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述评

2018-05-30 10:48:04李怀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叶老语文课程教材

李怀源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水平。

有人认为叶圣陶先生(以下称“叶老”)是语文工具论的典型代表,认为叶老是机械的工具论者,把语文学习定位在纯工具的角度。我们看看叶老是怎么论述工具的,就能明白他始终是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语言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学习语言这个工具不是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发展思想,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也就是说,学习语文是语言与思想并行的,不是纯粹的工具训练和工具使用,学生的实际获得要有思想的发展作为内核。

对叶老而言,语文不是高大神秘不可企及的,语文是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的工具,即把学语文与普通人的生命需要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工具而进行训练。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系统里,显然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一、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名称的来历

关于“语文”名称的来历,叶老这样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書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用“语文”来命名的本意就是把口头语和书面语合在一起。

有人认为“语文”是“国语”“国文”各取一字的。叶老这样回答: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国语”“国文”的来历与“语文”的命名并不相同。

叶老还重申: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从叶老的三段话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范围是学习语言和文字,深层次是发展思想。

(二)语文课程的价值

语文课程的价值是什么?叶老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叶老在说古书的文化价值和中学生该不该读古书的时候谈到课程价值:“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叶老的意思是古书固然具备文化价值,但是对学生来说因为隔的时代久远,学生不可能以文言的形式思维,所以,文言文对学生不具备实用价值,也不能依靠训练让全体学生用文言进行写作,所以,文言文的课程价值应该指向实用价值和训练价值,变成可以被学生欣赏与运用的文字。

由此可知,语文课程应该对学生具有实用价值、训练价值和文化价值。价值是因内在联系而产生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是指语文课程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语文课程的训练价值,是指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学生能够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指学生了解和接受文化的内涵。

(三)语文课程相关概念

1.语言

语文学科的支柱之一是语言,叶老认为语言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认为思维和语言是一体的。“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 思想的质料和形式是思想的两个部分,质料是思想内容,形式是思想外化,二者缺一不可。

语言从哪里来?“生活是根源,语言是手段”,语言来自于生活,语文学科发展学生的语言,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来,也要能够对生活发生积极作用。

语言是怎么产生的?“所谓思维活动跟认识活动,当然得根据实践的直接间接的种种经验,经过一番活动,然后定型,成为拿得出来的语言……”语言是思维和经验的结合,是思考的结果。“想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语言的过程”,经过思维活动,形成为语言。

叶老谈到语言多数情况是指使用语言,而不是固化的语言。2011年版课标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与叶老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2.文字

“文艺作品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文字”,叶老认为文字就是写在书面上的语言,写作的过程也是思想外化的过程。

关于文字,叶老还谈到两个相关概念——“语法”和“修辞”。“语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对,修辞就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好”。这两个概念同样指向于语言的运用。

3.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指的是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叶老在谈论听说读写的时候,有两层含义:一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听说读写的活动。

“除了课内的说话、听话,课外的演讲会、辩论会等也该是语文科的重要项目。乃至日常的说话与听话,语文教师也该多费一份心,随时帮助学生求进步。”这是叶老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他认为演讲会、辩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重要项目。

语文从目标上来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内容上来说,更多的是要组织和呈现听说读写的活动。语文课不能只是学习选文,也不能只是读整本书,而是要组织听说读写的活动,这就是语文学科的边界,是和历史课、政治课的区分。

“一定要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这是叶老对实践的认识,就像2011年版课标中说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内容的本身应该是听说读写活动。目前,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活动还是用以辅助课文的理解,没有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

二、语文课程结构

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

这段话出自1980年7月14日叶老在全国小語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叶老已经认识到语文课程缺少科学的结构体系,因此他努力尝试建立学科体系,先后编写了小学生用的《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出版)和初中生用的《国文百八课》(1935年出版)。但是,体系不完整、不固定的现实依然存在,到现在也是如此。

试着把叶老的语文课程思想进行结构化,希望能够看出叶老心中理想的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程的目标

1.语文课程总目标

1949年8月,叶老草拟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语文课程的两条目标。

(1)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在学生的情操和意志方面培养他们。

(2)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地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第一条重在“情操和意志”,第二条重在“知能”。第一条下面还有4项分目标。第二条下面,初中列了5项分目标,高中列了两项分目标,后面又做了4项说明。叶老对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从学生情操、意志、知能三个大的方面规定的,是促进学生精神、心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

2.语文教学目标

具体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学生的“知能”目标,叶老这样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三者的表现不一样。

阅读书籍的习惯,是在读书时无意之中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如,阅读的习惯,不只是有书去读,而且要知道不同文类的书应该怎么阅读。

欣赏文学的能力,要能够明白文字的言外之意。叶老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希望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学过语文的人跟没学过语文的人要有所区别。

