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熊, 张瑾怡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2008年,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并在2009年建立了比特币网络,开发出了第一个区块——“创始区块”。它利用加密技术来实现去中心化的有效数据货币和在线支付系统,为其服务的区块链技术则相当于一本记录全网内已发生的比特币交易的公开账本[1]。从最开始的区块链1.0-数字货币(货币转移、汇兑和支付系统)、区块链2.0-合约(智能资产和合约),发展到现在的区块链3.0-数字化社会(超越货币、金融、市场之外的应用领域)[2],这项新技术正在迅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世界有近500家区块链初创公司,吸引了总额高达18亿美元的投资。高盛与其他投资公司合作,向Circle bitcoin公司注入5 000万美元,用来开展区块链技术储备和勘探研究。2015年12月,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纳斯达克交易所推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交易平台Linq,并在12月30日当天完成了首个安全交易,这是全球金融市场下放权力的里程碑[3]。2016年4月,微软宣布将联手R3联盟①一同研究并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框架,并在基于微软云服务平台Azure上推出Blockchain as a Service服务。2017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将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分析等共同列为“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4]。
区块链技术不仅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并且还发展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前沿领域。本文围绕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通过筛选,发现58篇密切相关文献,按照相关领域大致可分为3类——金融基础设施变革、物联网、智能城市,将在后续小节里进行分类综述。
区块链是一种以分布式储存数据、点对点直接传输、使用共识机制连接网内节点、采用加密算法保证准确性的新型应用技术,此技术解决了建立“信任”和数据储存等问题[5]。狭义来讲,它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的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它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与储存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2]。
1982年,莱斯利·兰伯特等人提出的拜占庭将军问题——如何确保信息内容在分布式系统中传递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如何能准确找出恶意破坏的参与者,这正是点对点信息通讯中的基本问题[6]。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其网内的任意节点均可参与新区块的挖掘工作,使用散列和Merkle树值算法将在系统广播中选取未记录过的交易数据进行简化并整理,通过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机制得到“记账权”,使得新区块成功地与主链相连,并在全网公布结果,进而获得比特币作为此次验证成功的奖励[6-9]。区块链技术在决策与检验权高度分散的分布式系统中,利用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使得网内的任意节点都有权参与挖矿,确保了公平与公正性;也因各个节点的相互独立,使得若在某一节点受到攻击或恶意破坏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图1 区块链结构
第一,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技术最基本的特征,不再依赖中央处理中心构建节点间的信任关系,同时脱离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使用分布式存储将权利与义务下放给每一个参与节点,且任一节点的损坏或失去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第二,去信任和透明性也是这项技术的重要特征,全网利用分布式记账法,操作规则与信息数据对全网公开,并由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其系统更是利用开源程序,允许参与节点进行编辑与调整,因此网内的节点间无需相互了解也能够安全地进行交易。第三,就是匿名性,节点之间无需信任,因此将不用公开各个节点的相关信息。而且针对私人信息或数据的传输,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来保护其安全,只有互相匹配的一对公钥和私钥才能解开加密内容。最后,不可篡改或删除这一特性,交易信息一经验证添加至主链后,将被永久保存,不能对其进行修改、恶意篡改或删除。正因区块链技术具有如此多的特征与优点,才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例如:金融、医学、治安管理、交通治理以及食品安全等[10-15]。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在金融运用中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和清算系统、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誉系统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促进更大规模、更高效的产业资本累积,从而增强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16]。
(1) 支付和清算系统。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Friedrich(2017)等人提出区块链技术影响了支付行业的财务结构,并使得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始改革。使用区块链技术将无需第三方作为“信托代理人”,便可直接进行点对点交易,改进了P2P交易、跨境交易和跨货币交易的支付方式[17]。Nguyen(2016)等人分析了利用区块链的特点降低支付成本,使交易支付过程完全透明化,提高交易支付的执行速度和效率。在交易支付过程中自动记录和监控信息,使得汇款或支付的目的和目的地更加明确,有助于打击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18]。谌麒艳(2016)提出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自动追责性,有效地降低支付系统的信任风险,对优化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提高竞争力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9]。
