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道网络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
——以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

2018-05-29 02:28郭屹岩刘利张春鹏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绿道景观空间

郭屹岩,刘利,张春鹏

(1. 辽东学院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2. 辽东学院城市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绿道网络建设推动乡村空间重构,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绿道网络是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融合的重要方式,由绿道网络构建乡村旅游网络空间,宜建立人地友好关系,提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观光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到体验旅游,经历了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融合发展的转变[1]。随着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呈现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态势。作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的多要素融合模式,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空间为载体[2]。景观生态学一般将景观空间形态划分为斑—廊—基[3],其中廊道是联系各斑块、基质的关键要素[4]。绿道作为一种生态廊道和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生态、文化、美学、教育和游憩等多种功能[5],是可持续景观构建所必需的[6],也是乡村生态体验空间建设的重要元素。绿道具有的低干扰性、空间连接作用和边界效应成为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道网络系统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经历的人地关系重构,有利于建立起多维度多层面的景观生态网络[7],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乡村旅游空间发展需求,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道选线因子和评价标准,GIS进行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选取和优化绿道线路[8],以多尺度绿道规划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绿道点线融入乡村生态—乡村生产—乡村生活要素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探索绿道网络构建乡村旅游空间的方法和过程,提出符合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空间格局,为全国其他类似的山地型乡村旅游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南部,鸭绿江西畔,下辖22个乡镇,总面积6 193.7 km2,边境线长216.5 km,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县。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宽甸地域广大,林、水资源丰富,拥有49 万hm2林地和548条大小河流的2.7 万hm2水域,森林覆盖率达76.4%,自然景观丰富,已获“中国最美生态旅游休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县域内分布众多特色鲜明的自然山岳景观、江景和边境景观、朝鲜族、满族等乡土民俗景观等资源,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明显。

2 适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绿道网络规划

绿道网络是综合点线关系的复杂的空间体验系统,其线路和节点布局对于重构“生态体验场”,保护与优化城乡生态系统,引导形成健康的景观格局,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9]。

2.1 适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绿道选线

2.1.1 绿道选线影响因子与评价标准 综合乡村旅游发展和综合型绿道功能从生态性、景观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方面考虑[10],选取旅游景观斑块、交通道路、水系、绿地斑块和地形坡度5个代表性影响因子,根据影响因子与绿道选线关系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赋分,记1~5分,分数与评价正相关。

表1 旅游景观资源赋分表Table 1 Weights for tourism landscape resources

绿道多沿自然或人工廊道设置,故选县域内主要廊道—道路和水系作为适建绿道用地,高速公路具有内向性和隔离性不适宜绿道建设,水系沿线受泛洪影响不宜做建设用地,却是绿道优选用地。水系和道路防护绿带宽度一般为10~50 m,多数人步行舒适距离为500 m[11],综上确定距离0~50 m得分5,50~100 m 得 分 4,100~300 m 得 分 3,300~500 m得分2,>500 m得分1。

地形坡度是绿道慢行交通的限制性因子,故以地形坡度为衡量指标。根据轮椅坡道坡度要求小于3%,骑马者要求坡度小于10%[12]。《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建城函〔2016〕211号)规定绿道中步行道坡度不宜大于8%,自行车道小于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结合宽甸83.11%的居民点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范围内[13],以及步行适应范围较宽等特点,综上将研究区域内坡度(换算为度)分为<2°得分 5 分,2°~5°得分 4 分,5°~10°得分 3 分,10°~15°得分 2分,>15°得分 1 分。

绿道的绿廊系统通过连接绿地斑块加强绿地连通性、降低斑块破碎化程度,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绿地斑块是绿道选线的重要影响因子[14]。根据生态斑块面积和保护现状[9],选取自然区、保护区等主要生态绿地斑块,根据重要性分别赋分为国家级5分,省市级3分,地区级1分(表2)。

表2 自然生态绿地斑块赋分表Table 2 Weights for natural ecological green patches

2.1.2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计算各因子权重。判断矩阵是否可靠,用一致性比率(CR)来衡量[15]。

式中:CI为一致性指数,λ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因子个数,RI为随机不一致指数。通过方根法计算得出λ=5.02,CI=0.005;n=5时可查表获得RI=1.12,计算得出CR=0.004<0.1,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误差要求[15]。

