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宇牝
战争中,油料供应一旦中断,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车辆、坦克开不动,现代化武器装备威力会立刻消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线需要油料,分秒必争,绝对保证供应。
大雪覆盖了整个抚顺,1978年冬,天气异常寒冷。石油二厂军代室副总代表王仁杰,进屋就脱下大衣,摘掉帽子,做出判断。“对!必须立刻组织,一分钟也不能耽误。”韩世英像指挥官一样,随即做出决定。
作为油料系统的军代表,他们实在太清楚油料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在非洲阿拉曼战役中,德军就是因为油料供应中断,500多辆坦克困死在沙漠中。1945年春,在西里西亚战局里,德国的1200多辆坦克,也是因缺油被苏联红军就地歼灭。
“我马上到各厂组织油源生产。”总代表韩世英说着转身往外走。“我这就去铁路部门联系装车发运。”副总代表王仁杰,穿上大衣也急匆匆地出了门。一、二、三厂所有军代表,立刻组织起来,像进入一场特殊的战斗各就各位,开始了代号“851”的紧急军用油料大抢运。
38个小时后,5000多吨各种军用油料装进了100多辆槽车像刚出锅的馒头,浑身热气腾腾。
“我跟铁路部门联系好了,正常计划都撤,想尽一切办法安排这批发运任务。”王仁杰匆忙地汇报说。“先坐下歇歇,喝口水。”总代表韩世英拉过一把椅子,又倒了一杯开水,“各厂生产计划也做了调整,他们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我们。”
1978年1月5月,石油二厂军代室,接到了代号“851”的军用油料发运紧急通知。品种有:航空煤油、车用汽油、润滑油等共30批100余车,去向是南方,要求两天时间即迅速发运。数量这么多,时间如此急,这其中……
有着丰富后勤经验的韩世英和王仁杰,从代号“851”立刻联想到最近一个时期中越边境的紧张局势。“依我看这是前线急需的油料!”王仁杰马上内,迅速及时地发运出发,满足了前线的需要,保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卫还击战中飞机、坦克、装甲车的油料供应。不久,总后油料部向全军发出通报,这通报只有一个内容:表扬驻抚顺石化公司一、二、三厂军代表。军用油料生产摇篮抚顺,每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占总数1/6的油料。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妄图把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奋起反抗,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打响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
翌年,正当朝鲜战场硝烟弥漫,炮火隆隆的时候,军委炮兵司令部军械处年轻的排长李善铭,秘密来到了距鸭绿江边200千米的辽宁抚顺,走进了一家以油母页岩为原料的制油厂,找到了工厂党委书记甘宁。
“现在朝鲜前线急需军用润滑油脂,我们要想办法生产,这关系到志愿军的大炮能否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说着,李善铭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所有的资料,就是这张苏联给提供的配方,书记,你看,行不行?”
