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 抗
南海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等,为中国开展东南亚海域油气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
2016年以来,南海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在南海某些地区,主权划分进一步明确;争议区一度被冷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可能性重又浮现;在基本无争议的其他东南亚海域,合作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探讨再度活跃。本文主要就东盟(ASEAN)和中国(10+1)在东南亚海域的油气合作前景进行分析。
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为进一步开展海上油气合作奠定了基础东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直以对外开放作为特点之一。对外,东盟先后提出与中国(10+1),东北亚中、日、韩(10+3),再加上东侧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西侧的印度(10+6)区域经济合作,其中提出最早、成果最大的是与中国的“10+1”。中国与东盟在本世纪初就逐步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经过多年耕耘取得很大进展,2015年底完成自贸区2.0新版本。现在,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成为互相促进的双引擎,推动“10+1”迅速发展。
前几年,对中国与东盟间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南海某些岛礁的主权争议,特别是菲律宾和越南的某些当政者屈从于域外国家和国内民粹主义的压力,兴风作浪,阻碍了南海经济合作的开展,并进而对“10+1”的全面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近两年来,在中国坚持原则与灵活外交的不懈努力以及东盟多数国家的合作下,菲律宾和越南当局的态度有了重大转变。特别是2017年8月在东盟—中国外长会议上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修订版,还就“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达成一致。此后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获得进展,从而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协商处理南海争议展现出积极向好的势头。
多年来,中国坚持睦邻、友邻、富邻的政策,针对各国不同情况和需求与东盟10国进行了大量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推进为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交通和电力等诸多项目的实惠直接使受益者看到了中国帮助东南亚国家发展的诚意,促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为进一步发展包括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在内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以南的浅海发现了小型油气田,由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合作勘探开发。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有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可望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油气行业是一个高投入行业,这在海上表现尤为明显。巨额资金的长周期投入是进行海上油气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往往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望而却步。中国的积极介入和由其带动的国际金融投入为东南亚海上油气开发创造了条件。
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其对外投资明显超过所吸收的外国投资,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支持“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2016年,中国与61个国家签订对外承包项目合同,价值222.7亿美元,其中居第二、三位的分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与许多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可以预料,随着今后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形势的发展,中国将对包括海上油气开发在内的项目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表1 2006、2016年东南亚主要产油国石油天然气产量
表2 2006、2016年东南亚主要消费国石油天然气消费量
第二,中国参与的国际金融机构可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发起并已有8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专门向有关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支持。中国已向“丝路基金”认投400亿美元,之后又增投1000亿元人民币。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金砖新开发银行6家银行形成多边开发银行融资合作中心,联手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和全球连通性联盟,为动员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及民间私人资本创建了得力平台。它们形成的金融网络可实现融资的杠杆作用,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开拓道路。亚投行成立的第一年75%的贷款是与其他机构合作发放的,仅有25%的贷款源于自有资金。“丝路基金”已投资60亿美元,带动了超过800亿美元的总投资,展现出最佳的多赢局面。
可借鉴的石油地质共性纵观西太平洋边缘特别是东南亚海域,油气主要赋存于新生界和上中生界,区域地质发育史和油气成藏史的共性,使得在东南亚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上有许多可互相借鉴的地方。吸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特别是中国在相关盆地取得的勘探经验,可以较为顺利地取得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油气勘探开发制造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拥有成龙配套的完整的浅海(水深<500米)油气装备制造能力,可以独立进行大量的浅海勘探开发作业,在深海、超深海(水深>1500米)海工设备制造上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目前,中国的海工作业已形成配套船队,曾为30多个国家的海上作业提供服务。中国独立勘探开发的深海荔湾3-1气田已投产,3年多通过自建管线向陆上输送了超过8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140万吨的凝析油,2017年底已具备100亿立方米/年的天然气生产能力,说明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已具有独立进行深水-超深水勘探开发的实践经验。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临近新生大洋型地壳的含油气盆地都面临着地层高温高压所造成的钻井难且成本特高的问题。对此,中国油公司已用自己的技术在南海北部取得了成功。这将对本区大量同类盆地的勘探开发提供帮助。