由表3可知景观资源权重最高,这与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目标相一致;水系沿线景观优美,生态性好是绿道优选线路,权值较高,地形坡度和交通线路是绿道选线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旅游出行的重要因子,数值相近;宽甸多山,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绿地广泛,故对于绿道选线影响相对少一些。

表3 绿道选线因子判断矩阵及权重Table 3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s of factors in greenway lines selection

2.1.3 确定绿道网络线路 采用卫星遥感数据Landsat Copernicus,投影坐标WGS84,空间分辨率30 m/pix,以及宽甸县生态用地规划图、旅游景观规划图等。运用ArcGIS10.0软件对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根据各指标的分级赋分标准对各因子进行重分类,以统一评价标准;然后将所有图层栅格化,栅格大小为30 m×30 m;最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计算,即得到适宜性分析结果(图1)。颜色越浅的区域综合得分越高,说明绿道建设的适宜性越高[16]。加权叠加计算公式为:

式中:RE为加权叠加综合计算结果;Ii为第i个因子;Wi为第i个因子的权重。

近年来,伴随医技和环节质控水平的提升,南大一附院在防控I、II级不良事件发生,如患者自杀、跌倒等事件有颇多努力:联动医院安保、消防和公安部门,实时心理救助,相关制度和人员多部门联动,构建了医患和谐的“钢铁长城”;门诊服务流程改造、住院服务中心创设、PDCA和品管圈大赛、母婴室和卫生间改造等机制的运行,则有效控制了医患矛盾的发生,成为助力医院质控体系全链条健康运行的多项辅助手段。

由图1可知,研究区域适宜性得分在0.569~4.018,其中得分最高的用地多分布在道路和水系沿线,随着地形坡度越高得分越低,这与宽甸县域22个乡镇中心均沿道路或水系两侧呈带状延伸,60%以上的居民点分布于道路或水系1.5 km的范围内等的用地现状一致[13]。

图 1 适宜性分析结果Fig. 1 Result of suitability analysis

考虑游人到达景点路线距离以及居民进入绿道系统的便利性,根据宽甸绿道适宜性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地沿线,参考步行适宜距离和居住分布密集区域确定400 m和800 m作为绿道可达性判断标准[17],依据绿道适宜线路依次为开敞空间边缘、交通线路、已有绿道进行优选[18],沿道路和水系400 m和800 m为半径进行多级缓冲分析,最后确定绿道网线路(图2)。

图 2 宽甸县域绿道网络线路图Fig. 2 Routes of greenway network in Kuandian

2.2 多尺度绿道规划

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19],建立多等级绿道有利于保护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易于形成稳固的生态网络结构。根据宽甸现状建立多尺度绿道网,兼顾绿地结构宏观控制与微观内容和功能[20],考虑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经济带动作用,形成“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格局(图3)。

图 3 多尺度绿道网络示意图Fig. 3 Schematic map of the multiscale greenway network

1)“一轴”:从宏观层面分析,贯穿宽甸中部的201国道,具有强有力的经济带动和区域辐射作用,是宽甸空间发展中轴。长约120 km的201国道沿线绿道连接白石砬子、青山沟、城顶山等大型绿地斑块和风景区,同时连接了高速出入口及6处乡镇中心,加强了城乡绿地斑块和各景区的联系。

2)“两带”:从中观层面分析生态斑块和景观布局,县域内重要的生态涵养地与重点景观密集区域一致,一处是鸭绿江沿江绿地,另一处是宽甸北部余脉千山山系,依此规划绿道。

鸭绿江沿江绿道。宽甸东南边界的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流入黄海北部的西朝鲜湾,全长795 km,流域面积6.19万km2,是构建区域生态健康格局的重要生态涵养地。此外,沿江也是宽甸重要风景区聚集区,包括虎山长城、水丰、河口、太平湾等国家级风景区和绿江、浑江口等省级风景区,以及众多的地方级景区。因此,长约145 km的鸭绿江沿线绿道是区域生态联系和边境旅游的重要线路。

山岳景观绿道。宽甸北部长白山余脉千山山系,花脖山最高海拔1 336.1 m,森林植被茂密,使其成为宽甸又一重要生态涵养地,并且汇聚了宽甸多数经典山岳景观,如天桥沟、青山沟、天华山等国家和省级风景区,城顶山、花脖山等市区级风景区,沿线绿道成为宽甸另一条重要的生态和旅游廊道。

