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一事

2018-05-30 04:14冯栎钧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桷习作老师

冯栎钧

支教,梦想的点燃

那是2005年,印尼刚发生海啸,局势一片混乱。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那一年的研究生还可以留高校,或者找个好工作。

而我,一门心思想出去看看,好奇,支教的工作会是怎样。

因为对我的无尽宠爱,父母又一次做出让步。我便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印尼支教生涯。

这是一所民办的华人大专,叫印尼万隆外国语学院。学生几乎都是华人,看起来差不多的五官,张嘴却是外国人了。

学生对我还算尊重,可交流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说,你们中国人怎样,我们印尼人怎样,很是生分。也不是难过,也不是伤感,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

隔了一段时间,校方请我晚间加上一节中国文化课,没想到,来的竟都是60多岁的老人。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有老师,有商人,也有公司的职员。

和十七八岁的大学生比起来,他们显得更谦逊和虔诚,对我这样一个年轻的中国老师充满了敬意,让我很是感动。

有一天,我讲中国的名胜古迹,提到了鼓浪屿。没想到一位老奶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拥着我说,那是她的家乡啊!

那节课充盈着泪水和对中国深深的思念,我突然有一种要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也第一次觉得教书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努力工作,直到一年期满回到巴蜀。

入职,笨拙地努力

巴蜀小学是一所历史名校,能人众多。我入职的那几年更是汇集了全国、全市的精英,像我这样没有任何小学教学经验的白丁,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

听课,听不懂。我不知道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

写文章,没时间。备课,改作业,管理班级,家校沟通都让我焦头烂额。

干了一段时间,我打起了退堂鼓。我对爸妈说,不想工作了。

他们问我:“不干这个,想干什么?”

“不知道。”我说。

妈妈说:“任何单位都一样,一共只有三种人。一种是优秀的,他们必须有不能被别人所取代的特长和技能。离开他们,单位会有巨大的损失。他可以不羁,可以任性而为,还可以辞职。可领导往往会包容他们。第二种是一般人,他们能力还行,也算认真,人际关系也不错。这是主流群体,干好本职工作,却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第三种是极差的,干什么都不行,态度也不端正,对生活充满抱怨,大家都不喜欢他们。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只能灰溜溜地走掉。”

我不想灰溜溜地走掉,所以只能努力。备课备得就那么睡过去了,没关系;每天将下班的时间延长,没关系;一周两三天睡办公室,也没关系。只为不想成为那最差的一个。

我感谢妈妈的当头棒喝,因为那些话没有让我放弃。

三年,自由地生长

这样听着课,读着书,加上学校对每位老师个性的尊重,我开始肆意成长,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起初,因为不满意教材上删改了王尔德的文章,在四年级的时候引入了整本书阅读。把王尔德的好作品一网打尽,课上读,课下聊,带着学生排练课本剧,用几个童话故事好好折腾了一番。

五年级,开启了群文大课,像大学那样给学生做讲座。一年里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9本书,外加50多万字的材料。我设计了一个民国时期作家的导入课。从朱自清开始,聊那些民国文人,给学生整理了十位民国作家的十篇同类型文章,一年共读了上百万字的作品。

六年级,开设了一个星期的诗歌专题课。从《诗经》到《楚辞》;讲李白和“月”,和“酒”,讲他的“浪漫”,还比较了和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济慈的不同。

做得最好的是习作,我教的是住读班。每周日下午我们总会早早到校,分享周记。鼓励不敢说的学生站上讲台,甚至站在讲桌上热情洋溢地宣读;鼓励善于表达的学生脱稿宣讲,相互答辩。现场老师、家长点评,生生互评,热闹非凡。那时班里的学生不到30人,但每次都会吸引七八十人挤进教室。分享周记不再是作业,而是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的聚会,是一次又一次的盛宴。

慢慢地,我们这个班,开始因为鲜明的个性被关注。我也因为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同龄的老师中脱颖而出。

赛课,迅速地成长

这个阶段,我大胆创新了一节习作课《聽雨》,获得了一次参加重庆市赛课的机会。

人教版六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有三个选择,其中一个是关于声音的。“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选择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并写下来。”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优美的散文,《山中访友》《山雨》都有关于雨的描绘,我便设计了一堂唯美的散文写作课,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记录下来,写给自己。

那节课里有声音,有音乐,有自己曾经的经历,有大家共同的感受,很是动人。最主要的是,这节课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让我觉得设计课是一件好玩儿的事。

代表学校参赛,上的是《舌尖上的重庆》。三个多月,我前后试讲了20多次,修改习作500多篇,看完了习作教学方面的书籍10多本。每天恨不得把24个小时全部花在教学上。在团队的帮助下,我最终获得了“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第一名。