显然,以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为主体,与东盟国家联合,完全能够承担这一地区从浅海到超深海的油气勘探开发作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东南亚石油产量下降,总体成为进口区直到“二战”前,东南亚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区,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成为日本侵略者南下的重要争夺目标。英国殖民者开拓伊朗石油的钻机还是从当时的“英缅石油公司”派出的。随着老油田的衰竭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东南亚地区的油气进出口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本区的印度尼西亚曾以大量出口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东亚的唯一成员,但后因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退出了该组织。仅2006-2016年,该国石油产量就从5020万吨下降到4300万吨(见表1)。本区第二大石油输出国马来西亚的石油产量虽在起伏中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在2013年降至2850万吨,仅为2016年的87.2%。作为新兴产油国的越南,主要油田在海上,因采取高速开采的方式且无新油田接替,产量开始下降。5个主要产油国合计,该区近10年产量年下降率为0.69%。 与此同时,其间该区的石油消费量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该区6个主要消费国计,2006-2016年的石油消费年增长率达到3.35%,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年均1.04%的增长率(见表2)。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形成对液化天然气(LNG)出口的巨大压力由于国内需求增加,泰国、越南、新加坡的天然气消费量都增加较快,其年增长率皆高于同期(2006-2016年)全球2.20%的平均增长率。泰国本身天然气产量并不高,在东南亚却维持着最高的消费量和消费量年增长率。这得益于其较大的进口量。泰国天然气进口主要靠来自海上的马来西亚和泰国合作开发区和缅甸的管输气。2016年,后者占该国消费量的18.2%。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是LNG出口国,为维持出口量大大压低了国内的天然气消费。在同期产量增长较快且大量进口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所产天然气的情形下,马来西亚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年增长率也仅有1.99%,印度尼西亚同期仅为0.29%,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供应不足。2006-2016年,东南亚地区天然气消费年增长率为2.49%,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得本区未来油气需求更加旺盛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东南亚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例如,2000-2005年印度尼西亚GDP年增长率达到11.2%。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东南亚地区整体上一直维持着明显高于世界均值的高经济增长率。除中国外,3年GDP增速均超过6%的国家还有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和越南。这些国家与北侧的中国、西侧的印度相连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沿海)弧形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全球油气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这种变化改变着世界油气供销格局,对全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产生了明显影响。
油气合作,为各参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供图/张远高CFP
对这种发展变化趋势,可以本区最大的油气生产消费国印度尼西亚为代表进行简要分析。印度尼西亚人口约为2.4亿,居世界第4位,GDP增速2016、2017年实际值和2018年预测值分别为5%、5.1%、5.2%。据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的报告,印度尼西亚GDP总量将由2017年的全球第16位上升到2032年的第10位,从而进入世界10大经济体之列。该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然与油气产量持续下降、油气消费低速增长极不协调。与此同时,该国面临必须维持一定的油气出口量的国情。印度尼西亚需出口优质的米纳斯原油换取外汇、进口劣质原油供应国内炼油厂,以减少大量进口原油和油品造成的外汇失衡。另外,印度尼西亚必须继续出口LNG以履行长期合同。面对老油气田(主要在沿海和浅海)日趋加大的综合递减率,印度尼西亚必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深海、超深海领域的开拓。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情况与印度尼西亚类似,它们出口LNG的压力甚至比印度尼西亚更大。
越南在20世纪末主要依靠海上油气田的强力开发、油气产量的快速上升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GDP增速2016、2017年实际值和2018年预测值分别为6.2%、6.4%和6.4%。越南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试图依托海上一批新油气田建设大型炼油厂以大量出口原油和成品油。但是,受海上较高的产量递减率的制约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国原油产量出现下降,导致炼厂建设大受影响。越南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出口原油换汇的需求,形成对油气生产的巨大压力。类似的情况在缅甸也存在。2016年,该国对泰国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比上年下降了6.4%。
当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出现问题时,主要有两种因素在起重要作用:一是外部势力的介入和挑动;二是国内民粹主义势力活跃,特别是当其取得政府领导权时。总体看,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正趋于减弱,但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仍会兴风作浪、沉渣泛起。我们应冷静地估计到中国和东盟合作发展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波折,需要我们积极地应对。由于国情不同,东盟各国对待海上油气合作的态度也有所不同,需要分别对待。
油气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既要审时度势,又要区别对待。
可能与我国积极开展油气合作的国家这些国家为与我无领土主权争议或者有争议但态度平和、可以协商解决的国家。
这之中首推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在领土主权上与中国没有直接冲突,领海广阔且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该国主要寄希望于深海、超深海海域的油气开发,但由于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渴望与中国开展全面合作。中油国际(印尼)公司已在印尼油气领域取得良好业绩,累计投资超过50亿美元、向印尼上缴税费超过30亿美元、拥有9个作业区块、雇用当地员工2280人(包括中国籍在内的外籍员工仅15人)。特别是中国参与的老油气田,顶住了国际油价下降的压力,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连续多年实现了储量补充系数大于1的勘探成果,使其具有发展的“后劲”。中国配合印尼的“2030年规划”,帮助其谋划千万吨级油气区的建设。印度尼西亚特别期望以其“海洋战略”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该国的基础设施。该国近几届政府与中国政府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方面一直保持了良好态势,对两国的油气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印度尼西亚油气对外开放政策比较明朗,某些特殊的限制条款并不是针对具体国家,可以作为中国与东盟海上油气合作的首选国家和主要国家。