银行作为一个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在“新经济”来临的时代,其业务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清算体系依托着清算中心进行银行之间的数据交互,这不仅需要投入庞大的成本,更耗时耗力[20]。郑金宇(2016)提出区块链技术将会对我国当前银行转型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新技术有利于减少银行的硬件购置成本和人力投入以及降低相关风险;并且对客户有更深入的了解,妥善保管客户的隐私[21]。Juho(2017)等人提出在金融支付系统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对数字支付平台和消费者方式及行为产生影响,推动新的业务模式或商业模式产生[22]。
(2) 金融交易。区块链在去中心化系统中自发地产生信用价值,使得金融市场建立无中心背书机构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金融脱媒”,这对现有的第三方支付、资金托管等商业模式有着颠覆性的变革冲击。在互联网中,区块链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股权众筹、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证券或银行业务等金融交易的商业模式中[23]。Zhu(2016)等人研究了中国传统众筹市场中现存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使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股权众筹平台,简化众筹股的交易和转让程序;使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可以进行同行交易,解决合规性和资金管理安全等问题[24]。Yermack(2015)指出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交易和跟踪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新方式,使用此技术进行股票上市、交易和投票等活动,股东可以从较低的交易成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准确的记录和更高的透明度中获利[25]。
(3) 征信管理。信用体系是金融服务业的核心所在,传统的信用评级依靠各家中介管理机构来完成,根据客户不同的性质来进行分类,但其中存在着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成本高或决策程序冗长等问题[26]。Yuan(2016)等人指出评级系统是很脆弱的,评级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利益做出不公平的评级结果。所以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信誉系统的重建,利用其记录不可篡改、加密密码学等特性来提高信誉系统的可行性及可信度;从而有效地阻止客观信息诈骗等非法行为[27]。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受到利率自由化和经济转型、互联网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影响,正在寻找新的技术来逐步转型。Ye(2016)等人研究了传统的银行信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使用新技术管理数据来源及所有权,保证了用户隐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终将彻底改变银行信誉系统的基础,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间的信息数据可以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28]。
电子商务的信誉系统通常使用多维声誉,允许用户根据邮费、通讯质量等一系列因素对卖家进行评级。但是现有的信誉评价系统中存在着问题,例如某些评价者会通过建立多个身份或串通的方式来对卖家进行恶意攻击,从而影响对卖家的评级。Dennis(2016)提出建立新的信誉系统,在区块链中储存已完成交易的信誉评价数据,确保因创建新身份的成本高昂而能够改善多个身份地址问题,创建“三重签名钱包”保护措施来确保评价的真实有效性[29]。
(4) 审计系统。信任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如何维护客户的信任这一直都是个难题。在信任缺乏的时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进行数据记录的核查,因此降低了经济效率与投资回报率。许多金融中介机构或者金融服务行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金融业的信任,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被审查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监督。Fanning(2016)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审计系统,此技术的可靠性保证了经济交易的准确性,其透明性解决了耗时耗力搜集被审资料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类似“安然”这种违法事件的发生概率[30]。Kshetri(2017)也提出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善内外部审计工作方式,公共审计员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核实,每天检查公司数据,而不是拖到年底。更频繁的审计检查可以减少公司或政府的腐败问题,使得经济能够更稳定的发展[31]。
(5) 保险治理与所有权管理。保险行业的经营有两个关键因素:“集合”和“风险”,两者均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和利用。互联网以及新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保险行业的基础和环境,并影响其行业的变革和转型。王和等人(2016)提出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保险业务拓展的阻碍,使保险行业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来控制和管理信息数据;利用非对称加密方法和全网共识机制来实现对顾客资料的全方位存储与管理,有效地防止数据的篡改及泄露;并能增强用户体验,加强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根据不同用户的情况灵活调整保险产品内容,定制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32]。Kshetir(2017)分析了目前南部国家的经济状况与金融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出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可以提高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并有效地防止保险诈骗等非法行为[31]。
