“‘问学单’设计和使用的优化”专题研讨

2018-05-30 10:48:04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语文团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问学雾凇课文

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语文团队

李拥兵:今天,我们将以“‘问学单设计和使用的优化”为主题,对我们的问学课堂进行问诊和研究,目的是让“问学课堂”更好地向纵深推进。本次的专题研讨分三个环节:课例回顾、交流研讨、自由畅论。

一、课例回顾:在优化中逼近本真

李拥兵:首先,我们请四年级的陆健老师就自己的一堂教学研究课——《雾凇》来谈谈他是如何对“问学单”进行设计和优化的。

陆 健:在探讨前,我先把三次设计呈现出来,这样更直观一些。

第一稿

雾 凇

一、问自己

1.我读了课文___遍,第___自然段最难读。经过练习,我能做到(正确 流利)。

2.读好文中的生词。(读熟 会读)

雾凇 长堤 俗称 凝结 弥漫 蒸腾 缀满 缭绕

夜幕 零下 淹没 模糊 摄氏度 琼枝玉树

3.课文中哪些生字比较难写?请试着将它们写正确,并用不同色笔标出关键笔画。

二、问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我知道了雾凇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同学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一起解决吗?

第二稿

雾 凇

一、问自己

1~3同第一稿。

4.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

词典,我知道了___________

____的意思。

二、问课文

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雾凇的词语,你发现了吗?在课文中画一画。

三、问同学

同第一稿。

第三稿

一、问自己

1~3同第一稿。

4.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

词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水汽:_____ 雾气:_____

弥漫:_____ 笼罩:_____

凝结:_____ 凇:______

二、问课文

1.围绕“雾凇”,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_________;第2自然段写了_________;第3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

2.用文中的一句話来说说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并画下来。

三、问同学

同第一稿。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在初次设计“问学单”时,我根据课文特点,第一部分“问自己”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于课文朗读和字词的预习情况;第二部分“问课文”环节,设计的题目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雾凇”的形成条件;第三部分“问同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在第一次试讲后,由于学生预习时重点关注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而忽略了语言的表达,使得整堂课毫无生机,缺少语文味。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也是浮光掠影。于是,我在“问自己”环节,增添了一道理解重点词语的题目,希望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关注到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在“问课文”环节中,把题目修改为:“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雾凇的词语,你发现了吗?在课文中画一画。”试图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既 “关注表达”又 “关注文体”。第二次试讲时,课堂上,学生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了语言文字上,整节课看似流畅,可在学后反馈中,发现学生领悟到了雾凇的美,但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很多学生仍是一头雾水。经过与备课组老师讨论,我再次对“问学单”做了调整,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第三稿在“问自己”部分帮学生列出“水汽、雾气、弥漫、笼罩、凝结、凇”等词语,让学生理解,指向性更明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问课文”部分,直接让学生理解文章脉络,并且关注课文重点段。

简而言之,在对“问学单”不断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问学单”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运用“问学单”可以引导我们明晰教学该在何处发力,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内容,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纪 玲:年级组在帮陆老师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的确对“问学单”的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我们发现“问学单”的每一次改进,其实都是在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正因如此,后来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才更广,学习的积极性才更高。

二、交流研讨:在碰撞中探究真谛

李拥兵:下面,请各位老师以陆老师这节课作引子,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学中是如何优化“问学单”的设计和使用的。

常相波:我先来说说我的想法。《雾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陆健老师第三次设计的“问学单”更加关注文体特点。第一,引导学生梳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学习时就触摸文本的说明对象;第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体悟科学小品文如何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写清楚雾凇的形成过程。

可以说陆老师的第三稿“问学单”是高效的,它渗透着学习本类文体的方法。这让我想到,以前我设计“问学单”只是想着这一篇课文的“问学单”怎么设计。随着研讨的深入,我开始思考:对于同一类文体的课文,如何优化设计“问学单”才能更加突出文体特点呢?