紧接着,我又获得了一次参加全国素养大赛的机会。又是三个月,每天18个小时,训练朗读、写字、沙画、上课、答题……

我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闹钟,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保证完成各项任务,每天乐此不疲。

不断的磨砺迅速地提升了我的各项能力,我第一次发现热爱教学,热爱工作,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事儿。

培训,飞速地提升

我像荒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对我而言,学习成了最快乐的事。幸运也就在你下定决心要努力的时候悄悄地降临了。

我居然第一次获得了国培的机会。这次培训叫作“培训者培训”,选拔的标准相当高。班里50位同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校长和教务主任占了大半,一线老师不到10位。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我找不到任何可以懈怠的理由。

因为国培,我认识了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老师和他的团队,他们治学的严谨,对工作的专注,深深感染着我;因为国培,我们听了王崧舟、蒋军晶、吴勇等优秀老师的课,看着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更加努力,让我深深感到羞愧;因为国培,我们走到了区县,看到乡村老师们听课的专注和认真,让我倍感压力,深深体会到了责任;因为国培,我得到众多老师和伙伴的帮助,我们在一起研课、磨课,在一起学习、进步,让我深深体会到团队的重要。

这800个学时的脱产学习让我脱胎换骨,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飞速提升。更有价值的是,我明白了教育最需要的是责任和担当。我对自己说,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

从国培开始,我开启了自主求学之旅:在莘庄学习华德福;在北京学教育戏剧;到“千课万人”听名师上课、讲座;到长沙跟林明进老师学“写作力”;参加千岛湖、桐庐的阅读及习作课程培训。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自我培养。原来一个人投入的学习和奋斗可以如此迷人。

现在,一直努力着

现在,教学成了我的最爱,和学生一起慢慢成长,是最幸福的事。看到我的状态,大家都说,把工作当成爱好是多么美妙。

我开始做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每天晚上给

学生开展“挑战七点钟”的听写大赛。把听写和习作整合起来,降低写作难度,培养好的作业习惯;开展晨读古诗文课,研究古人写作的方法,学习他们观察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和我们没有距离;开办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公众号,每天都更新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平台,鞭策自己不断成长……

13年的教学生涯不长,走着走着,我就爱上了小语,爱上了教学;走着走着,我就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努力。

走下去,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我的“基础写作力训练”课程

积累丰富的古诗词古文,增强传统文化的底蕴;会写、能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我设置了四种类型的课程:晨诵课、午读课、暮写课和周末活动。

晨诵的内容是《日有所诵》《写给孩子的古诗词》《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我爱吟诵》《小古文100课》等。(不同学段书的选择会有所不同,选文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延伸。)

为了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我创设了古诗六步教学法“抄、读、背、译、默、创”。

抄,就是抄写。老师工工整整板书,学生认认真真誊抄;

读,就是朗读。先自读,再抽读,然后齐读;

背,是背诵;译,是翻译;默,是默写。这三者的顺序不一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取舍,不是每一次每一项都要进行。

创,就是创作。或者根据诗歌的描述进行想象;或者根据作者的选材进行写作;或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当然,创作也不是每一次都进行。所有的教学随着年段的增加,要求会逐步提升。语文的学习靠的是积累,四年下来,学生收获比较丰富。

午读课。内容是读名家、名篇、整本书或者学生习作。

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写百字作文。虽说叫“百字作文”,但不是真的成文,是记一些写作素材,训练标点符号。最开始只是一句话、几句话而已。

写完之后,最重要的是分享。利用午间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读一读学生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开办公众号,发表他们的习作,并且让他们找到写作的兴奋点。

天天写,天天念,写作就成了习惯。

暮写课——“挑战七点钟听写大赛”。最开始设置这个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词。后来在一篇报道上看到,广州一所学校发现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很吃力,他们就坚持在课前用10分钟来听写。一学期下来,有很大成效。我就尝试着做一做。

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听写标点符号。你没有看错,就是听写标点符号。比如,我念:今天天气真好啊,感叹号。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结束的时候,有一个感叹号。后来,我就只念句子,请他们加上合适的标点。

2011年版课标提到一年级要掌握“,。!?”四种标点符号。掌握最好的方式就是积累和運用。到了高段很多学生的习作有问题,大多都出在标点不怎么使用上。不能把话说清楚,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停顿。这样的训练,可以减轻他们习作的难度。

到了二年级,开始听写提示语。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没有提示语。开始仍然是将标点念出来;后来训练自己加标点;最后训练听写一分钟对话录音。这个训练会持续三个月左右。一定要慢慢来,循序渐进,不要刻意拔高。

