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的创新基因

2018-05-30 09:21:05卢凯瑞孙希利王福全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油公司西北油气

○ 文/本刊记者 卢凯瑞/孙希利 王福全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018年开年之初,西北油田便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油田率先走出寒冬期的阴霾,成为国内上游行业唯一以产油为主大幅盈利的油田。1月24日,西北油田累计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原油产量实现亿吨级目标的油田,在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有别于东部油田,属于世界级难题。西北油田交出这样优异的成绩单,它解题的秘诀是什么?

“西北油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始终将创新作为支撑油田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出了具有西北油田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成为新疆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之一,而且也是中国石化盈利最好的油田企业。” 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宝增说。

寻找新的找油哲学

从轮台县城出发驱车100多公里,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来到了西北油田第一口发现井沙参2井。西北油田的第一吨原油便生产于此!

几十年来,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有外国专家立言:中国缺少石油是因为中、新生代没有海相沉积,古生代大部分地层不能生成石油。

虽然老一辈石油人通过创新技术理论判断,塔里木盆地有形成大油气田的良好基础。但现实依然残酷,各大勘探队在塔里木盆地“五进五出”,均未能找到隐匿在沙海中的油藏。

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权威?西北石油人顶着巨大的压力,部署沙参二井成为新的勘探靶点。

1984年9月22日,塔里木盆地一声“沙漠春雷”震惊世界,沙参2井钻遇高产油气流,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创新不仅让西北石油人开辟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亦拉开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第二大跨越和塔里木油气勘探大会战的序幕。

到2010年,西北油田的原油产量突破700万吨。然而,在仅有的3000平方公里矿权和现有地质条件认识下,西北油田要实现稳产困难重重。

“塔河的地层下面到底还有没有油气?”很多人担忧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再一次在西北油田的发展史上发挥了神奇的魔力。

2012年,西北油田在塔河十区南区块部署TH10240井。与该区块的大多数油井的命运轨迹一样,该井连续生产后不久,便逐步供液不足直到停产。

“油井就这么大潜力,还是有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很多地质研究人员不肯轻易认输。

他们利用油藏精细解释、描述技术对TH10240井所处的断裂带进行了精细扫描再刻画,发现虽然构造位置低,但储层可能发育。“但是,这种认识与断裂体中不存在油气藏的传统地质认识相驳。” 油气开发管理部部长王建峰说。“这又一次是相信权威,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相信自己。”

实践才能出真知。经过周密分析论证,西北油田在原直井基础上向断裂带的低洼处侧钻382米,成功建产,由此揭开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后来被命名为“断溶体”的新型油藏的神秘面纱。

“塔河油田传统的勘探模式是寻找串珠和高点,布井独立并且单一。现在我们运用‘断溶体’油藏理论,着重寻找和刻画断裂带,实施纵横兼顾的精细解剖描述和上下一体的整体研究,实现了井位的精确制导。这些创新精准指导了新井的部署。”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胡广杰说。

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西北油田发现了新的区块顺北特深油气田,对塔河油田重新进行地质评价,部署新井200多口,贡献原油400多万吨,落实商业开发储量8820万吨,为油田稳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几十来年,西北油田发展完善了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建立了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形成了缝洞型油藏描述技术、超稠油开采技术、超深复杂地层钻完井技术等勘探开发十大配套特色技术系列。这些创新,都为西北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驱动力。

油公司改革不止步

西北油田累计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这对于国内“亿吨级”油田企业来说,入门不是最早,产量也不是最高。但西北油田启动的“油公司”管理模式建设,却早早走在了众多油田企业的前列,为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关口和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早在2006年,西北油田就率先启动“一企一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西北油田的“油公司”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丰富,优势也越发显现。

“2017年我们率先走出寒冬,实现大幅度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实施的油公司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充分的发挥这种优势,为我们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弯道超车创造条件。”胡广杰说。

在西北油田的改革架构中,已经形成了界面清晰的“四大板块”,包括精简高效、规范统一、权清晰、流程顺畅的决策板块,以采油采气为核心,具有“厂——管理区”两级管理特点的油气生产板块,以勘探开发、工程工艺关键技术的研发为主体的技术支撑板块,专业细分、资源整合、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的专业化保障板块。

勘探、开发等4个专业管理部作为决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关综合部门、两个研究院、采油厂和专业化单位形成了新的管理链条,构建了决策、过程、结果相统一的“大运行”决策机制。

油公司管理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万吨油用人仅6人,人均劳动生产率位居油田板块首位,被中国石化命名为“油公司建设标杆”。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近年来,各大油田纷纷前来西北油田取经。作为先行者,西北油田没有止步,开始打造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的升级版。

2016年8月,中国石化宣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顺北特深油气田实现了油气商业突破。其实,在顺北特深油气田实施的“油公司”模式探索,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油气田在建设过程中,打破设置采油厂、采油分队、班组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了由项目部全面负责,具体业务整体外包的管理新方式。

“我们借鉴了军队改革中采取的‘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模式,在顺北油气田建设中探索建立以党建引领,‘项目部管决策,专业团队管技术支持,承包商队伍管执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顺北油气管理部主任张宁说。“目前顺北已建成40万吨产能阵地,按照传统管理方式,这里应该建设采油厂。但目前油气管理部只有14名管理人员,当产能达到200万吨时,定编人员也将不超过20人。”