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持出口的压力和国内被压抑的消费,使得马来西亚有在海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强烈需求。虽然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岛礁主权上有争议,但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态度相对平和,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通过协商解决的意愿。近年来,该国与我国进行了若干重大经济项目的合作并取得了双赢互利的成果,双方的互信正在加强。
文莱领土狭小,近10年石油产量递减率居东南亚产油国之首,而石油出口是其生存的重要依托。文莱邻近深海的油气开发海域虽与中国的主权有矛盾,却是与我国关系最平和的声索国。近年来,该国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油气下游业,成立了以中国资金为主的两国合资公司并以中方为项目承包作业者。文莱将整个大摩拉岛用于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把相关的海港、路桥、海水淡化等全部配套设施也交给合资公司施工。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取得丰硕成果,两国间的互信日益增强。
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情况,与印度尼西亚颇为相似。
在海上油气合作上可能出现波折的国家越南是对中国—东盟关系影响最直接的国家,在许多方面曾表现出政冷经热的特点。由于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领土相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连续11年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的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00-2015年,两国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7%。中国对越南的投资稳步增长,承担了该国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两国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这是越南经济在近年获得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向友好睦邻方向持续发展的“压舱石”。
越南是与中国海上领土争议最强烈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与南海周边所有国家都存在领土争议,这使其在东盟内部处于微妙地位。越南对南海的既得利益最大,对占据南海以求发展所寄的期望最大。为此,越南不仅动用本国力量,还积极利用与各大国(美、日、俄、印、澳大利亚)和若干跨国公司的关系进行多年的经营。近年来,中越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两国在北部湾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就在南海其他地方的争端以和平方式解决达成了谅解。越南在中国传统海域单方面划定区块引进外国公司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动作也有所收敛。多年的事实说明,中越间的关系往往要经历许多的波折,难以一帆风顺。中国对此应有必要的准备、多种的方案和灵活耐心的对策。
近年来,菲律宾经济发展较快,但基础极为薄弱,国内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应是该国最紧迫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杜特尔特执政以来大幅度改变了前总统的内外政策,这也是促成南海形势改变的重要因素。中国近年来对菲律宾给予了大力援助。两国在电力、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项目恰似雪中送炭,得到菲律宾上下的赞扬,增强了双方的互信。同时,应看到菲律宾国内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某些区外国家始终未放弃改变菲律宾政治走向的意图,应对其执政党更替和内外政策出现某些变化有所准备。
先易后难、积极灵活地促进与东盟的全面油气合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油气开发海工设备的配套和海上支撑力量的完善,中国完全有条件自主完成西沙群岛以北地区的深海、超深海油气开发。与此同时,我国海上油气开发设备会得到进一步完善,技术队伍会在实践中得到更丰富的经验,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本区海上油气资源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条件。
从积极开拓、先易后难的角度看,比较容易入手的应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包括安达曼海)等国的海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浅海至超深海多种类型的复杂盆地组合,也应包括泰国湾的浅水盆地。有了这些地区成功的样板,一些持观望态度者可能会改变认识,向积极参与合作方向转变。应该指出,海上多数盆地延伸到陆上,陆上往往也是相邻海区油气工作的入手之处。在实际工作中,本文所讨论的海上油气工作要延伸到相邻的陆上地区(包括一些老油区深化勘探开发)。此外,东盟国家许多老油气田和有油气远景的盆地位于陆上,如果东道国需要,中国与它们的油气合作应包括陆上相邻地区。这也是本节“全面油气合作”的含义之一。此外,油气工业是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东南亚不少国家需要兴建或升级炼油厂,整体上缺乏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和LNG运储配套设施,最初设想的贯通全区的U形跨国天然气管网(从印支半岛经印度尼西亚到菲律宾)也因条件欠缺而束之高阁。这些方面中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提供金融、技术支持,进而可实行项目总承包的“交钥匙工程”。
目前,东南亚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为域外国家所利用、为他人火中取栗而反对中国、威胁中国的主权底线,无异于自断手足,损人而不利己。当前,各国共同的紧迫任务是发展经济,这可以得到中国的多方面帮助。求同存异、合作发展,方能共赢互利、共同富裕。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任务,能使我们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Chamshad Akhtar最近就本区形势所做的分析:“一旦双方有共同的利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复杂性,都会自动产生可以谈判的合作空间。中国和其他合作伙伴将能够探索出符合实际的有效走廊(通道)。”
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道路,促进了东盟与中国的全面经济合作。我们有智慧、有能力通过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不仅使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而且促进整个东南亚海域和陆上的油气勘探开发,使之成为“命运共同体”建没和经济合作花丛中一簇艳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