训练非常有效,当我们能够捕捉到每一个人说话的不同风格、不同状态时,文章自然就比较生动。

最后是周末活动。大概分为三个板块:传统节日类、单元主题类、分文体类。

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全班共同设计一些活动,做一做、写一写。

单元主题类,主要是教材活动的延伸。

分文体的系列,主要加入了实用文。比如请假条、留言条、温馨提示等。

接下来,我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介绍家乡的景物,来说说我是怎么设计的。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注意仔细观察,抓住顺序,能说清楚,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晨诵,背诵《咏柳》《春日》《惠崇春江晚景》《零陵早春》等十余首古诗。午读,朱自清的《春》,两首诗歌《春姑娘》和《春天的约会》。一封来自云南文山的信,内容是文山小朋友介绍家乡的美景。

暮写,听写有关春天的成语、优美的句子。

周末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春游,到江边,到公园,到旅游景点。景点要选择春天风景变化大的。还有做环境调查,为二单元写调查报告做铺垫。

阅读教学也需要为写作而教,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

第一课是郑振铎先生的《燕子》。落实两个知识点:抓特点、有顺序。

《燕子》一课最有特点的是第1自然段写燕子的外形:乌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作者不但会抓特点,还会写特点,这样一句话又是从整体关注到局部。这堂课,就可以通过这样的范例来学写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

第二课是古诗《咏柳》《春日》。这两首诗,教学生学习选材的方式。

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贺知章和朱熹都是导演,他们会用什么方式来拍摄春天呢?我们仔细读一读这两首诗就能发现,贺知章给了一个特写,他的春天是一棵柳树;朱熹在拍摄春天的时候,用的是全景,他把摄像机架在水边,通过“横扫”的方式把春天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古诗来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贺知章拍的时候,是从上往下,再聚焦到一个小小的枝条上。朱熹拍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扫描,展示的是春天的全貌。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里出现了动物;柳宗元在《零陵早春》里讲述了自己的梦;李白在春夜里听到了笛声;韩愈觉得最美的是烟雨的颜色。

光是这样学还不行,我们还得进行练习。

重庆的春天非常特别,我们的城市有一种奇特的树叫黄桷树。每当这種树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掉叶子。我们就来训练观察这种树。

最开始,学生满脑子都是朱自清写的那些话语,“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从土里钻出来……”所以,他们就改编成:黄桷树的叶子冒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

一看就没有仔细观察。真正开始看时,他们才发现:

黄桷树长新叶子的过程就像笋芽儿出土。先脱掉外面的壳,然后黄黄的、嫩嫩的新叶子才会冒出来。它像玉兰花一样,包裹着自己的身体,特别小,玲珑精致。当淡粉色的壳脱落后,嫩黄的叶子就慢慢变成翠绿的了。

黄桷树上还有小小的果子。果子上有密密麻麻的小点,就好像外国女孩儿脸上的小雀斑。叶子开始变绿的时候,果子们就会从树枝上脱落,掉到地上。

接着,我们开始观察雨,观察雨中的黄桷树。

我们的教室在三楼。有一天突然就下雨了。我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吗,用眼睛看也是有学问的。眼睛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呢?平视、仰视和俯视是一样的吗?离物体一米远、十米远、五十米远,看到的会是一样吗?看看去。”

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开始观察。到黄桷树下的那个说:“老师你知不知道,当你站在树下的时候,感觉真的很不一样。黄桷树变成一把巨大的伞,但是那些调皮的雨滴还是会从伞的缝隙里滴落进来。它们很调皮,有的会打到我的身上,有的打在我脸上,好像我是一‘好哭狗一样。还好,它们又调皮地溜走了,在地上打两个滚,就不见了。”

在三楼平视的学生说:“我觉得雨珠像跳水运动员,每一片叶子就好像它的跳板,它总是在叶子上面弹跳几下,舍不得离开树叶。当它坠落到下面的时候,你都能想象它有一个美丽的转身。当然,树叶在雨滴的打磨下越发变得坚强了。”

……

接着,他们才发现每一种植物在迎接春天的时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金桂和银桂新长出来的叶子颜色不一样;牛马头生长的方式不一样;桃花、李花、杏花谢幕的方式大不同。从变换大的事物开始观察,就能调动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除了看,听、触、闻都是观察的方式。让他们真实地走进自然中去,认认真真体会,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点滴变化。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点滴训练中落实,我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基础写作力训练课程”中逐渐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黄桷习作老师
最熟悉的陌生者
94岁“黄桷兰婆婆”收到百元假钞直接烧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
重庆黄桷坪长江大桥选址确定
黄桷湾立交二期工程跨内环桥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