确定所有权是需要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通过有关部门的申报、权属调查等规定程序,才能最终确认所有权、使用权等其他权利关系。传统的评估系统不仅数据资料缺失,耗时较长,并且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更为困难。Lemieux(2016)提出使用基于区块链的Factom系统来储存有关所有权等数据信息。通过在区块链上增加一个数据层协议,来实现一个安全且不可逆的数据保存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所有权确认的难题[33]。
(6) 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一词由著名的密码学家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最初被定义为“一套以数学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区块链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可以将智能合约嵌入传统金融的各项活动中,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4]。Idelberger(2016)认为由于逻辑语句可以被理解为高级规范,它们构成了智能协议的可执行规范,即可由智能合同直接执行的规范,从而降低实施中的错误风险[35]。
Zhabiak(2016)研究了根据业务规则在相互分配的注册管理机构中允许使用智能合约的问题。智能合约执行条件可以根据不同合同的内容进行调整,因此可以通过消除中间人和交易对手来简化交易。这就意味着交易可以执行得更快[36]。王和(2016)等人提出智能合约技术可应用在互联网保险领域,来实现保险合约可在分布式的系统中自主执行并完成其中内容,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双方的交互性[32]。Christidis(2016)等人提出智能合约的使用者均可以对代码进行编写、修改和验证,这是一种全透明的运行机制,不仅可以应用在各种金融交易中,更可以应用在物联网系统中。以新的方式自动执行耗时且复杂多变的工作流程,加密验证,从而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和成本[37]。智能合约具有自动运行、自管理等特征,无需第三方进行干预与监管,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合约的公正和公平性。智能合约对区块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区块链的激活器,为静态的底层数据赋予了可编程的运行机制;智能合约的特性更可囊括分布式系统中各节点的复杂行为,有助于促进区块链技术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各类应用[34]。
从2015年初,全球各国才真正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逐渐地被应用到金融领域中。到2017年底,R3区块链联盟已集结了各国50多家金融巨头来打造全球化的去中心清算系统以及超级账本。 以美国为首,先后有6个国家的股票交易所成功地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并记录了私人交易数据。与国际金融业中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应用状况比较,我国金融业对该技术的使用还是相对谨慎。目前国内的部分金融机构尚处于POC(针对于客户具体应用的验证性测试)阶段,包括工商银行、邮政银行、蚂蚁金服、中国人寿保险等。在全国54家区块链创业公司中,将近50%的创业方向都与金融行业有关,并且国内金融机构所组建的金融业区块链联盟也达到7家之多,均为探索、研发和实现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技术努力着。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在尝试“创新”来适应这个时代,如何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优质的体验,一直都是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产生使得金融行业能够从中获取海量的信息及数据,所以数据的搜集、储存和分析等技能成为了一个必要条件,“Fintech”一词的出现更加贴切地描绘了科技创新对金融行业变革的重要性。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热门的Fintech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金融领域,与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比较,使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替代纸质记录数据的方法,且被记录数据的可信度、透明度、安全性与质量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项新型技术的应用不但改变了传统模式中耗时耗力耗物的状态,同时也为金融业的改革创新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创新,物联网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对周围环境有更好的认知。然而,旧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要求。目前的物联网系统中通常会以云为中心,这不仅会有网络延迟的影响,而且还会有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相互约束的副作用。Samaniego(2017)等人对使用区块链技术永久存储数据和相关代码的有效手段做出了评估,这项技术可以更好地将数据更有效、安全地储存在物联网设备当中[38]。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中,许多有价值数据的获取需要向第三方支付费用,这不仅增加了成本并且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可能会因为第三方的介入造成私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Yu Zhang(2016)等人通过分析传统电子商务的四个阶段,根据物联网电子商务模式的特点进行改进,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一种新型交易处理方式——DAC(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s),从而简化了传统商业模式的交易过程,去除第三方的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欺诈和中介成本[39]。Seyoung(2017)等人提出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物联网系统,借助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来编写所需要的完整代码,使参与设备可以自动执行预先设定好的用户要求,并且可以轻松管理设备的配置和构建密钥管理系统[40]。
