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课程资源 夯实德育实效

2018-05-29 08:39王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课程资源品德

王静

【摘 要】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品德课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开发运用能力,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多法并举,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正确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初步适应社会,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具有实效。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生活;社会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在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工作。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灵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德育资源包括德育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简单地说,所有进入德育领域的资源都是德育资源。相对于德育条件,德育资源具有抽象性、概括力,通用性、普适性和鲜明的主体性、积极性。它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开发是构成健康德育资源观的基本内容。因此,如何立足小学实际,发掘一切可能进入课堂,并与德育紧密相联的资源,充分利用其潜在的教育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使其初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掘校内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发掘首先应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因为校内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它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器材室、操场、校园网络等。校内的人文资源,包括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班纪班风、班容班貌、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等,还有与教育教学关系密切的各种活动,如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

(一)提高教师素质,有效整合学科,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发掘、积累和运用,而且教师自身是课程实施的首要人力资源。所以,教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发掘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用其所长,充分利用有特长的教师,优化课程资源。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其与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虽然教学目标不同但内容又相互交叉渗透,如能合理整合学科资源,就能避免教学上不必要的重复,更好地弥补教师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先请学生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平时自己买过什么东西,怎样买东西。讨论交流后,大家都认为买东西不简单,有学问。接着请学生联系平时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买东西的经验,先想一想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学问,再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一名学生做好记录。小组汇报后,教师点拨,学生们明白了:买食品要买新鲜的,没有包装的食品要眼看、鼻闻、手摸、检查食品是否新鲜;有包装的食品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有生产许可(QS)标志、厂名和厂址,不合格的、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买。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懂得讨价还价……这样通过发掘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教师又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对如何购买保证质量、价格实惠的商品已经有所了解,也增强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灵活地开发处理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德育实效

教材的图文范例具有全国普适性,不具有地域针对性,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主题进行地域化、校本化处理(程振禄语)。翻开每一册教科书,无论是品生还是品社,我们都会发现,每一课都由仅有的图片和话题组成,如果教师不是以教科书为蓝本充分开发教材,而是照本宣科地展开教学,一节课有可能上完两个单元。教材充分留白,正是品德教材最大的优势,给予教师足够的空间,更有利于教师围绕课程目标、地域现状、学生实际等自主地挖掘课程资源,灵活处理教材。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现象与道德准则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同时又指导着生活实践,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充分掌握和利用好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做好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把学生带进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样的开发,超越了书本原有的框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建构在自身探索上的革新,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四)盘活资源,充分利用校内的设施、活动和人文资源

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学校的生活》这一单元时,先请学生参观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再请高年级学生联系实际谈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在校的学习生活,课外的各种活动,如各种主题班会、少先队入队仪式、兴趣小组里的科研小制作、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到社區做义工、警察叔叔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把漂亮的野花移植到花圃中美化校园……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理解,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热爱学校。此外,还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拓展认识社会的视野。通过让学生查阅一些文献、通俗读物、期刊、小说、文学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丰富学生的社会、地理、人文知识,有助于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五)有效利用媒体资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运用基本普及,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跨越时空的非凡功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品德课上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如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的教学环节“游一游 (走陆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感受大”,老师点击课件的卡通小导游,带领学生从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再从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帕米尔高原,卡通人途径哪个省,学生就说出其名字,最后老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走过的祖国领土南北长约5500千米,东西长约5200千米。接着点击卡通人,沿着大陆海岸线继续旅游,结束旅程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段大陆海岸线全长 18400 多千米。

这时老师质疑:刚才我们很快就走完了大陆海岸线,假如步行,需要多长时间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大约需要1200 多天,三年多的时间!

