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赵 玥/袁晓勇 杨 甜
创新与人才使长庆油田保有锐气。
4月,中美芯片之争,令中兴通信陷入困局。这场芯片之困给国人敲了一个大大的警钟:只有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他人。
通信产业如是,能源产业又何曾不是这样?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增强经济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今年已过1/3。往回看,第一季度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油气产量达到1377.38万吨。其中,原油572.77万吨、天然气100.98亿立方米。
往前看,2018年,长庆油田计划全年生产原油2377万吨、天然气368亿立方米,继续保持5000万吨以上油气当量稳产。
在重重压力下,长庆油田从何而来如此信心与气概砥砺奋进? 凭借创新与人才,势必一往无前。这就是长庆油田的锐气。
锐气形于事。
看过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的人,也许会对片中的机器人瓦力记忆犹新。
不久前,记者在长庆油田采气四厂的采气站,看到了大约50厘米高、酷似瓦力的机器人。它循着铺设好的轨道匀速前行,不时“东张西望”。
虽然看起来很萌,但这个小家伙的身份可不一般—这是首个顺利运行的石油系统巡站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以电池四轮驱动,配置了360°智能日夜视摄像头,装载了气体检测仪、拾音器,搭配了先进的传感和避障模块,实现了声、光、气三项巡检数据收集和各类风险的预警。”采气四厂负责人介绍说。
此前,石油系统的机器人巡站一直是个空白。经过4个月的攻关研发,采气四厂投入运行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巡检、远程遥控巡检、工艺运行参数自主读取并诊断分析工况等功能。
“苏里格气田天气多变、环境恶劣,这个机器人可以在-30℃至60℃的极端温度,以及风沙、暴雨、气体泄漏等恶劣和极端条件下按程序和指令作业,不仅解放了人力,而且保证了员工健康。”负责人介绍说。
“经济发展快速转型,低成本战略走向深入,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已迫在眉睫。” 长庆油田采气四厂厂长王振嘉说。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敏锐的创新意识,成为长庆油田科技兴企的强大动力,直接推动了中国石油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无人机巡井,也是一大突破。
参与苏里格气田开发,年产气量从2006年的1.6亿猛增到目前的50多亿立方米,12年增长了30多倍的采气四厂,自主设计、与人合作生产的无人机,单次飞行可完成集气站所管辖方圆10公里内的巡井、巡线作业,可巡护井组40余个,管线30余条,可实现单架次4小时不间断飞行。特别在搭载了双光(可见光+红外)摄像仪以后,还能突破性的进行夜间巡检,实现了无人机巡井的全天候、不间断。
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油气田,长庆油田从年产油气当量3000万吨时的7万名用工,到年产5000多万吨的发展规模,用工仍然没有增加。2014年开始,长庆油田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出无人机巡井工程,有效解决了油田管线多、站点多、人员少、地面环境复杂给巡井带来的困难。
目前,长庆油田的无人机巡井已利用到油气田油气区治安,井站及输油气管线安全及泄漏监控等多个方面。
长庆油田的智能化建设在中国石油迈出了成功一步。
“我们的气井远传2.0系统(气井数据远传系统)已步入移动通信时代。”开发苏中气田的长庆采气四厂数字化与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建平说,“新系统中的好几项技术,在中国石油属于首创。”
早在2008年,采气四厂利用“气井远传1.0系统”实现了井口油套压、瞬时流量等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但1.0系统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存在数据采集频率时间间隔长、硬件集成度低和功能拓展受限等问题,制约了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长庆采气四厂设计研发出了升级版气井数据远传系统,新系统能够与手持移动终端和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作业现场诸多应用瓶颈问题。“气井远传2.0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4G网络通信,在大幅缩减建设周期和建设成本的基础上,同时将系统功耗降低为原来的1/5,更加符合建设绿色气田的要求。”张建平说,“采气四厂有气井近2000口,生产管理难度大,新系统免维护的特点大幅降低了运维管理难度,节约人力物力,同时降低维护安全风险。”
据统计,它使传输配套设施维护工作量较老系统下降60%,运行成本下降50%,维护人员大量减少,对气田提质增效意义重大。
气井远传2.0系统作为中国石油“气井数据远传新模式”并成功应用,为我国油气生产一线物联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长庆油田有近5.5万口井实现数字化配套,数字化覆盖率超过93%。此外,长庆油田已建成“无人值守站”超过100座。
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长庆油田油气生产的节节攀升及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大自然常常和人们开玩笑。
国土资源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显示,在我国的可采石油资源中,致密油约占2/5,占比近半、潜力巨大。
对于全球著名的“三低”油气田—长庆油田来说,这即是稳产增效的突破口。
大自然看似把一个“宝藏”抛给你,但又明明白白告诉你:致密油是出了名的品位低、物性差、开采难度较高。你会怎么办?
