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祥
摘 要:送教上门对普及和发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起到积极作用。落实送教上门工作不能靠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要在一定高度,用长远眼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对落实送教上门工作常态化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送教上门;常态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42
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2015年起我县承担了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试点工作,笔者有幸作为送教上门领导小组成员,参与试点推进工作。两年来的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很多学生在送教之前与送教之后比较,发生了很大进步。笔者现对落实送教上门工作常态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送教上门和特教学校、随班就读一样,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主要措施,送教上门对象和普通学生一样有上学的权利且应该得到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协调,将送教上门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举措全面开展,纳入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整体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要求,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要把送教上门工作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将送教上门对象纳入学校招生的范围,落实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近入学”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要从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为送教上门提供服务和支持,包括送教上门生源的筛查和确定、学籍档案的建立、送教上门师资的配备和协调,以及送教上门经费和制度保障、随机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指导等。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指出:“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这充分体现出国家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力度。送教上门经费可以用于支出差旅费、教师培训费、教具学具等设施设备的购置费以及其他必要的办公费用。但在实践中,有个别地方将公用经费用于支出或变相支出教师补助或人员工资,造成送教上门经费不足。这既不符合公用经费的使用办法,也不切合实际。“送教上门”只有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实施,才能常态化可持续地发展。送教上门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有国家发放的工资,所以不能用于发放教师补助。对普通学校承担送教上门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可以落实特殊教育津贴,在绩效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只有这样,送教上门公用经费才能更好地為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服务。
从全国各地的送教实践来看,送教上门工作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安排老师开展,有些地方也采用普特结合的方式。但笔者认为,送教上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送教必须采用上门服务的形式,要靠一所学校的教师服务全镇乃至更大范围的送教对象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居住分散,如果教师和学生住所相距过远就会将大量时间浪费在路途中,造成送教教师疲于奔命和单次送教时间的压缩。所以优先采用由生源地就近普通学校的教师主要承担送教任务。这样既可以解决送教次数和时间的不足的问题,又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相匹配,便于属地管理。因此要使送教上门具有长效性,必须确立就近学校承担送教上门任务的主体地位。
从我县送教上门实践来看,重度残疾儿童极其家庭对其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很弱,更希望进行身体机能的康复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但普通学校教师因缺乏施教于重度残疾儿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擅长学科教学,存在着重学科教学、轻技能训练的弊端,与残疾儿童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切实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作用,对送教教师开展短期集中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开展定期的巡回检查指导,使送教上门的普通学校教师能更好地提供服务。特教学校教师可以深入各校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切磋教艺,共同提高;还可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提高送教工作成效;同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可以由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常规的业务管理,包括送教计划、送教形式、送教内容等方面的安排,以及监督送教过程和对效果进行评估考核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特殊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但整体来看,我县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残疾儿童教育质量不高。为此,亟待建立县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以指导普通中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和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保障重度残疾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资源中心要指导全县普通中小学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进行巡回指导和督查,建立送教上门工作考评机制;承担全县送教上门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教研教改及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工作;组织开展各类特殊教育教学评赛和论文征评工作;为送教上门教师提供资讯、开展资源库建设等支持性服务,研究探索并解决本地特殊教育实际问题。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可以协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特殊教育指导、研究、服务,开展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教育教学指导工作,这样就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形成了特殊教育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送教上门常态化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保障。
[1] 夏乐峰.区县送教上门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6(4).
[2] 何侃.“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1).
[3] 张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概观[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Z1).
[4] 许采娟.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