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亚男
和《新作文》(学生版)结缘已有两年,回想第一次拿起这本杂志,内心最深刻的感受是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妙语连珠,我忍不住拿起笔圈圈画画,然后兴冲冲地跟班里孩子分享。静下心来,我不由得思考,为什么别的孩子能抓住特点并能具体描述?为什么自己班里孩子的文章总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突发奇想,那我就用《新作文》来上作文课!
初写淡无味
9月《新作文》如期而至,孩子们如获至宝,全班一瞬间静了,翻看着最吸引人的文章。而我,也依旧仔仔细细地阅读,從前言到结语,不过我是为了给孩子们寻找作文的训练点。果然,没让我失望。一篇《吃货的零食之秘籍》(《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2017年第9期第16页)吸引了我,小作者将吃薯片、彩虹糖、果冻描写地充满诱惑味儿而又不显重复。而班里的孩子每次在提到美味,除了“美味”两个字,还是“美味”两个字,词汇明显是捉襟见肘。于是,我布置了小练笔任务:请写出你品尝某一种食物的独特滋味,比如吃臭豆腐、榴莲、辣条、可乐等。
学生们听了,立刻讨论得眉飞色舞,甚至有孩子兴奋地大喊:“终于有正大光明的理由可以去买零食啦!”不过,第二天交上来的练笔,我可以想象到他们吃得欢,但仍旧咬着笔杆挤牙膏的情境。
(1)“哇——”,那可乐鸡翅仿佛是神仙们的美食,从天境落到人间,我立刻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嗯!”虽然摆盘稍欠,但味道真是美味,一口进去,外皮滑滑的,肉嫩嫩的,是不是很好吃呢?
——洪晓婷《嘿!鸡翅》
(2)辣条上沾满了浓郁的调味料,嚼一条,别人都觉得甜甜的,香香的,而我只觉得有点儿微辣。再嚼一条,有了想吃的欲望,细细品味,还有一丝丝的苦味。
——林浩《讨厌的味道》
(3)我顾不得烫,一咬一大口,哇!爽!仿佛忘记了所有的不愉快,再喝一口可乐,怎一个“爽”字了得,烤肉串的滋味让我乐在其中。
——洪羽鑫《我是吃货》
从练笔看来,学生在描写时,没有办法抓住食物典型的特点进行介绍,出现了百搭的滋味描写,“外皮滑滑,肉嫩嫩”不一定是可乐鸡翅,“爽”的口感如果不是补充提到的“烤肉串”,也无法对应食物。另外,描写辣条的滋味,并没有集中笔力在品尝第一根,虽然嚼了三根,但依旧缺少细节描写。
动作来滋味
学生困惑,味道就是酸甜苦辣咸,还能怎么写呢?但是部分学生还是能运用非常形象的语句来表达味道的,如:
(1)只听“嘶啦”一声,一群金黄的土豆片喷涌而出。(王炜硕)
(2)仿佛一个个小水珠在舌头上跳舞。(唐轶)
(3)土豆的香味立刻飘出来,一个个你争我抢,争着出头。(林曹可欣)
(4)怕辣的我突然感到一股麻麻的东西在我的舌头上活蹦乱跳。
(5)一种独特的味道直往我鼻子里钻。(郑心妍)
(6)一口咬下,像火山喷发一样,涌入我的口鼻,嘴不自觉地上下颤动。(汪一凡)
当我在课件中出示学生自己写的精彩语句时,不难发现原来是使用了动词,让味道“运动”起来了。学生似乎突然有了灵感,脸上有了一种释然,我趁机揭示这一方法:让味道动起来!
然后,选择了一个“典型”——臭豆腐,进行了片段描写:
看着这一盒新鲜出炉的臭豆腐,不等我动筷,一股浓郁的、独特的、酸涩的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抚摸着我的脸庞。我忍不住,蘸上辣酱,一口一个塞进口中。瞬间,香菜的清香混合着辣酱的麻辣像钱塘江潮水般齐头并进地占领了舌尖,侵入了舌根,在口腔里耀武扬威。其他的味道纷纷避让,徒留那刺激的、激烈的辣闯进食道,所到之处,通体舒畅,简直是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按摩啊!
之后我又指出,这是在充分写透第一口,同时所有的味蕾都围绕臭豆腐的特点展开,不会让人误会是别的食物。紧接着,在原来的练笔下方当堂写修改文,要求写原来的食物,从而可发现学生的进步情况。
巧炼出趣味
学生写完,我立刻批改,只要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让味道“运动”起来,我就给予肯定,评高分。写作对于孩子而言,例来“头疼”,时间一长,得不到肯定,效果不明显,渐渐地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因此,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大大表扬,大大肯定。原本只能写200字,突然写到了300字就是“优秀”;原来表达欠流畅,现在居然能合理运用谚语,就是“优秀”。学生这堂课的收获显而易见:
(1)拿起辣条,撕开一角,一股香味争先恐后地挤进我那敏感的鼻子里,红彤彤的辣条挨挨挤挤地露出了头,凹凸不平的面上洒满浓郁的调味料。咬上一口,仿佛一支美味的军队正向我的舌尖发起冲锋。伴着一丝香甜游荡在我的口腔。不经意间,一股爆辣的味道在喉咙里活蹦乱跳,像是一只躁动不安的小龙虾正奋力冲破牢笼。我赶紧拿起旁边的水,“咕咚咕咚”,呵——但我仍忍不住把剩下的残渣都舔一个遍。
——林浩修改
(2)看着那金灿灿,散发着甜香的可乐鸡翅,我全身的细胞仿佛都在蠢蠢欲动。我早已口水直流三千尺,看到鸡翅犯花痴了。不顾烫,囫囵吞枣般地塞进口中,“哈——,烫,好吃!”酱香抚摸着我鼻腔,鸡肉独有的鲜包裹着我的整个口腔,那一丝丝的辣紧紧拥抱着舌根,满足地咽下一口,还来不及嚼,就整个滑入食道,瞬间好温暖……
——洪晓婷修改
磨炼成“真”味
当然,批改后还是没有结束,要趁势让星星之火燎原,还需要范读,需要将精彩的细节描写分成“精彩句”“精彩段”“精彩篇”进行梳理,打印后粘贴在班级里,同时粘贴一份发给孩子。这正需要我们老师的梳理。
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正如课文中所说: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需要借鉴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