据了解,2017年中原油田外部市场创收14亿元,人均产值比上年增长11%。在中原油田8000多人的外闯队伍中,仅在西北市场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极大的促进了中原油田的创收。

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西北油田打造油公司升级版的许多做法还在摸索之中。刘宝增说:“我们先行先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油公司管理的经验,希望尽快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标准,为其他油田改革带来借鉴和启发。”

供图/西北石油局

打造“智慧型”油田

不到西北油田,不知采油如此之艰难。平均井距2.5公里,最远井距接近10公里。采油一厂党群办公室主任姜昊罡说:“我们距离生活区最远的塔中井在400公里外,驻扎最远的班组是S112班组,150公里的路程去一趟就得3个小时。”酷暑严寒里,西北油田巡线员每次巡检都要带着馕和水,钻红柳丛、翻沙丘,穿胡杨林,冰雪融化时还得乘船摇橹。因为手机没有信号,千辛万苦采集到的数据得几个小时后才能带回厂里。

为了不将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在每日简单重复而又危险的劳动中,智能化成了西北油田的不二之选。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是中国石化建设的第一家陆上油田智能化采油厂。

在无人机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放飞了一架无人机进行巡检。厂副总工程师、生产运行科科长周全指着大屏幕对记者说:“人工巡线到不了的地方,无人机都能监测到,而且用时更短,异常解决时间由原来4小时缩短为现在5分钟。此外,夜间可采用红外拍摄,实现24小时监控。”

不仅是引入无人机巡线,依托信息自动化手段,采油三厂生产运行模式实现三大转变:人工巡检、人工采集向自动采集、全面感知转变;专业分割、互相独立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转变;人员驻井、人工操作向无人值守、自动控制转变。“下一步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将过程管理交给承包商,我们不买产品,只买服务,培育承包商达到我们的生产要求。”采油三厂党委书记李柏林介绍说。

不仅是采油三厂,西北油田已经建成了以多个监控中心为载体,生产运行、安全管控、设备管理、技术决策一体化的采油管理新模式。19座中小型站库、28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站内设备巡检也正在由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1899口采油井、125座站库实现了数据采集全覆盖。在油田总采油气井增加600多口的情况下,用工总量减少1000多人,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作业安全风险均大幅降低。

“现在我们稠油掺稀已经实现在线调控,输入掺稀流量数值,可以自动控制加热炉温度。”周全介绍,“而以往只能人工调节流量阀门与加热温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调控精度不够。”

创“融合式”党建聚合力

油公司的管理模式让西北油田走出了一条“产量攀升最快、人均创效最高、体制机制最优”的发展轨迹,成长为中国石化第二大油田、国内陆上十大油田之一。

但油公司管理的弊端也在显现。西北油田的作业区域点多、线长、面广,甲方队伍精简、合作方队伍众多等问题束缚了传统党建工作的手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西北油田有着自己的创新方案,依靠党的建设打造融合发展的共同体。“油公司体制下,生产业务可以外包,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外包,不能弱化,更不能出现空白。近几年,我们打造的‘融合式’党建工作新机制,破解了这一难题。”刘宝增说。

“融合式”党建工作新机制就是以“组团式共建、区域化联建、网络化促建”为主要平台,促进油田与合作方基层党组织、企业内部基层党组织之间实现“融合式”共建管理的新机制。

朱正平是一名外围项目监督,来自内地油田的他在西北工区工作后,就成为了“流动党员”,现在他有了新“家”。

西北油田启动组团式共建,实行“流动党员共管”后,不仅为朱正平和45名外聘监督建立了党员管理台帐,而且将他们纳入所在科室或分队的党支部,指定结对联系人,并参与党组织开展的全部学习和活动。

油田党委部署各基层单位党委、队所党支部联合代运行队伍、承包商队伍的党组织,联动解决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这一难题,留住了外聘员工中的骨干和人才。

西北油田下属的149个党支部,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戈壁大漠里。针对各单位党建资源分散、不均衡等问题,西北油田党委提出了区域化联建的党建思路,拆掉行政划分的“隔离墙”,架起党建工作的“连心桥”。

“区域化联建让这些偏远的党支部不仅组织没有涣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弱化,而且生产经营搞得更好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了。”局副总政工师、党委办公室主任余满和说。

工程技术研究院储改所党支部与开发管理部党支部在联建中,共同自主研发出暂堵分段酸压技术,解决了工具分段存在的费用高、风险大等问题,累计应用15井次,增油13万吨,相比工具分段节约费用2349万元,累计创效约3.9亿元。

通过基层党委之间、各个党支部之间的联建、共建,西北油田工区正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交叉无缝的立体化党建网格,有生产经营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交叉协同,无缝对接的融合式发展新形态正在初步形成。

目前,西北油田“融合式”党建的实践经验,正在逐步上升为理论成果,打造党建工作创新品牌。未来,“融合式”党建将与互联网联姻,完成“互联网+融合式党建”的行动计划,为推进油田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敢为人先,创新不止”,不仅是西北油田的企业精神,更是他们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凝练和传承下来的企业基因,在新时代的新航程中,这种基因必将为西北油田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油公司西北油气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非常规油气(2021年2期)2021-05-24 03:23:36
一座西北小城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国际油公司勘探策略分析与启示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5
“油公司”税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西北望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