老师补充介绍,我国还有辽阔的海域呢,由东往西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长江入海口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分布着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 5000 多个岛屿,这些都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

以上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中国版图展示出来,以卡通人为导游,带领学生“旅游”,用直观的演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得出实际沿海岸线步行需要用三年多时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疆域辽阔。多媒体的恰当利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发掘家庭德育课程资源,助力品德课教学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会无处不在。我们在开发利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在执教《秋天的发现》一课时,我还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的家庭资源,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有哪些果实成熟了,哪些作物收获了,看看他们的颜色、形状,闻闻气味,尝尝味道……许多学生从家里带来了红薯、柿子、苹果、石榴、玫瑰花、菊花、白菜、萝卜等实物,课堂上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果实、蔬菜、鲜花,当讲解员介绍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秋天的美丽。实物的展示让课堂的讲解生动形象,学生趣味盎然,视野扩大,接下来我再带领学生走进秋天,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发现秋天的事物和特点,真切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秋天的美丽。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家庭见闻非常丰富,把学生家庭生活和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能提高德育实效。

(二)与社会阅历丰富的家长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教学

比如在学习《农村的改革》内容时,我们请学生的家长介绍改革开放前后本村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变化,介绍本村的支柱产业——养殖行业的现状,发展的机遇与前景。他指出,正是狠抓肉、蛋、奶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坚持改革,加强管理,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创出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他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鼓励学生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让学生学习一些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品德教学的一个任务。如在学习《我爱做家务劳动》时,我了解到一位学生是个做家务的能手,便请他谈谈自己的家庭生活。他说:“我一家三口人,父亲是钻井工,远赴新疆工作,常年离家,母亲做小生意早出晚归,我天天放学回家要边写作业边做饭。吃完饭,要洗碗、烧开水、扫地、整理房间……爸妈挣钱养家很辛苦,我要做他们的好帮手。”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做一些家务,以实际行动爱家人,有的还当场请教做家务的一些好方法。

三、发掘社区德育课程资源

充分地发掘和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帮助。社区的图书馆、养老院、工厂、公园、少年宫、老年协会、社会人士(专家、名人、社区工作人员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生活的油田的历史和现状,我们邀请了油田会战初期的老领导和老劳模,讲述当时条件的艰苦、设备的落后,可英雄的石油前辈们为了夺油上产,发扬铁人精神,战天斗地,攻坚克难,拿下了河南油田,在中国的石油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十多年来,一批批石油后人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积极开拓,把百里矿区变成了一座设施齐全、欣欣向荣的石油城,才有了油田人如今的美好生活。一段段催人奋进的创业故事,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为石油后人的光荣与担当。学生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学习先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好本领,把家乡,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二)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调查周边情况

乡情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家乡环境和合理利用家乡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考查家乡周边环境。通过考查学生发现,郊区化工厂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小溪。深入调查对比后,学生们了解到以前溪水是清澈的,村民用溪水浇菜、种庄稼,收成一直很好;现在,用这些发红的溪水浇菜、种庄稼,土壤会板结,蔬菜会枯萎,庄稼总歉收。于是,学生们一起商议解决的办法,他们联名给张店镇长写了一封保护家乡小溪的呼吁信,引起了镇政府重视,对化工厂进行了限期整改,学生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前油区居民参与“非法集资”非常严重的状况,请学生走访调查周围群众,通过大量惨痛的教训,向家长、邻居、小区发出《远离非法集资 共享美好生活》的倡议书。又如:到居委会了解其工作性质、内容、流程、方法等;到炼油厂、水电厂参观访问,了解其生產过程、产品及用途、工人的生产情况等;到模范油井“南2井”和“魏岗女子计量站”跟踪了解石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他们的艰辛和为油田所做的贡献;到石油文化馆参观访问,了解石油的储藏、分布、形成过程、开发历史、感受学习石油先辈们的伟大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对社会生活也有了初步真实的感受。

总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品德课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开发运用能力,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多法并举,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正确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初步适应社会,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具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伟杰.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 秦永芳. 现代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郭婉嫦. 浅谈品德课中如何促进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J]. 新课程导学,2017(26).

猜你喜欢
社会课程资源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