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夷
阅读教学有章有节,遵循章节而教,方向不会有误,心底不会惊慌。而作文教学无章节可循,老师教学方向迷茫,习作教学有无力感之惊恐。其实,细品语文课标,也能发现作文教学的章法。概言之,作文教学:三个年段有三阶要求:完整、具体、发散。这三阶要求一方面构成各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三阶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阶梯,构成作文教学的完整框架。
一、学段中的三阶侧重点
(一)第一阶重点——完整
低年段写话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么表述的: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这三项要求中,我们看不到“完整”二字,而且对第一句很敏感“对写话有兴趣”,重视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成为老师教学作文的重点之一;但即使是这样,也不会有老师把写话教学要求学生写完整这项要求给忽略了。一方面教材中有提醒,另一方面老师们的经验告诉自己,学生写出的话的意思是要完整的,否则话将不成话,让别人看不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写完整的话,还是很严格地把关的。其实,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直接出现“完整”二字,但是要求中也暗藏着,比如第3点“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这四个标点中,后三个标点的使用,都是独立成句的,也就是说要求使用的后三个标点,如果用上一个则句子已完整。而逗号不会单独成句,它一定是要找到“伙伴”才停歇的,否则就一直“逗”下去。也正因为这样,一些学生常常就会在使用逗号的地方误用上句号,让本来不完整的句子变成伪完整了,这就成为老师教学指导的任务。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学,学生习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 写自己想说的话。虽说是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是实际上,有的学生有时会想很多,但他们不能都记住,到动笔时就写能记下的一小段。比如:学生在想象中是:“桌子上摆满了妈妈煮好的菜,有好多样都是我爱吃的,我看到了很想吃。”可是提笔时,却只记下了“我看到了很想吃”。他们会想一半写一半,于是让学生补充完整就成为写话练习的重点要求了。
2. 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想象时会有很多形象在思维里,想的过程是连贯的,可是表达出来时往往会只取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局部。如:五年级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里的一句就是非常好的例证:“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这就是小孩子思维的典型特征,她想入非非,想得很投入,以为别人也知道她在想什么,于是很自然地问“夏天它们到哪里去?”可是作为她的受听者,哪知道她正在想骆驼,当然听不懂,这个句子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这也需要老师的分析提醒。
3.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即用新词造句。新词造句最容易写出不完整的句子,这与阅读中学生只关注到逗号,而没关注句号有关。比如用“勇敢、莫名其妙”造句。学生经常会这么说:“小明同学非常勇敢。”“我听得有些莫名其妙了。”这样的句子,在结构上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意思上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学生往往意识不到,需要老师指导才行。
老师们总是认为低年级兴趣是重点,这里暂时撇开兴趣,因为兴趣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主要目标。要求“完整”是低段最重要的要求。
(二)第二阶段重点——具体
中年段习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较多,择5点如下: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見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从上述这些描述中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中年级的习作训练重点,尽管“具体”一词也未出现,但却有相似的词——写清楚。写清楚不仅是意思要完整明白,还要有具体的内容,才能让读的人清楚写什么。可以对上述课标的语言进行分解搭配:见闻要具体、感受要具体、想象要具体。这就意味着不能用简单的概述句代替具体内容的描述句,如同树木,不能只有树干,一定还要有枝叶。在第4条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也是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的要求,“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句”都是为写具体而服务的,也可以说是写具体的前提条件。而中年级学生写不具体的问题,常常是孤立地写文,写事时忘记“情”,写情时没有“事”或不写“理”;写的人不会说话;更致命的是他们的思维是关注开头和结尾,动笔时常常简化了过程,写个程序就算完。有时写见闻就忘记写感受,写感受时不会用上新积累的语言材料,使感受的表达很干瘪。所以教学怎么写具体是这个阶段的重点。
(三)第三阶段重点——发散
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四条要求中怎么也找不出“发散”二字,发散是指什么呢?是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眼前之物相同,心中之物各异,写出的文章有别。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标的这句话——“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中获得启发,老师教学要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因为“丰富自己的见闻”,不仅是“丰富见闻”,多了一个“自己”,就是强调独特性、个性。所以后面进一步指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即学生所积累的素材,不是公共的素材,而是个人感受的素材。作文是为了“与人交流”,只有思考后有了差异性,交流起来才有意义,如果大家看到的相同,想到的也相同,那就没必要交流了。这也强调了发散引导的必要性。可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这句话,而使老师的指导误入“辐聚式”的同题、同材、同法的指导,而另一方面又抱怨学生写出的作文基本雷同。
二、完整、具体、发散三阶要求的连续性
完整是写作的初级要求,可以称之为底线要求。学生一开始向课文学习,(说)写话时,老师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话(说)写完整。有了完整为前提,老师才会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优美、生动、感人等要求。不过这已是几年后的事了。但是我们老师对完整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低年段的句子完整这一点上。要把完整理解成作文三阶要求中的第一环,这样完整的外延就扩大了。既然完整是初级要求,那么学生每接触写文章的一种新内容,都先要有这一阶的要求。如学生从句子提升到段落时,就首先要求把段落写完整,即写一小段话,这一小段话首先要让人读了觉得有头有尾,几句话是相联系的,共同讲完了某个东西;学生叙事时,叙事要完整;抒情时所抒的情要完整;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时,记实作文的要素要完整。学生心中有了完整的初级底线后,在学习具体表达时就顺利了。
写具体是中级要求,是写作文像作文的条件之一。指导写具体要有一定的文字积累,具体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撑起来的,然后才是事件具体写作方法的指导,人物具体写法的指导,环境描写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观察任一事物,都能做到写具体,那么这个学生的习作已基本入门了。
写作发散思考是较高级的要求。其实,教学指导的实质就是要老师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心眼去发现,去表达,展露个性。发散有前发散、后发散。前发散是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正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个人心中之山水,山山有差异,水水有差别。后发散是指在表达手法上有异,就是文章形式上有异。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中段中有提到,但还只是低级别的要求,到高段会更加完整些。如创造写中的挪移思维——挪移时空:把眼前看到的事物换个时空写;挪移人物:把几个人的性格,特别是把矛盾的事移到同一个人身上,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挪移思想:在某件事中论证的观点,安到另一件事上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仅有个性,而且有艺术性。
三、前写作、浅写作、后写作
学生写作也有三种状态:前写作、浅写作与后写作。前写作——还没入门的写作练习。即写作教学是为了训练表达,而不是生活的自然流露,不是生活意义上的与人交流。如写话造句训练、看图写话,提供几个词写话等,这些写作都是不含或难含真实生活情感的写作,重点在于熟练地应用语言文字,用词能达意,造句能有生活影像。这个阶段的写作产品,还不能称之为作文,也无需有意义和文风要求,因此只要能把意思表达完整就是达标。浅写作——是记录写,能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基本写下来,能完整地表达一件事,一个过程,让人看得懂,有自己的一些模糊情感在其中就可以。所以要求做到具体也就行了。通常片段式日记、活动的片段记录、记流水账式的表达,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后写作——写作有了交流功能、表情达意功能,这时写作除了训练外,还有应用的需求,提笔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记事与表达情感联袂出演,观物、论事有自己的视角,表达时,外界事是心中事,外界物是眼中物,都带着个人的语文背景、生活背景,写作已不是客观记写,而是主观的流露。因而教学重点也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发散思维指导就成为其重点。
三个年段,三阶要求,不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是看不出的,把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教材的编排结合起来,才能看到这三阶要求的关系,然而,这却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