首先需要教师有文体意识。由一篇到一类。说明文也应当充满语文味,不能上成常识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说明方

法、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感受文字中包含的理趣和情趣。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重迁移,最终学以致用。

当然,不同的文体,学习的目标也不同,在设计“问学单”时关注的重点也就不同。我想,只有准确把握文体特征,找到文本的独特之处,才能设计出促进学生学习的“问学单”。

丁 欢:陆老师的课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的转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我觉得“问学单”的设计也要把握目标原则。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教研课《女娲造人》。第一次试教时,教学目标是“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关注点在一些词句上,交流时比较琐碎,整堂课感觉目标不够清晰。中高年段应关注文章内容,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于是又一次梳理学生的“问学单”,基于高年段的目标和学生的问题反馈,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比较袁珂的《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的相关表述,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力”。课堂上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神话的奥秘。

这次教学尝试,让我对“问学单”的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需要把握文本的特点,基于“能力习得”目标,设计“问学单”,教学目标要集中,鼓励

学生在点拨下创造性地探究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孙 韵:我十分同意老师们的观点。另外,我认为不同的年段,“问学单”的设计思路与作用也不尽相同。第一学段虽未启用“问学单”,但低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中处处渗透着问学的思想,为三年级启用“问学单”做好了准备。

我校中高年级“问学单”的使用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在中年级的课堂,“问学单”可以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一些最基本的障碍,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问课文”,启发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问,恰当地引导学生有方向、有重点地读课文。“问同学”正是引导学生学着提问、学会提问,渐渐地尝试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文本。

进入第三学段后,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问学单”的内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问同学”和“问课文”两个板块的内容经调整后更加富有层次,设计上更加从文章的特点出发。如,在“问同学”的板块中,有时也会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反思和解答,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促进小组活动实效性的提高。

时珠平:我感觉“问学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根据学情组织教学。没有用“问学单”前,我个人做学情分析时往往只是整体概括,不进行具体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来自个人的经验判断,而这种经验判断往往带有主观主义,不精准,不明晰,导致无法更好地评判教学效果,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

仅以字词教学为例,在陸老师的第一份“问学单”中,字词教学很分散,给学生无重点、无方向的感觉。后经过两次调整和改进,很快帮学生梳理出“水汽、雾气、弥漫、笼罩、凝结、凇”等词语。从学情分析的角度出发,这里有学生已知的词语“弥漫、笼罩”,也有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如“水汽、雾气”,有学生一知半解的“凝结”,还有学生未知的“凇”,厘清了这几个概念,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水汽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雾凇的,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做的事其实就是

帮学生打通从已知到未知的路径。

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问学单”的确是了解、分析学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了解学情后,我们便可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找到学生和文本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李拥兵:老师们分别从文体、目标、年段、学情四个方面阐述了“问学单”是如何优化的,而且不约而同地提到“优化设计”,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又将如何利用“问学单”优化教学呢?

薄一凡: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年段生字词的学习十分重要,但我们的课堂时间宝贵而有限,“问学单”的“问自己”这一板块的设计可以使课堂字词、段落、生字的教学等更加高效,目标更加明确。如针对课文中难读的词语,我们不再需要全部出示,而只需通过梳理学生的疑惑点,将学生觉得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进行重点朗读和讨论。这样,我们的教学预设会更精准,字词教学就可以更高效。朗读教学也是如此,不再需要将文章从头到尾朗读,只需要将学生自读之后还觉得难读之处拿到课堂上教学即可,针对学生薄弱之处反复夯实。在“问学单”的引导下,课堂更高效,目标更明确,教学更精准。

陈昌兰: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告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问学单”中的“问同学”环节没有任何提示,充分开放,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思维中的亮点, 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如《装满昆虫的衣袋》“问同学”板块中,有学生问:法布尔靠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有学生问:课文是写人的,为什么还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我在他们的“问学单”上写下的评价是“有思考才有疑惑,上课时可要重点关注!”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疑惑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时,会大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学生带着这些自己提出的问题,潜心会文,感受语言,感悟形象,真实的学习就能够自然地发生并有序地展开。

乐 娟:的确是这样,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的学习会更为有效,尤其是当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老师课堂教学的指向性更强,这样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也会大大提高。

经过长期的“问学”课堂的实践后,学生对于质疑更有方向感了。如在执教《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提到了“作者是怎么介绍天安门广场的”这一问题。鉴于此,我初步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会按方位顺序将景物介绍具体”。在学生独立完成文本阅读后,交流所填的建筑物在广场上的方位,并说明这样填的理由,“读懂”文本的意思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后,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方位词:北端、中央、南端、东西。从而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的。

这样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记住有关的术语,而是要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课文的“价值”所在。我想,这才是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几个字的最好诠释!这样的学习才是基于学生的“问”而生长起来的“学”。

李拥兵:老师们如数家珍般将班级学生“问学单”上的问题一一罗列。学生居然能提出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看来,我们的学生还是比较会问、善问的。