写作文字的技能,就是能写出“通”与“好”的文章。“‘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一篇文章,如果做到‘诚实与‘精密就是好。”叶老同时强调了写作也要培养习惯,“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两种习惯:1.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2.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虽然把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但是,叶老在谈论这些的时候,经常也会放在一起来说。如,“要写通顺的文章,最要紧的是锻炼语言习惯”,把写作和习惯结合在一起。再就是,叶老列出了三个方面,但是,具体的习惯、能力、技能又怎么细分,他并没有作更为详尽的阐述。

(二)语文课程的内容

1.教材呈现方式

“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后来又修正为:“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这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基本认识,他希望建立一个以整本书为主体的语文教科书体系。

为什么要用整本书作教材,叶老是这样表述的:“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要养成读书习惯而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为了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是单篇与整本的教材并行。

对单篇课文和整本书的教学功能,叶老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单篇短章和整本的书原不是性质各异的两种东西;单篇短章分量少,便于精密地剖析,能够了解单篇短章,也就能够了解整本的书,但是,平时教学单篇短章,每周至多两篇,以字数记,至多不过四五千字;像这样迟缓的进度,哪里是读书习惯所许可的?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所谓本质上相同,是说在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功能相同,在培养阅读书籍的习惯方面作用不同。也就是说,读整本书更容易达成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的目标,能够把这种能力带到生活之中,解决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让阅读相伴终生。

最终,叶老对初中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做了这样的规定:“国文教材似乎应当这么支配:初中阶段,一部分是“文学名著”,着重在“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也就包括在内);一部分是“语体”,着重在文字语言思想三者一贯的训练。高中阶段,除以上两部分外,又加上一部分“近代文言”……说“着重在”什么,只是表示某一部分教材该把某项目标作为主要目标的意思。”叶老认为,教材的选取是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

2.教材内容标准

不管是单篇还是整本书,应该按照什么标准选择呢?叶老分别从精神、内容、体裁三个方面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中学语文教材,就精神说,要符合目标第一项所规定的各点;就内容说,必然的涉及各科,以各科的内容为内容;就品质说,要朴实、精确,足以为目标第二项的模范;就体裁说,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触及的各类文字,高中要选若干明白易晓的古文,以能够通解普通文言为目标。”

叶老在他自己主编或者参编的教科书中,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开明国语课本》一半以上的课文是他自己创作的。《国文百八课》是他同夏丏尊先生共同编写的,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按照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的结构编写。“内容方面,亦务取旨趣纯正有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的”。

3.教材作用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认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好文章和坏文章都可以选作教材,只是功能和目的不一样而已。

教材的作用怎样发挥?“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可是阅读要养成习惯才有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 教材作为样品,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还有第二层意思,课外的整本书也是教材,在课外也应该发挥作用。

(三)语文课程的实施

1.阅读教学

“专用逐句讲解的办法,达不到国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详細描述过私塾的教学情景,也分析了塾师为什么进行讲解,因为当时的教材是以文言的形式呈现的,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者方言。所以在教白话文的时代,是不需要逐句讲解的。他还分析了逐句讲解的最大弊端:“逐句讲解的办法,却不要学生自己能够读,既然自己不能读,又怎么会喜欢读?”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时间读书,不能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读,不会读,也就不喜欢读。阅读兴趣是来自阅读能力的,能读会读才有兴趣读。

叶老曾经出过两个单行本《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对如何精读和略读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且举了很多实例。他认为,“略读”的“略”,并不是粗略、简略、大略的意思,略读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是指导得不用那么精细而已。对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他这样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叶老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划分:预习—讨论—指导。摒弃教师的讲解,以学生预习为基础,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课上进行讨论,教师就像讨论会的主席,确定讨论的问题和过程步骤,其他都交由学生。教师的指导,要在紧要处,在学生自己不能发现、不能理解之处。叶老确立的阅读教学的结构,符合教会学生学习的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也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叶老论述得比较系统。从命题的角度,他提倡教师要出学生愿意做的题目,也鼓励学生挑自己喜欢的题目做。关于作文,他有“通”与“不通”、“好”与“不好”的界定。对作文的标准——理真、情切,意达,也有较为明确的解释。理真,真诚地说自己的话;情切,表达的意思特别的真切;意达,书面语言和表达的意思一致。

写作教学的过程,他讲的不是很多。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基本上是在谈作文的题目。关于写作教学过程,叶老认为只要出了学生愿意做的题目,学生依据平时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就可以开始写作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尤其是写作技术上的指导更不需要。一般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对作文的修改,叶老非常关注,他提倡先由学生自己修改,教师修改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原意,并且多作发现式的欣赏评价,少作纠正式的评价。

写作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达到自能修改。他特别提倡学生写日记,认为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课程的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叶老认为最好的课不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课堂,而是学生提前预习研究,课上组织讨论,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在关键处点拨的课堂。