在致密油开发技术突破上,长庆油田走过漫长的探索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开发以来,长庆油田过了33年油气年产量才突破1000万吨;但在长期探索中,长庆油田逐步形成了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特有技术体系,用10年时间实现了油气产量从1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跨越,形成“三低”油气田开发的全球典范。
基于此,长庆油田近期加速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资源攻坚战—致密油开发。
突破技术瓶颈,成为稳产增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五年来,长庆油田主要领导挂帅,先后成立了82个科技创新团队,动员主要技术骨干680人,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
供图/宁国英
另外,长庆油田采取自主创新为主、横向联合、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先后与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休斯敦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等10多家研究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合作,共同攻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题。
去年9月底,长庆油田成立公司级致密油开发项目组,在各相关单位成立致密油项目支撑组,统筹钻井、测井、试油、科研等各方力量,形成一体化、集成化、快速化、有效化工作模式。
“这是西233区块储层改造段数最多的水平井,也是国家级致密油开发示范项目现场实施的第一口井。”在陇东致密油试验区,现场技术支撑的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压裂技术研究一室党支部书记薛小佳说。
通过借鉴国内外最前沿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实际,长庆油田先后探索形成了水平井优化布井技术、致密油水平井钻完井技术、以“大通径桥塞+快速可溶球+常规油管钻塞”为核心的高效体积压裂技术等技术体系,精心编制工厂化作业方案,按照“一井场一方案”大力推动工厂化作业。
据致密油项目组有关人员介绍,按照“平台化管理、区域化统筹、一体化运作”思路,致密油开发“集结号”吹响后,短短一个多月,第一批井场已经全部验收、第一批钻机已经部署到位、第一批水平井已经开钻、第一批试油预案基本形成。
“速度飞快!”这是项目组的一致评价。
“去年在陇东区块有一口致密油水平井,创造了20多天压裂38段的纪录。这是以前达不到的。”负责人说。
经过前期评价、探索技术、创新提升、扩大试验四个阶段,长水平井优化布井、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已先后开辟了3个致密油勘探开发试验区,累计建产能117.24万吨,建成了国内规模领先的致密油开发试验区。
工作生活两不误,我们是快乐的长庆人。
供图/宁国英 张万德
同时,在油气开采的工程技术探索方面,长庆油田2017年开展了持续攻坚。
2017年7月,长庆油田投运了国家级示范工程—黄3区二氧化碳驱(CCUS)先导试验试注工程。目前,已成功实现气源运输、气源卸储等多项节点目标。
今年,长庆油田计划将致密油开发由攻关试验转向规模实施。
从之前徘徊在致密油开发的门外到现在的突破,长庆油田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致密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许,来自专家组的这一鉴定是对于他们最好的褒扬。
磨刀石里,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油技术水平?这是长庆油田最想知道的问题之一。
在国际上,三次采油技术是一项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在过去数十年,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油气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运用三次采油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减缓我国多数油田产量递减速度、维持原油稳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攻关,长庆油田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新型的纳米膜驱油新技术。以此改变储层岩石表面的性质及其与原油的相互作用状态,使原油在注入流体冲刷空隙的过程中更容易剥落和流动而被驱替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
最新的数据显示,通过精细注采调控和层内分注、攻关采油技术,长庆油田实现了原油持续稳产。
技术的创新不仅于此。
在水平井钻井技术上,大井组工厂化钻井技术使水平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40%,平均钻井周期缩短10天。在压裂增产技术上,实现了由定向井单缝压裂到水平井压裂的升级换代。
在过去,打新井固然是增产的方法之一。但囿于油气井的递减率及开发成本,从效益来看并不划算。治标又治本的方法还是提高单井产量。现在,长庆油田油井单井日产得到提升,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应用,推动了传统油气田生产、管理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同时,长庆油田还自主研发了桥式同心分层注水等技术,措施区域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高2.8%,阶段自然递减降低0.6%;创新应用老井侧钻水平井、查层补孔及桥塞气举排水采气等技术,年增产气量超过17亿立方米。
去年,表现亮眼的又一突破是小井眼侧钻钻井技术。
随着长庆苏里格气田开发程度进一步加深,套管开窗、小井眼侧钻钻井技术在长庆气田开发过程中良好的实用性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不仅可以节约上部井段大量的钻井费用和套管费用,而且可使‘死井’复活,提高单井产能和采收率。”采气四厂安全副总工程师常永生介绍说。
4月6日,双42-42C11井顺利开钻。该井是长庆油田神木气田米38区块双110井区布置的第一口小井眼井,标志着双110井区进入高效开发的新阶段。
小井眼钻井技术对施工中所需的钻井液、套管、水泥等耗材用量大大减少,在节约成本与保护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将给长庆油田带来更多的效益。
在鄂尔多斯盆地,靠科技发展靠技术吃饭的思想,早已成为长庆油田制服“三低”油气田的最大武器。
如何让技术更早、更快投入实战?又如何第一时间掌握技术应用动态,解决技术难题呢?
