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红
【摘 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不仅能够助推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对幼儿思想品德、情操、体能等各方面进行良好培养,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对幼儿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进行探讨,并就幼儿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展开思考探析,旨在希望幼儿园能够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游戏形式、充足的游戏时间以及合理的游戏创设。
【关键词】幼儿游戏;本质;幼儿;发展价值
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游戏的价值与功能正是其本质所决定的,在明确了游戏的本质属性后,便能够得知要如何开展游戏去促进游戏的全面发展。而幼儿需要游戏,也正是其年龄特征决定的,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让他们在游戏中去提升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与社会性,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可见游戏之于幼儿而言,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
一、幼儿游戏本质探讨
对幼儿游戏的本质属性进行探讨,则需要对这类游戏的受众着手,也即是基于幼儿的角度去探讨游戏的本质,正所谓,透过表象看本质,具体来讲游戏的本质特征可分为四点:①基于幼儿的假想情境;②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③幼儿自主参与的活动;④幼儿从中获得愉悦情绪体验。游戏的四点本质相互联系且具有主从关系,其中最为实质的内容是假想的情境性,最为关键的状态是无外在的强制性,而幼儿的自主性与愉悦体验便是由前两项的完善而衍生的。
游戏与其他活动的区分就在于假想情境性,不管是幼儿自发性的游戏,还是教师组织开展的游戏,倘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假想的情境,便能够促使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也即察觉到幼儿开展游戏了。换而言之,倘若活动中未能提供幼儿可以假想的情境与空间,那么幼儿产生的行为仅仅是一种类似工作形式的行为,虽然这类活动也有可能让幼儿获得愉悦体验,但仍旧无法被称为游戏。
幼儿游戏本身并不会带有任何目的,并且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仅仅关注游戏本身。然而,有时候教师为了保证幼儿能够充分融入游戏,发挥游戏对幼儿的促进作用,则会赋予一些游戏之外的目的,但这一教育性的目的并不能对幼儿的游戏行为造成干扰,否则会导致幼儿游戏的真正意义变质。那么,要如何有效融合游戏的外在教育目的与内在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外在目的的融入不可是强制、外显的,而应更为自由与内隐,能够不动声色地融入游戏本身,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当幼儿感受到了假想的情境,并且不存在外显的强制目的,幼儿便能够更为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进而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通过基于幼儿的角度去探讨游戏的本质,将其与其他活动进行区别,可以得出幼儿游戏的本质为:幼儿游戏是幼儿在基于想象的假想情境中开展的虚拟的、无外在强制目的的实践活动[1]。
二、幼儿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思考
幼儿热爱游戏,并且游戏在带给幼儿愉悦情绪体验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不同类型的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讲,一切健康的游戏都有益于助推幼儿的身心发展。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点:
1.身体
游戏能够让幼儿的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活动,促进其血液循环与呼吸系统的发展,强化新陈代谢功能,健壮肌肉骨骼以及发展基本动作,有效促进了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许多身体发育良好以及较为瘦弱的幼儿都喜欢参与到游戏当中,在跑、跳、走、投、掷等动作中去提高动作技能与身体平衡性。比如可通过开展拼图、画画、剪纸等安静精细的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听觉、视觉、感官以及小肌肉的发展;在开展“春天的小动物”“拍球”“小拖车”等体育游戏中,让幼儿练习跑、走、跳、平衡等动作。如此一来,幼儿便能够在游戏中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也会更加敏感,进而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2.语言
在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语言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某项游戏能否继续进行,尤其是在开展一些语言游戏、集体游戏以及规则游戏时。因此,幼儿不僅要能够在游戏中认真倾听并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意见,还应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会得到有效发展,其自身词汇量也在不断丰富。比如,在开展语言游戏,故事接龙、声音模仿、听声辨物等游戏中,便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设计“小鸡与小鸭”“到我家做客”等游戏,并且将zh、ch、sh、n、l、g等较难发准的语音融入游戏情境中,促进幼儿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作为我们人类沟通的工具,在幼儿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为其今后的生活学习提供很大帮助,所以应当充分发挥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3.情感