赵爱珍:我觉得陆老师对于“问学单”的修改经过,其实是个“引”的过程。“问学单”的一个显性作用是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核心,当然,“问学单”还有隐性的功能,那就是“导”。还记得我教《最佳路径》时,起初几次试教几乎都是围绕本课的主问题来教学,总感觉不温不火。有一次试讲前,一个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路过老奶奶的葡萄园,格罗培斯还能设计出最佳路径吗?我眼前一亮,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也忍不住假设起来。可这个问题好像与课文无关,我怎样将它和课文关联起来呢?潘文彬校长说还是回到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课堂中我依这样的思路去实践,发现学生果然兴趣盎然,课堂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为了说服对方,他们反复走进文本寻找依据。通过这样的顺学而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教师通过勾连文本知识,让学生在思辨中审视课文,品味语言,在思辨中自主学习,发展思维。所以学生的一些看似非语文的问题,说不定还能为我们的教学另辟蹊径呢。

张 惠:是的,我在梳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有时提的问题过大,在课堂上直接拿来研究,学生会无法下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智慧引导学生分解问题,转化问题。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提出了“为什么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备课时,如果直接出示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也很难体会到高尔基对儿子的教导。所以教学时,我出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让学生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想问的。学生问出“文中谁给了谁什么?”“拿了什么?”“怎么给的?”“为什么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是他们自己找到的,当时就有了成就感,后面的学习也更加积极。

三、自由畅论:在解惑中启迪思想

李拥兵:“问学单”的使用,切实服务了语文教学,成就了师生。刚才各位谈的都是自己使用“问学单”的收获,然而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的困惑。现在,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困惑。

戴 琰:我的困惑是学生的提问有时候也会出现浅层次、低质量的状况。譬如在执教《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不少学生问“维C是什么?”这个科普性的问题与课文的联系并不大。所以我想请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如何引导?

姚婷婷:戴老师提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我认为每个学生的提问都应得到肯定,只是有些问题相对于我们授课的内容而言,价值不大。因此作为老师就应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内容、写法等方面去提问。学会提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不断实践,需要教师静心等待、悉心指导,这样的等待也是学生学习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周 丹:我结合一个案例来谈谈戴老师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我们可以抛给学生来解决。比如我在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学生对于“肺炎”的解释就非常精确。再比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有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何王维在15岁离开家乡?这个问题看上去与课文中心没什么关系,可如果能顺势追问:离开家乡,何不在思乡时回去呢?让学生明白:王维到京城求学,距家乡千里之遥,不可能想回就回。有背景介绍,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情感主线,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倍思亲”。所以,教师要学会机智地处理学生看似低质量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抛给学生,能够整合的加以整合,有价值的加以追问,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抓手,从而更好地引导课堂教学。

李拥兵:两位老师分别从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以及对问题的

机智处理对戴老师的问题予以解答,不知道现在心中的疑惑是否已消除?

戴 琰:是的。

王红乐:我也有一个疑问。我们学校的问学课堂都是课前问,可是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提出问题,教师应如何回应呢?

李拥兵:王老师的困惑是学生课堂问题的再生长,不知道哪位老师能给予解答?

时珠平:王老师的问题即如何关注“问题的生长性”,刚才张惠老师给的方法是分解和转化。如何分解问题,她已举例说明,我举个转化问题的例子。我在教学《珍珠鸟》时,很多学生都问 “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于这个大问题,我引导学生先将它分解成两个小问题:1.信赖是怎么产生的?2.什么是美好境界?然后问题又来了,“信赖是怎么产生的?”仍然是一个难以下手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用狄更斯關于“信赖”的解释即“信赖是对别人连续性的相信”来引导,让学生先说说狄更斯的这句话放到文中怎么理解。学生说是珍珠鸟对人的连续性的相信,这时问题终于转化成“你可否找出文中珍珠鸟对人连续相信的句子”,这样便简单分解和转化了问题。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预期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民主课堂、开放课堂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类问题的生成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问题进行分解和转化,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刘宁霞:刚才王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疑惑,但又会有新的疑惑,这正是课堂学习是一个不断体验、不断发现的过程的体现。看来,问与学是相生相长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问学课堂”的独特价值和创新主要体现在“问题”和“思维”上。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提问的自由,不让自己的思维驾驭、捆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思维水平也才能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机智地应答学生的问题,顺势而导,也在激发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这样的课堂,教与学,学与问,问与学,都能够相生相长。

李拥兵:相信大家还有很多的收获和困惑,那就让我们且行且思,继续走在问学路上。今天的校本研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问学雾凇课文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雾凇岛的“繁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雾凇奇观
消防界(2019年5期)2019-09-10 15:13:50
雾凇岛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