身经百战的书记甘宁,接过配方看了看,望着这位年轻的排长,一字一句地说:“请放心,共产党能推翻三座大山,打败蒋家王朝,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次日,以工程技术人员唐雨苍为首的军用油生产小组和李善铭一起,开始研制、生产前线急需的军用润滑油脂。
当时工厂刚刚恢复生产,经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装置、设备全部瘫痪。车间、厂房的屋顶漏天,四壁透风,塔罐生锈,机泵失灵。他们一边整理修复,一边利用仅有的坛坛罐罐,手工操作一釜一釜地熬制试验。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不到一年,冬用枪油、炮用润滑脂、弹药保护脂等常规武器用油,一桶一桶地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发往抗美援朝前线,使志愿军的大炮,在战场上万炮齐鸣,直轰得美帝国主义在板门店停战书上签了字。
这个制油厂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军用油脂生产基地。几十年后,还是这个厂,先后为我国导弹、原子弹、原子能反应堆、人造卫星地面回收装置等研制了各种特殊用润滑油脂,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摄影/王铁衡
军用油料不但需要数量充足,质量良好,而且更需要品种配套。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国防战备的需要,抚顺石化公司军代表,从1954年建室起,就从不间断地与工厂一起进行着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
● 抚顺各厂生产出的油品加满了坦克、飞机、汽车的油箱,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
中苏边境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在这次战役中,由于我国缺少低凝点润滑油,坦克、车辆不能及时发动,冲锋枪也不能连发,给我军战士有效地歼灭来犯之敌,带来不少困难。研制生产适合高寒地区使用的低凝润滑油,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当务之急,作为军用润滑油生产基地之一的石油一厂,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1970年,工厂投资建立了软蜡裂解装置,当年就生产出用于严寒地区军用车辆用油——6号润滑油等多种低凝点润滑油,解决了北方严冬时军用飞机、车辆烤车问题,满足了部队需要。
每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都要进行实验,收集有关数据,进行鉴定,然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冬天,在最寒冷的季节,他们要跑到我国黑龙江省的最北部,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对油品进行耐寒试验,收集地温下油品变化的有关数据。
夏天,在最燥热的天气,他们又要跑到我国最南方的海南岛上,顶着烈日,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天气里,进行耐高温试验,而且这种实验,一进行就是几天,十几天,几十天,有的甚至长达几年。1975年5月,石油一厂研制了船用3号润滑脂,需要到海南进行测试实验,从小生在北方、入伍后也一直在北方工作的军代表杨宝安,接受了这项任务。
初到海南,杨宝安看见迷人的南国风光,美丽的海滩椰林,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然而,接下来的生活却使他苦不堪言。先是气候,虽说只是5月份,三亚气温已达34摄氏度,在外一个中午身上就晒起了大泡。杨宝安整天汗流浃背,就像生活在桑拿室中,岛上缺少淡水,洗澡困难,浑身上下黏腻腻的异常难受,早晚温差小,夜里热得睡不着觉,本来天然就不想吃饭,又不习惯岛上的饮食,那滋味让杨宝安感觉就像患了一场大病。
试验开始了,情况更糟。从小在陆地上长大的杨宝安,一登上鱼雷快艇,就觉得天旋地转,又呕又吐。本来就没吃多少东西,连胃里的黄水都吐了出来,每天他就像受刑一样,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一位海军舰长看到杨宝安这副模样心疼地说:“小杨,不行就别上船了。”“习惯就好了,谁都是锻炼出来的。”杨宝安吐掉满嘴黄水说。
试验,不仅仅是艰苦,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就像参加新产品试验一样,军代表有时还要跟车押运。作为军代表,哪一个不是东奔西跑,南验北验的!这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军代表们为了保证军用油料的供应,甘愿做出最大的牺牲。