长庆油田科研单位的答案是“撒下去”。
“技术尖兵撒下去,油气产量提上来”。在采访中,科研人员不停地邀请记者赶赴一线,体会一下长庆的真正魅力。
换句话说,就是科研人员要“接地气”。“只有让科研人员扎根一线,现场提供技术支撑,才能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圆满地解决技术难题。”他们认为,各种技术发展,连续5年稳产5000万吨当量的成绩,亦是对该举措效果的印证之一。
在鄂尔多斯盆地,靠科技发展靠技术吃饭的思想,早已成为长庆油田制服“三低”油气田的最大武器。
为了实现“稳油增气、持续发展”的目标,长庆油田今年计划实施钻井工作量很大。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长庆油田对于创新精神自有一份尊重与鼓励。
采油六厂新建的创新工作展室中,一块牌匾被特别授予以油田公司“十大工人发明家”景忠峰为核心的“景忠峰创新工作室”。这间展室中陈列的实物展品,有半数出自于“景忠峰创新工作室”。
这并不是个例。
在长庆油田,这样的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已建成运行32个。这些创新助力长庆油田发展驱动向科技进步、员工素质提升转变。
以油田发明家为核心的工作室一经运行便吸引了大批发明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成为长庆油田创新发明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
以“景忠峰创新工作室”为例。目前,该工作室已形成以5名发明爱好者为主的核心团队、辐射基层14名联络人员的队伍,有力地带动采油六厂员工创新创效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这种创新氛围中,基层操作员工的聪明才智被充分发掘,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创新成果不断推出。
近年来,长庆油田先后涌现出了侯宁、梁东平、程少春、景忠峰等一大批众人皆知的“油田发明家”,也不断培育着牛双平、桑小刚、张坤鹏等默默工作的“创新达人”。
效益就从这些员工的创新而来。
长庆油田员工程少春共有4项发明成果获国家专利,其所在工作室被陕西省工会命名“十佳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侯宁工作室技术革新成果在现场推广应用的就有23项,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疑难杂症”,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万元。此外,牛双平等人设计的井口自动化泡排智能注剂装置,在本单位应用14套,每年增产气量504万立方米,创造效益超320万元。
对于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深谙创新精神的长庆油田而言,技术创新并非是高级技术人员或工程师等的“专利”,而是融入公司每一名员工心底的共识。
据统计,最近四年,长庆油田共有250多项成果应用于油气开发、应急抢险、隐患治理等各个领域。共有72项成果在国家及国际展会获奖,4个省部级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共计上百个集体和个人得到命名表彰。
通过科技骨干下基层的方式,也能实现技术的对接、交流与学习,基层员工的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在2018年工作会上,长庆油田确立了“稳油增气、持续发展”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用3年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第二阶段油气产量再稳15年,实现5000万吨稳产20年以上,企业规模总量、质量效益、科技能力、生产效率、价值贡献等全面进入国际同行业前列,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最终把长庆油田建成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国有企业典范。
毫无疑问,长庆油田的生产建设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它将用跻身“国际同行前列”的方式,诠释中国油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