3)“多线”:微观层面分析宽甸县域内部与人口密集区和景点景区联系紧密的绿道线路。本级绿道多沿水系和乡村道路设置,在宽甸县域内均衡分布,是居民就近使用和乡村旅游“慢游”的重要路径,能够深入体验乡村景观、风俗文化、交通服务等具体内容,属于绿道网络中的连接线。

2.3 完善空间节点

绿道网络节点是空间要素聚集的重要区域,也乡村旅游中客源的重点体验空间。根据不同等级绿道、区位条件、原有基础设施水平和空间距离等,设置3级空间节点。综合考虑空间节点、自行车骑行(绿道常见出行方式)距离和服务需求等设置3级服务驿站[21],服务半径分别为20 km、10 km和5 km,沿绿道特殊区段,如北部山岳绿道区段原有设施匮乏,山岳景观资源又比较集中,可适当增设服务驿站,以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对旅行服务、基础设施、交通转换(线路、交通工具等)和绿道管理与维护等需求[22]。参照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中服务站点设置标准,并结合宽甸用地情况和人口分布特征等设置节点(表4)。

表4 空间节点规划Table 4 Spatial nodes planning

通过空间节点的衔接和转换,加强了线路和节点的辐射作用,使资源流向汇聚特征更加明显,推进宽甸县域资源高效和集约化利用,缓解目前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分割造成的缺少合力、资源浪费等现象。

综上,通过构建完整的绿道网络系统,规划多样化旅游线路,完善设施服务水平,注重绿道空间细节设计,充分发挥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全域化发展[23]。

3 构建生态体验旅游空间

绿道网络的交通衔接、设施共享、生态融合、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等功能[24],有利于保护生态和“乡村性”特征,形成慢游系统,增加旅游体验[25],是生态体验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

3.1 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

绿道网络加强了绿地斑块间的连接度,增加生物流动和景观连通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遵从宽甸生态绿地分布特征,东南沿鸭绿江绿带、北部长白山余脉山地丘陵和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块,通过沿201国道绿道、鸭绿江沿江和北部山岳景观绿道的“一轴两带”,串联起鸭绿江沿江绿地、白石砬子、青山沟、天华山、天桥沟等大型生态绿地斑块,加强了城乡区域间的绿地连接,构建出生态网络框架。此外,广泛分布的连接绿道连通了主体绿道和乡村社区间的绿地,建立起宽甸县域完整的生态网络格局(图4)。

图 4 宽甸县空间网络格局Fig. 4 Network spatial pattern in Kuandian

3.2 多级绿道规划,增强城乡交通联系

根据连接功能区和空间跨度的不同,将规划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3级[26]。区域级绿道是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间重要景观资源的绿道,宽甸沿江绿道和北部山岳绿道属于区域绿道,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沿201国道的绿道属于县级绿道,连接宽甸县域重要的功能组团、开敞绿地和景观资源等;在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为社区绿道,宽甸绿道连接线属于社区绿道[27]。通过多级绿道规划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疏通,建立丰富的内部慢游系统,缓解宽甸县旅游交通“外达内滞”,即市县快速交通畅达与县域内进入景区(景点)难度大、耗时长的问题。例如丹东市到宽甸镇中心,鹤大高速1 h即可达,而从宽甸到青山沟、绿江等景区,往返5~6 h的车程,游人疲劳不堪,造成旅游愉悦感下降。绿道系统与外部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充分利用快速交通的可达性和绿道慢游系统的可进入性,如丹东到青山沟约151 km,经鹤大高速约1.5 h到达青山沟服务站,可直接进入基于绿道系统的乡村慢游空间,拓展了游赏空间和时间,增加了沿途的乐趣。此外,提高乡村可进入性能吸引更多城市客源,便于旅游产品和乡村文化的输出。

3.3 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空间行为,是游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过程,城乡融合和设施共建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宽甸山地丘陵地貌导致居住分散,设施服务配套困难[28],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格局,加强了城乡空间融合,于开敞绿道空间协调共建旅游与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满足城市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提供本地居民上学或上班的通径与休闲娱乐之需,游客和村民共享,使效益最大化。

3.4 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

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体验包括生态、生产和生活多要素结合的“乡村性”景观感受[29]。绿道网络建立的生态网络空间,是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多尺度绿道网络建立的多维度空间格局有利于乡村旅游生态体验要素有秩序的落到乡村环境空间里,加强交通接驳点、设施服务站点和景点景区等重要节点规划,使游人在这些节点处感到“受欢迎”。宽甸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是乡村旅游的环境基质,也是最突出的“乡村性”特色。绿道沿山间谷地、河道和现有道路选线,最大程度的维护了原有地形地貌和浓郁的“乡村性”景观特质。绿道网络串联众多景观资源点,将促进新的旅游产品线路形成[30],展示各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表5)。

