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等教育哲学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8-05-29 09:14冀玉敏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流大学课程

【摘 要】近几年,建设一流大学在我国已蔚然成风,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同时也为教育走向世界——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国家积极部署各种教育发展战略计划,文章站在高等教育哲学的视角下通过大学自治、大众化教育、大学的人才理念以及课程四方面谈谈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自治;大众化教育;人才理念;课程

在这样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中国也已不再像19世纪中后期一样,深受西方政治、科技的影响,文化涵化。因此,在美国创造了硅谷、三角科技园这样的神话之后,各国都在正视自身国情、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发展与学习,比如,我国的“985计划”,本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文章通过以下几点来谈一谈高等教育哲学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自治与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自治权,河北科技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专业特色院校”、“中国高就业率品牌学校”等美誉,自始至终秉承着以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流的职业院校。

该校的成功举办与本身享有的自治权密不可分,相对于大中专、职业技工院校来说,国家对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研究型院校、科研院校统的更严、更死,以至于学校失去了活力,高度集中的高校管理体制抑制了大学之间的有效竞争,所以国家应该给予各层次的高校以自主权,让他们创办各自领域内的特色,科技大学应该有科技的特色、理工大学应该有理工的特色、农业大学应该有农业的特色、师范大学应该有师范的特色。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就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多元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层次的教育。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实现基础人才与国际人才的接轨又要实现应用人才与社会接轨。这一人才培养的理念反映了我国应该建设“多层次的一流大学”,既要有国际层面的一流又要有国内层面的一流。

二、大众化教育与一流大学建设

大众化之下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创办一流?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形成了中等后教育(大中专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纵向结构。大众化后紧接着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高校扩招的政策本是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造就了更大程度上的就业难,这是何故呢?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因“实”制宜。所有的高校都在追求同质性的高水平,追求科研赢得科研经费等等,研究型大学应该有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教学型大学应该把重心放在教学,技术型大学应该致力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而不是让所有的大学都去追求同一种水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然而,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有其内在原因,因为政府拨款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科研创新,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进而使各高校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塑造与本高校匹配的课程系统,而不能只限于追求高深学问。

三、大学的人才理念与一流大学建设

何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灵魂完善的人,是人格完备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与我国今天的德智体美教育思想一一对应,德智体美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无论是蔡元培、杨福家还是小原国芳都道出了一流人才的本质:灵魂健康的人。

如司马光所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患”。近年来,我国多所一流大学的高级精英人才出现了人格障碍,如北大学生铊盐中毒案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2016年发生的北大生弑母案等等,这些从我国一流大学出来的高材生为何会走上这样的一条不归路?原因很多,横向上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层面,纵向上又涉及教育系统的各个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然而不得不说大学的人才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充当着灭火器抑或催化剂的作用,先进、科学、积极的理念也许会催化他们的向上、向善的心理,负面、压抑、功利的理念也许会熄灭他们蓬勃、朝气、健康的心理。

四、課程与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学科,而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课程的筑建,“一门课程往往是学科的一角,多门课程则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某个学科的全貌”。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的大类招生还是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都反映了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可以淡化专业,但是不能没有课程。

对课程群的恰当组合便是对一种专业需求的反映,所以,“各层次的一流大学”都要有适合的课程,每一所高校都应该为学生设置“多元化培养阶段”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择业的过程中、职业转换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我们说,美国的大学没有或者说很弱的专业概念,但是他们有很强的课程概念。杨叔子的全人教育诠释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课程对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一流的大学要秉持人文与科学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文理相融。今天我国的发展既依赖于高深的理论学术研究,又依赖于技能型的实践操作。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在保留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博而雅的训练人的心灵。

世界经济形态的转变引起了各国对教育亦或说是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人们将目光聚焦到了一流大学的建设上,然而,什么是一流大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大学的根本是育人,一流大学的根本是“育好人”,在高等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指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冀玉敏(1990-),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在读,2016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著 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宋景华 编著.高等教育哲学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一流大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