1988年3月14日,中国与某国在南中国海上爆发了一场战斗。这天,正当中国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沙群岛上进行正常的科学考察时,越南海军舰艇突然向我方开枪开炮,并妄图侵占这些岛屿。一时间,南海上风云突变,炮声隆隆,枪声四起,我岛上的科学考察人员的生命财产和科学考察活动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紧急关头,我国海军部队立即出动,直扑敌舰,与该国海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海战仅仅打了28分钟,以某国当场被击沉舰只1艘,击伤2艘,死伤20多人,失踪74人巨大损失的惨而告终。这场战斗虽然只打了28分钟,但它却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年轻的中国海军也因此在世界上振起了雄风。海军作战是以油料作物保证的。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海军这场漂亮的战斗,舰艇所用油料,正是石油三厂生产由驻厂军代表们所发运提供的。
自从1911年美国人首先把油料作为军舰燃料开始,油料便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362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竟达3亿多吨,而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仅42天,油料消耗就达220万吨。
以往,我国的军用柴油生产,只限于石油的直馏产品,收率很低。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对军用柴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海军舰艇柴油,供需矛盾越来越大。为了扩大军用柴油的来源,石油三厂军代表与工厂一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首次研制采用加氢工艺生产——10号军用柴油。经过多年努力,1980年5月成功地生产出加氢裂化——10号军用柴油,扩大了军用油料的来源,保证了军用油料的供应。
经过多次实用实验,1986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做出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是使用石油三厂生产的优质加氢——10号军用柴油。此后,每年有7万多吨——10号军用柴油,从这里发往各个军营。1996年台湾海峡的联合军事演习所用的油料,同样是石油三厂发运提供的。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能源的供应紧张。作为主要能源的石油产品,一时走俏,也是自然而然。1986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一年。工厂优化组合,承包租赁,铁路大包干、部队整编精简……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军代室工作,自然要受到冲击。然而,它所带来的后果,却使军用油料供应,有史以来,首次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抚顺石化公司军代表,尽管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到1986年10月份为止,军用油料运输计划的数字,仍然停留在60 .4%,一时间,军委打电话,海军告急,陆军告急,空军告急。偌大个沈阳军区所有油库的油料仅剩几万吨。抚顺石化公司全年几十万吨的军用油料任务,到11月19日止,还差13 4万吨。
几十年来,无论是和平时间还是在紧急状态下,从来都百分之百地保证军用油料供应的驻抚顺石化公司军代表,这次,却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部队战备和训练的需要,在沈后领导的亲自指挥下,他们稍做调整,在抚顺又一个寒冷的冬季,一场抢运大会战的帷幕徐徐拉开。
当时正赶上全军精减大裁员,三个厂军代室合并,10人转业,只留十几个人。二厂仅剩三人,总代表赵领刚从六厂调来,情况还不太熟悉。于是原总代表杨炳祥、邵荣娥和代表孙存才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次抢运的重任。邵荣娥和孙存才是夫妻,俩人刚刚调到一起,家里还没安顿好,就又开始分居,一个把行李搬到二厂军代室,一个住进了一厂招待所。
也许是有意要考验他们的意志,那年冬天,抚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到处冰天雪地。这天,邵荣娥刚参加完生产调度会,一进屋,电话铃响了。她拿起了电话:“喂,你好!”“是军代室吗?我是前甸车站,又进来一批车,请马上来人检查验收。”
“好,我们马上就到!”邵荣娥放下电话,看看身边连续工作十几天已疲惫不堪的前来支援的战士,没有惊动他们,自己穿上大衣,戴上手套、帽子和口罩顶着刀子一样的寒风,骑着自行车,向着十几里外的前甸车站赶去。
40分钟后,邵荣娥雪人似地赶到车站,一节一节地检查完车,进屋签字时,手已冻得拿不起笔。她摘下口罩,用嘴哈口气,暖暖手。车站小汪惊讶地喊道:“邵大姐,你的脸怎么起了大泡?”“是吗?”邵荣娥跑到镜子面前瞧了瞧,可不是,凡是露在外面的皮肤,全都冻起了大泡。
“邵大姐,你们可真够辛苦的了,这么冷的天,你们白天黑夜的跑,都一个月了,也没见你们休息,难道你们就不累吗?”“怎么不累啊……”邵荣娥望了望一列列装满军用油料的槽车,满是大泡的脸,露出了微笑。
负责计划运输的关绍春,刚从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毕业不久,就赶上了这次抢运。他同老战友一起吃住在油库山上,因为年轻,跑腿联系的事他都包了,白天黑夜山上山下,厂里厂外跑个不停。厂里工人看他从不闲着,就把他拉过来说:“小战士,坐下歇歇,别累坏了身子。”