3.5 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宽甸绿道网络连接了22个乡镇,绝大多数村落和社区,形成镇、村、社3级联动的机制[31]。借鉴广州增城市绿道模式,以绿道连接各村镇特色产业的“造瓜结藤”方式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载体[21],充分发挥绿道的边界效应和连接作用,构建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服务完善的乡村空间,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到访乡村,或游览体验,或休闲乡居。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加工业、服务业发展,尤其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吸引企业、居民、旅游者等多元化主体参与,这也将满足旅游服务和绿道管理维护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表5 宽甸特色绿道生态体验项目Table 5 Special greenway’s ecological experience project in Kuandian

4 结论

运用绿道网络构建乡村旅游空间,其低干扰性和生态性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易于形成健康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运用绿道网络构建宽甸满族自治县旅游空间格局,研究表明,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绿道用地适宜性分析,量化评价指标使分析结果更具客观科学性,便于推广和应用。

多级绿道网络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设施共建、缓解交通问题、推进产业联合,将有效缓解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产品雷同、设施条件差等问题。以绿道网络构建“一轴两带多线”的生态网络格局,建立了特色景观主体线路和全域旅游的空间格局,可促进城乡融合,加强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乡村旅游跨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打造出宽甸特色边境景观、山岳景观和田园景观等的慢游线路,形成全域化和体验式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总之,绿道网络构建乡村空间生态网络安全,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促进城乡融合,有利于营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产业联合、生活富裕、管理有序的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旅游空间发展受到区位、地貌、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不同地域和环境下的空间格局规划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模式。由于研究区域山地特征明显,景观资源丰富,人口分布分散,故选取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具有区域性特点:1)本研究绿道选线适应性指标的确定是根据宽甸地形特点、人口分布特点和原有空间要素分布特征等,针对性的确定5个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对于不同地区和条件指标体系会有差异性;2)在指标量化过程中,主要借鉴权威数据和专家意见,同时考虑宽甸县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居民点集中在水系和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绿道可达性半径等量化数值相对减小,使部分量化指标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范围,为多种类型的旅游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Huang Z F, Lu L, Su Q,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2] 郑辽吉.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7.Zheng L J.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experience Tourism in Rural Areas[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7.

[3] Jean C F, Gilles V. Using landscape graphs to delineate ecologically functional areas[J]. Landscape Ecology, 2017, 32(2):249-263.

[4] 刘世梁, 侯笑云, 尹艺洁, 等. 景观生态网络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7, 37(12): 3947-3956.Liu S L, Hou X Y, Yin Y J,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 37(12):3947-3956.

[5] Nathan P P, Bynum B, Cassandra J G. Residents and urban greenways: Modeling support for the Atlanta Beltlin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69: 250-259.

[6] Richard M, Alan D, Jamie G, et al. Carbon costs and savings of greenways: Creating a balance sheet for the sustainabl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ycling rou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4, 13(1): 3-19.

[7] Giovanni O P, Kannan G, Rosa V L, et al. Greenways for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on betwee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grou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Land Use Policy, 2016, 50: 429-440.

[8] 喻本德, 叶有华, 吴国昭, 等. 绿道网规划建设与管理进展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8): 1444-1450.Yu B D, Ye Y H, Wu G Z, et al. Researches on the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2(8): 1444-1450.

[9] 张鸽娟, 陈菁, 李慧敏, 等. “中尺度”绿道网络的复合性构建——以西安老城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1):96-101.Zhang G J, Chen J, Li H M, et al. The compound construction of“middle scale” greenway network—Example of the old urban district of Xi’an[J].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2017, 32(1): 96-101.

[10] 范勇, 赵明远, 赵兰勇.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乡村绿道网络构建策略研究——以宁海县胡陈乡绿道规划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 68-74.Fan Y, Zhao M Y, Zhao L Y.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rural greenway network based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se study on the greenway planning in Huchen Xiang[J]. Modren Urban Research, 2017(1): 68-74.

[11] 卢新潮, 徐苏宁, 刘羿伯. 寒地城市滨河区生态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2): 70-78.Lu X C, Xu S N, Liu Y B.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lanning of riverfront area in winter cities: A case study of Harbin[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7(12): 70-78.