叶老还举过一些例子,他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把语文教师分为七种类型:喜欢一句一句地讲解课文;喜欢借题发挥;喜欢道德训练;喜欢称赞所学文章;喜欢出议论题让学生作文;喜欢大篇幅修改学生文章;喜欢对学生的习作一味表扬。这七种教师,前四种是阅读课上的表现,后三种是写作课上的表现。叶老认为这样的教师执教的课不是好课。

“可是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的。”这是叶老的再次表达,语文教师从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目标出发,想出适合学生的实施方法,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2.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评价

叶老在《去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这样说:“入学考试要考语文,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就是理解语文的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看他们够得上够不上大学所要求的水平。”在这段话中,已经明确提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且指出了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能力的核心。

叶老没有把阅读能力作非常细致的划分。但是,对于阅读能力的检测,他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在叶老编撰的《开明国语课本》中,所呈现的阅读练习题都是在整体情境中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检测,而不是回答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所指向的是和语言表达效果相关的。如,说“那是叶板”,或者说“那是木制的两扇叶板”;说“形状和竹蜻蜓相像”,或者说“形状和我们玩弄的竹蜻蜓有点相像”,同样能使人懂得。试问使人懂得的程度相等吗?这道题要求学生揣摩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写作能力的测试方式,叶老是这样说的:“过去的入学考试,作文一项总是出个题目,让考生作一篇文章。这一回却选了一篇1700多字的论文,让考生仔细阅读之后缩写成五六百字,要求缩写以后仍然是一篇完整的论文,还要求突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主要观点。要求提得具体、明确,考生就有所遵循,不至于对着考卷发愣,胡诌一篇了事。”

叶老谈到的是1978年的高考作文题: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具体要求如下:

细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把它缩写成一篇500至600字的短文。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缩写,不要写成读后感之类,否则扣分。

2.突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要点。

3.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不能写成提纲。

4.思路清楚,文字通顺。

5.全文不得超过600字,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叶老认为作文要求应给出具体的方向。写作时有方向,评判时才有标准。

叶老认为“尤其值得称赞的,这一回的作文题打破了命题作文的老传统,是思想上的大突破,大解放”。这段话以后,叶老大段论述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为什么喜欢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哪些问题等。可见,叶老是否定命题作文的。

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评价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时代性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有时代的创新性,又有时代的局限性。

1.以人的发展定位学科

从叶老的文章当中,始终感受到叶老是以人的发展来定位语文学科的。他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然后才是学科发展。叶老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明确表达了把儿童放在第一位的观点。“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以学生为本位,叶老在1919年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著者认为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可以感受到,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着对儿童的深情,读书作文都以适合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

百年前,叶老就确定了语文课程对于人发展的意义。不能不说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前瞻性。

2.以语言实践定位学科核心目标

叶老充分认识到了语言实践在语文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他反复多次强调语言运用的重要性,无论是阅读的理解与吸收语言,还是写作的表达与创造语言,叶老都不厌其烦地指出,要教语言,要通过精读、略读等方式揣摩语言,要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要通过写作把思想成果定型为文字。这些都是在表述语言发展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地位。

3.结构体系及表述方式的局限

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因为所处时代的原因,以现在的眼光來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是结构体系。叶老语文教育思想从目标到内容到实施有一个大概的体系。但是,缺少系统的评价指标和实施方式。

第二是表述方式。叶老是从私塾里面走出来的,浸染在一批五四时期以后的中国的文化人中间。那个时代的人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即多是从个人经验和感受出发,表述多,论述少。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和思维在叶老看来是语文教育的显性目标,审美和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隐性目标。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之下,会看到叶老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方向确定了,具体的标准是什么?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新的框架体系去做研究。

发展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还需要一个新的框架。如果没有新的框架,语文教学还是会在细微处有所改变,只有这些细微的改变不会有本质上的飞跃。现在的时代和过去的时代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时代信息就是知识,获取信息就是学习了。而这个时代要学会如何去处理信息。时代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和叶老那一辈人的使命不同,他们是大概弄清楚,我们是一定要清楚并且做到。

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首先要研究他起草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编纂的语文教科书。课程标准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构化,教科书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可视化。过去,一线教师多是看叶老的文章,而很少研究他起草、编纂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以,总体上感觉他的思想不成体系,不好落实。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总体结构。研究教科书,可以发现他的导读系统、选文系统、练习系统都有独到之处,学生读什么、学什么、怎么学,都能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

可以把叶老的思想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来重新组织。不要单纯地只研究叶老,而要研究一个时代,研究叶老那一辈人,研究关于语文教育的那个群体,然后才知道我们应该拿什么去面向语文教育的未来。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比较系统的,性质和结构组成了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外两面。站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叶圣陶,才能发展叶

圣陶。

猜你喜欢
叶老语文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科学导报(2020年66期)2020-11-02 12:58:59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醒狮国学(2017年11期)2017-12-26 06:30:04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