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原于“思维”中

2018-05-29 00:41高秀华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高秀华

【摘要】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指导提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和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等四个方面论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思维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49-0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课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形成技能;不仅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要锤炼数学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常态课堂,让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自然生成。

一、设计悬念,激发思维活动

一切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才能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身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程度。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逐步增强主动思考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這样的悬念:同学们,你们相信老师能快速得出如下一组算式的得数吗?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刚开始学生对教师的话产生了疑虑,纷纷表示不相信,但当老师快速说出得数后,学生十分惊讶,这时笔者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算出得数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让每名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活动。

二、有效提问,启发数学思考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不仅要具有数学味,体现具体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能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所提的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学生不仅能够独立思考,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辨析。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要大力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的数学问题:

师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相同的内容,提问不同,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则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及自主加工,逻辑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要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开放数学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认为这些才是数学和数学课堂的精华所在,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因此,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绕、滚等操作活动找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来,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从而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运用了然于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就大大削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以及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知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以及学中有收获。

四、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拓展数学思维

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应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探讨、想象,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只有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一课时,笔者首先将一块石头投入装有水的量杯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水位会上升,从而懂得石块占有的空间也就是石块的体积。结合这一生活经验,笔者再让学生判断石块与马铃薯这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谁的体积大。如此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想出可将这两个物体分别放入装有同样多液体的量杯中,哪个杯子水位升得高,哪个物体的体积就比较大,从而懂得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以及判断不规则物体体积大小的方法。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更贴近生活,进而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误区,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还要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核心素养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