[12] 刘岳, 李忠武, 唐政洪, 等. 基于适宜性分析与GIS的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城市绿道网络设计[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2):426-432.Liu Y, Li Z W, Tang Z H, et al. Greenway network design of great west river pilot area in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of Southcentral China based on suitability analysis and GI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31(2): 426-432.

[13] 范红梅, 王秋兵, 边振兴.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3(2): 99-103.Fan H M, Wang Q B, Bian Z 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Kuandian County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rual Science Edition),2008, 33(2): 99-103.

[14] Myungjun J, Chang D K. Urban greenway and compact land use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Seoul, South Kore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5, 143: 160-172.

[15] 邓雪, 李家铭, 曾浩健, 等. 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以及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7): 93-100.Deng X, Li J M, Zeng H J, et al. Research on computation methods of AHP wight v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s[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2, 42(7): 93-100.

[16] 谭少华, 王莹亮, 肖健. 基于主动式干预的可步行城市策略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5): 61-67.Tan S H, Wang Y L, Xiao J. A Study on walkable city strategies based on active intervention[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6, 31(5): 61-67.

[17] 黄磊, 秦建新, 胡顺石, 等. 基于GIS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游览线选线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5): 69-73.Huang L, Qin J X, Hu S S, et al. The research on touring route selection in Zhangjiajie World Geological Park based on GIS[J].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7(5): 69-73.

[18] Park S H, Han B H, Choi J W, et al. A study on the planning methods of community greenway in Nam-Gu, Incheon[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43(1):16-28.

[19] 贾宝全, 仇宽彪, 成军峰. 北京城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Jia B Q, Qiu K B, Cheng J F. The Study on the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nd Green Space in Beijing[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3.

[20] 李方正, 梁佩斯, 李雄, 等. 多尺度绿道网络布局特征及选线量化体系建构[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7): 17-24.Li F Z, Liang P S, Li X, et al.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greenway[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7, 24(7): 17-24.

[21] 宁志中, 王婷, 邱于皙, 等. 乡村绿道休闲产业系统规划实践——以浙江仙居永安溪绿道为例[J]. 规划师, 2017, 33(3):89-95.Ning Z Z, Wang T, Qiu Y X. Recreational industry planning along countryside green lanes: Yongan Creek green lane, Xianju City[J].Planners, 2017, 33(3): 89-95.

[22] 陈淑莲, 舒伊娜, 王丽娜. 绿道休闲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15, 35(6): 934-942.Chen S L, Shu Y N, Wang L N. Supply mechanism of greenway leisure service: A case study of Zengcheng district in Guangzhou[J].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6): 934-942.

[23] Liu Z Y, Wang N, Wu Z G. Ecological 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with the planning of Changshoushan greenway as example[J]. Proceedings of the AASR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2015, 2: 476-478.

[24] 徐文雄, 黎碧茵. 绿道建设对于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热带地理, 2010, 30(5): 515-527.Xu W X, Li B Y. Effects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RD region[J]. Tropical Geography, 2010, 30(5): 515-527.

[25] 郑辽吉, 马廷玉. 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构建与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4): 643-650.Zheng L J, Ma T Y.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novation network[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4): 643-650.

[26] 胡剑双, 戴菲. 我国城市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J]. 中国园林,2013(4): 115-118.Hu J S, Dai F. Study on the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methods in China[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3(4): 115-118.

[27] 李雪珍, 赵中秋, 李瑞, 等. 美国绿道建设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 32(4): 306-312.Li X Z, Zhao Z Q, Li R, et al. Inspirations of American greenway practice to China[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7, 32(4): 306-312.

[28] 栾峰, 陈洁, 臧珊, 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 2014(3): 21-27.Luan F, Chen J, Zhang S,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4(3): 21-27.

[29]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等.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 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1): 143-150.Cheng Z, Cai J M, Cui L, et al. Facilita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y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Panjin, Liaoni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1):143-150.

[30] 邓毛颖. 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 规划师, 2011(1):111-115.Deng M Y. Study on Zengcheng City green corrid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J]. Planners, 2011(1): 111-115.

[31] 刘云刚, 罗启亮. 绿道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增城为例[J]. 城市观察, 2014(1): 67-81.Liu Y G, Luo Q L. Spillover effect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on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Zengcheng[J]. Urban Insight,2014(1): 67-81.

猜你喜欢
绿道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