“这算什么,我们老代表过去从二厂到三厂装车发运,冬天50多里路来回骑自行车跑,都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他慷慨地对工人们说。这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的军代表,在这次抢运中荣立了三等功。
● 抚顺石油二厂全面开工典礼。
“你们提供的航空燃料,除国内民航使用外,国际上还有30多个国家也在这里加油。到目前为止,有13个航空公司跟我们签定了合同。”1982年5月,在首都机场明亮、宽敞的办公大厅里,机场质量控制处处长,指着窗外一排排国内国外的各种类型客机,不无自豪地说。
“知道吗?世界最著名的美国泛美公司来加油,在回国后,来函称赞说,你们的油质量好,使用正常,表示深深的感谢呢!”说着,他的脸上突然泛起了兴奋的红光。这是石油二厂军代表走访用户时的一个场景。
“我们储存了一罐石油二厂生产的2号航空煤油,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最近我们进行了一次分析化验,各种指标均没有什么改变,质量安全合格。”在海军38562部队,蒋冒信主任介绍说。当石油二厂军代表离开部队时,蒋冒信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提供的油料,真是不错,真是不错。”
质量是军用油料产品的生命,这个概念,在每一位军代表的心中都牢固地扎下了根。几十年,从他们手中发运出几百个品种,上千万吨的军用油品,没发生过一次大的质量事故,他们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严格地把守着质量的大门。
一走进军代室,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最醒目的质量管理“三五”制度:“三专”、“五定”、“五不许出厂”和“五不许移动”等。这些制度,不但挂在墙上,而且印在了每个军代表的心上,他们执行这个制度,就像执行军令,一丝一毫不走样。
一次,一位军代表到石油一厂检查低凝润滑油的生产过程,无意中发现添加剂的品牌颜色变了。回来后,他就及时做了汇报。副总代表王仁杰立即带人赶到现场,一查,果然如此。原来用兰州生产的104添加剂,已被改用该厂生产的694添加剂。
“添加剂怎么改变了呢?”王仁杰问车间技术人员。“这两种添加剂效果一样。”技术人员回答。军用产品定原料,这是制度规定的。为了弄清两种添加剂是否真的一样。王仁杰到研究所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694与104相似,但694性能单一,而104性能广泛。
“不行,决不能随意改变生产原料。”王仁杰马上与厂方联系,立即停止用694添加剂生产低凝润滑油,并把已经发出的货全部追回。还有一次,包装军用润滑脂,快到中午休息时,发现一块擦铁通的纱布不见了,他们就将所有包装好的铁桶全部打开,一个一个地查找,直到把纱布找到为止。
1980年底,石油二厂生产的20多吨防冰剂,已经装桶,可是,就在抽查时,发现桶内有固体杂质。这完全是桶的毛病,生产上并没有责任。怎么办?重新返工?年底了,时间紧、任务重,可是,为了保证军用油品质量,工厂领导还是做出了决定:“全部返工,重新蒸馏,没有什么可含糊的!”
为了保证军用润滑脂的生产质量,他们还同厂方一同规定了操作人员需经洗澡、吹风后方可进入岗位,减少灰尘带人对产品的污染。1994年11月,石油二厂航煤硫醇性硫含量分析出现了异常现象。军代表立刻深入到生产一线,从馏出口到成品罐及添加剂每个部位都仔细检查分析。
“可能是加抗静电剂引起的。”有人提出怀疑。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军代表一面同工厂同志做试验,一面同兰州炼厂军代室和上海炼厂军代室进行电话联系,请求帮助分析。否定后,他们又从原油本身开始查找,与工厂同志一起到大庆油田了解情况,并将油样送北京石化研究院进行测评,终于找出是原油性质变化所引起的。于是,他们又建议工厂开启脱硫醇装置,五天时间便使航煤生产恢复正常,保证了质量。
一、二、三厂军代室只有十几个人。要在几万人几十套装置上百道工序中层层把好质量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民子弟兵,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韩世英、毛本勇、杨炳祥、王仁杰、邵荣娥等很多军代表,先后多次被选为工厂党委委员,积极地参与工厂的各项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为了让生产车间干部、职工进一步了解军用油品的作用、要求,军代表安排他们到离抚顺不远的沈阳于洪机场,参观并同部队同志座谈。通过现场讲解、查看,直观的了解了为什么航空油品不允许含水和杂质,为什么要严格地进行三级过滤。如果出现一点点问题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职工参观完后,提高了认识,自觉地严把质量关,使军用油料的产品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的可靠保证。从1986年到1996年,在市场经济中,在军用油价、运价都很低的情况下,他们连续10年完成军用油料生产供给任务,使军用油料的质量获得百分之百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