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课本中“熟语”的教学

2018-05-30 10:48:04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周一贯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在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中被誉为“八字宪法”。“字词句篇”是基础知识,“听说读写”则为基本能力。尽管这样的归纳就语文教学而言并不全面,但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却颇因强调了它的基础性而甚为中肯。正因为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的是“识字学词”。其实,这里的词应当包括词语。

“词”和“语”(或称短语)关系密切,但分开来说,会有所不同。如果说,“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那么“语”似乎是由几个词构成的,但从构成语言的整体环境看,在所有实际使用中的词,还应当包括和词一样或者十分接近的短语(如成语)之类。如“夏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句子中,若分析组成的词,应是“夏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其中的“欣欣向荣”便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词的单位,我们不能将其再分为“欣欣/向/荣”。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成语”,如果再分割,就有违它的含义。所以,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中,对此是这样界定的:“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有的是一个语素,有的是两个、三个,还有的是四个。”“语素的书面形式是字,有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有的语素只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才是词。”像上例的“欣欣向荣”,就是由四个语素构成的固定成语,也就只能是一个词。

这种比较固定的词组(也就是“语”)不只有成语,还有很多,我们称之为“熟语”。

什么是“熟语”?《辞海》的解释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像这样的熟语在汉语中有很多,如成语、谚语、格言、警句、惯用语、歇后语等等。

显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把对“识字学词”的理解单质化,在“学词”的范畴里必须强化“熟语”的教学意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关注熟语的整体性

熟语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短语,它往往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一经组成而且约定俗成之后,它就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意义单位,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如“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这是一个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已具备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形式,而破折号后的隐喻含义也采用了谐音的表现手法,内涵十分丰富。但是,若运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它只能是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在句子中表达一个“输得很多”的意思。

一位教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上)一课,在导读谈谈《水浒》这段时,学生不太理解“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教师便出示了一组思考题:1.“冠”指什么?“张冠李戴”的本义是什么?2.课文中用“张冠李戴”批评哪件事?3.“张冠李戴”与读书“囫囵吞枣”有什么关系?4.鲁迅先生是怎么批评侄女的,这和临走时送给侄女两本书有什么联系?……教师在这里十分细致地处理了两个熟语“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并巧妙地将两个熟语的整体性运用与推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巧妙地融合起来。且这样的过程又力避了教师的单向讲授,而是化教为学,完全转化成为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

二、重视熟语汉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汉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全方位地传递着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中堪称核心与精华的是汉语熟语系统[参见胡晓研《汉语熟语:中国语言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8日)]。胡先生认为汉语熟语是汉语言系统中兼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状态的定型的实体系统。从汉语熟语的外形上看,它既包含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静态语言单位,也包含谚语、格言、警句等动态的语言单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和认知模式、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精神。在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之后,我们确实更有必要提高“熟语”的教学意识,以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增添面向未来新一代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提升他们的文化软实力。

汉语熟语对中国文化现象的反映随处可见。仅以人们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来说,就有很多。如:“衣”这方面有“人是衣裳马是鞍”(俗语),“锦衣玉食”(成语),“遮羞布”(惯用语),“半天里做衣服——高才(裁)”(歇后语)……“食”这方面有“民以食为天”(警句),“迷魂汤”(惯用语),“饥不择食”(成语),“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歇后语)……“住”这方面有“屋漏偏逢连阴雨”(谚语),“看家本领”(惯用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成语),“房顶上扒窟窿——不是门”(歇后语)……“行”这方面也有“不怕慢,就怕站”(谚语),“走一百里不换肩——能抬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格言),“不归路”(惯用语)……从这些不胜枚举的熟语中,足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认识熟语积累的重要性

熟语,顾名思义就是常用之语。引导学生认识和积累熟语,不仅能够丰富词汇,而且能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应当特别提出的一点是,2016年由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认识熟语。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第3课《口耳目》就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格言。在“语文园地四”和第9课《日月明》中,分别有对“谚语”的认知,前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后者有“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语文园地七”中更安排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格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警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语)。至于惯用语则更为多见,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等,都因为常见常用,而为人们所熟知。在一年级下册中更有惯用语的集中编排,还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如第6课《古对今》的课后就有“和风细雨”“鸟语花香”,并且还暗示可以自己编一编,如“严寒酷暑”“朝霞夕阳”。在“语文园地五”中“日积月累”栏,还有歇后语的集中编排:“小葱拌豆腐—— 一清(青)二白”,“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在“语文园地六”和“语文园地七”的“日积月累”中又编排了“天气谚语”和“格言”。前者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后者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统编本教材的编排十分强调对熟语的教学,已成为一大特点,这正说明认知和积累熟语,应当是感受汉语特点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修养。当然,对这些熟语的认知是初步的,也不一定要同步认知相关术语,但教师必须有熟语的教学意识,不可停留在读一遍了事的层面,而应真正达到“日积月累”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熟语因为同时也在口语中广为流传,有的会似曾相识,有的会一知半解,对所有这些儿童的前认知经验,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在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引导熟语适度分类,促进认知的结构性

因为熟语是人们常用而且用熟了的短语,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又因为熟语很多,为便于认识、积累和正确运用,就有值得分类的價值。分类虽然有助于理解,也方便积累运用,但在初学阶段却不宜分类。在熟语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分类既无必要,也无意义。所以,在第一学段,既无须知道相关术语,也不宜分类,以避免增加学生认知的复杂性,而有损其学习的乐趣。但进入第二、三学段后可逐步归类以深化认知,方便记忆和积累时“举一反三”。有些熟语类如“惯用语”,更应当从比较中去认识因为“惯用”而带来的形式上的稳定性。如常说的“闲功夫”,我们就不可说成是“闲光阴”,“鸟语花香”也不会图个新鲜去说“鸟鸣花芳”。当然,在一些特殊语境里又当别论,如为了押韵等。

我们重视对汉语熟语的教学研究,更应当在全球文化背景下来认识,其关系到汉语熟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去充分发挥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让儿童从小就在中华母语的温暖怀抱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歇后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3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41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24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