正如上述对幼儿游戏的本质探讨所言,游戏是幼儿自主性的活动,包括游戏的形式、场地等都应当有游戏自主选择,并且活动的体验是愉悦的、放松的,一切会让幼儿感觉到约束的活动都不能够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而基于游戏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情感体验这一特性,可见幼儿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比如,大多数幼儿都喜欢“过家家”游戏,所以教师便可创设假想的家庭游戏情境,让幼儿自主选择在家庭扮演的角色,并且承担角色的工作,如给娃娃穿衣服、打扫卫生、做饭洗碗等;又如可设计“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其中扮演收银员、导购员等角色,模仿他们的工作。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进而从内心发出对劳动者的尊敬感,促进情感的升华与发展。
4.智力
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去获得的,所以教会幼儿用眼、口、耳、鼻等感官去了解事物也是幼儿教育的重点,但单调乏味的训练往往难以提高成效,而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促进感知能力的提升,进而助推智力的发展。游戏通常都存在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所以在游戏当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充分培养其创造力与思维判断能力[2]。比如,教师可创设“小商店”这一假想情境,为幼儿提供各式各样的材料,让他们能够自主去选择材料进行小玩具的制作,在游戏进行中,幼儿便能够通过自己的处理,让材料在自己的手中发挥不同的用处,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将想象表达出来,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幼儿智力的发展,对于游戏的理解与参与也会更进一步深入。
5.社会性
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幼儿参与其中必定会和其他小伙伴发生关系,尤其是开展合作类、集体类的游戏时,从中能够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合作,进而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去适应与理解他人。在存在意见分歧与冲突中,需要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幼儿社交能力需要不断发展的必要性。比如,教师可安排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让幼儿在其中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小客人”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主人和客人,从中去学会如何讲礼貌,用礼貌性语言,懂得如何与他们更友好的交往相处,掌握更多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此一来,幼儿的社会性便能够在游戏中得到良好发展。同时,以游戏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能够避免单调说教与训练带来的枯燥干,能够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创设幼儿游戏需注意的事项
创设幼儿游戏需要从幼儿游戏的本质着手,并且结合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找准方法。随着对幼儿游戏的研究日益深入,在日常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游戏与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两者皆不可偏废[3]。具体来讲,在进行幼儿游戏创设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的本性,也是促进其主动参与游戏的重要因素,因为游戏的假想情境中含有众多能够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元素。而在游戏创设中,教师的介入需要基于幼儿好奇心不被破坏的前提,所以当幼儿在游戏中提出问题时,无论问题显得多么荒诞与怪异,教师都不可嘲笑与批评,也不可直接了当地给出答案,而应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建构自己的想法,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进而保证其在游戏中能够得到愉悦体验,充分促进其全面发展。
2.不可为幼儿游戏设立外在奖励
虽然内部与外部动机都能够助推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但就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显然更有利益个体的创造力发挥与发展。况且,幼儿游戏本质便不含外在目的性,激发其参与的只有内在的主动动机,但是往往有部分幼师会将游戏与奖励结合,这一做法在某稱程度上阻滞了幼儿的心智发展。所以,在幼儿游戏创设中,要尽量不要设立外在的奖励,让幼儿能够单纯地享受游戏的愉悦体验,培养幼儿创造的内在动机,而非只是对奖励的追求,进而有效维持幼儿对事物的持久热情。
综上所述,游戏与幼儿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有效促进身体体能、语言表达、认知智力、情感、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可见游戏是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形式,而幼儿园教师也应成分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发展价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更加新颖且适宜的游戏,善于发展幼儿游戏中蕴藏的发展价值,找准教育与游戏之间的契合点,进而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生活与学习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爱林.关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J].幼儿教育,2014(7).
[2]鲍茜迁.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J].考试周刊,2017(105):184-184.
[3]林碧珍.幼儿游戏的自由价值探析[J].时代教育,2017(12):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