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研究

2018-05-29 10:28吕福平
学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德育微课评价

吕福平

摘 要: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呼吁个性化学习,“以学为主、翻转课堂”的理念推动有效学习的变革。微课程以它短小精悍的特点,帮助学生随时、随地、随自己学情进行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微课;有效学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36

一、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程开发。

第一,重视团队。微课程开发不同于以往的课程开发,它强调和注重电脑技术,所以团队中有擅长电脑技术的人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还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程的内容、结构等进行宏观设计,对每个环节及时进行评价。

第二,重视评价。评价贯穿于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微课程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在微课程上传至网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试用,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也就是第二圈层中表示出来的“再分析——再设计——再开发”。完整的评价过程包括:1.专家评价课程内容、结构、类型;2.开发者在制作完每个微课后自评修改;3.由学科专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价,再次修改微课;4.在小范围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可以选定个别学生或者是班级试用微课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结合学生意见进行修改。

第三,微课程开发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轮开发都包含ADDIE五个环节,完成第一轮小范围试用后,进行第二轮循环,一般完成两轮开发之后就可以将课程上传到网络平台使用了,这个阶段将收获更多学习者的评价,吸收接纳学习者的建议,在以后版本更新时再进行改进。

第四,课题的确定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为了了解学生学情,最好进行问卷调查。

(二)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开发过程

通过对优秀微课的学习和自我实践,我归纳总结了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开发的一般模式。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课程,它的资源基本构成可以描述成“非常4+1”。“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4”是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馈)。当然,这四个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微课都必须具备,我们可以根据微课的课型和使用目的灵活取舍。比如知识拓展类微课,就可以不开发微练习。

二、基于“微课”促进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研究

(一)课前使用,翻转课堂

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国内微课程实践的经验。利用微课程在提供了课外视频教学的时间,从而为课堂赢得了互动时间,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主动交流,这是推动有效学习的真正变革。

1.课前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

2.课堂内化。学生大部分希望自学后课堂上能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微课——翻转课堂”的运用模式中,我们的课堂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疑惑。学习者展示提出疑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整理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同时,教师课后针对课堂的效果对微课程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需要注意的是43.6%的学生由于对自我学习能力的不够自信,期待通过课堂再次获得巩固等原因,希望教师能够从头讲解一遍,所以教师也不能急于求成,忽略了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挑选重点,适当讲解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3.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联系课堂内化和课前自学,从而实现课堂翻转的重要桥梁。很多中小学教师洞察到“翻转课堂”的功效,希望尝试,但苦于不知从何下手。

(二)课中使用,辅助教学

這种使用方式就是将微课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授课的辅助手段,也就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绝大部分知识是人类观察和实践的结果。把地理教学实验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那不管坐在哪里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教师的实验过程,虽然不能亲自动手实验,但至少比看图片,听教师语言描述要生动得多了,不是吗?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学习观和认知观。比如,微课《热力环流》、微课《流水地貌模拟实验及成因辨析》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以及冲积扇的形成原理,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让事实说话的效果。

(三)课后使用,或补缺补漏,或拓展眼界,或答疑解惑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分化,但这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结果。乌龟和兔子赛跑,虽然乌龟跑得慢,但是最终他们都可以到达终点。这些理论和寓言都告诉我们这些教育者:不要轻易以课堂学习效果来对学生下结论。如果给“乌龟”来瓶红牛,会不会最终和兔子一起到达终点呢?如果说这样的可能性存在的话,那么“微课程”将是这些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的孩子们的“红牛”。虽然过程艰辛,但是因为有了微课,所以不是无路可走,只要肯努力,借助微课程资源,可以及时补缺补漏,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部分效率低则课后发力,微课学习达到学习要求,课堂即可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蔡跃.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德育微课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