此外,物联网的几个内在特征增加了其安全和隐私的挑战,包括:缺乏中央控制,设备资源异质性,多重攻击,上下层级之间感知和风险等。使用区块链技术有效地帮助物联网系统处理了大部分的安全隐患[41]。Ali(2017)等人建议在物联网系统中使用区块链来记录和储存用户信息及资料。对于保密性而言,只有确认授权的用户才能浏览资料;对于完整性而言,基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这一特点来确保信息未发生改变[42]。Lei Xu(2017)等人基于物联网应用平台中缺乏对公众隐私的保护能力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合约类型——尊重隐私保护合约(privacy respecting contract,PRC)。PRC集成了加密工具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实现了保护公共块链提供共享应用而不牺牲用户隐私的理想目标。使用PRC可以有效地防止双重使用问题和诈骗等行为[43]。
成熟的技术公司和初创公司都致力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推动物联网的改革和创新,IBM公司作为最早参与研究的公司之一,其研发的ADEPT项目已成为三星下一代物联网系统的基础架构;随后PTC、GE、微软、亚马逊、CISCO以及SAP等企业均在各自的云平台上提供了区块链服务,为物联网中海量的设备运行提供服务。我国也紧跟全球的脚步,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联通携手众多公司成立了全球首个“Blockchain of Things”项目,定义了可信物联网平台的基础框架。
在去中心化的物联网系统中,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促进交易处理和交互设备之间协作的基础架构,实现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运作流程,解决了传统物联网商业模式中成本高、缺乏信任度、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的问题。让每一个区块都发挥其作用,使得物联网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网内的隐私性、安全性、高效性以及无信任交易的方式,从而形成一个智能化的、去中心化的自治物联网络,真正做到让物联网链接万物。
智能城市是一个一体的系统,它不仅是一个网络城市,更是一个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是把物联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对数据的快速计算、分析处理,从而对网内的参与者、设备和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或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44]。
保健数据是保健智能的基础,数据的共享是使医疗卫生系统能更智能、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更高的重要环节。Xiao Yue(2016)等人认为,使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HDG医疗保健数据库来储存记录病患的相关资料,不依赖第三方的介入,从而降低患者私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使患者能够轻松、安全地拥有、控制和共享自己的数据;拥有海量、完备的医疗大数据将加快研发的进度,并快速地了解掌控公共卫生和疾病的模式与发展趋势,为攻克更多不治之症提供帮助[45]。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管理和车辆制造,加强车辆、道路和参与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安全、高效、环境好、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系统。Yony Yuan(2016)等人设计了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七层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框架,主要研究了B2ITS(blockchain-bas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PTMS(parallel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之间的关系[46]。
在新型的节能社会中,要将消费者转向生产者。Green(2017)等人介绍了微型电力公司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剩余的电能买给需要的用户,从而节省发电用电成本。目前一些电力公司支持并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来交易电力和管理支付系统。使用区块链技术将改变生产、消费和交易电力的方式,促进这一转型可以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经济优势[47]。Janusz (2017)等人认为区块链技术能通过促进工业4.0的转型和运作来改变工程行业,并提出使用区块链可以促进M2M(machine to machine)互动,并在化学工业和物联网的背景下建立M2M电力市场。电力生产者(剩余者)和电力消费者在网内自主进行交易,从而提高对电能的充分使用,节省资源[48]。
对于智能城市的发展,我国紧跟全球的发展现状,联合国外企业一同开发打造智能的生活居住环境。在微电网与清洁能源方面,Energo公司联合国内专业团队一同打造一套清洁能源交易系统;PHILIPS医疗保健集团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系统中,解决了传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中每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应该包括智能管理、智能居住、智能分配资源和智能经济等。新智能技术的运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智能保健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或是新型微电力的环保方式等等,都从各个方面影响并提高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控制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近些年来比特币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一次全新的改革,例如货币或金融资产结算、支付系统、智能合约以及管理金融市场的风险等方面。但是区块链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和待解决的问题。
(1) 51%攻击问题。权利下放是分布式分类账系统的主要特征,因此各类的恶意攻击就对区块链的安全性造成了威胁。其中,基于POW共识算法中的51%攻击问题最为主要[49],当全网的恶意攻击节点掌握总算力的51%时,就可对全网发起攻击,对总账本进行恶意篡改或删除。Alireza(2015)等人认为虽然区块链被设计为一个完全分散的网络,但是由几个大型采矿区进行的市场采矿权中心分配,从而增加了51%的攻击风险[50]。Eyal(2014)等人介绍了一个有着自私行为的矿区攻击情况,参与挖矿的矿工将会获得大于公平份额的收入,因此会吸引大批矿工加入,将其发现的新区块私有化,从而增加总算力并产生51%攻击风险[51]。
(2) 匿名性问题。为了保护区块链中所记录信息的安全与隐私性,设计者使用了密码学来加密传输信息内容,拥有一套完整公钥和私钥的交易双方才能解开加密内容。Crosby(2016)等人解释,虽然目前区块链中所使用的密码学原理看似坚不可摧,但是如果钥匙被收购或被盗,没有第三方可以帮助找回。而且随着量子计算的出现,加密钥匙也许会被快速破解,从而破坏区块链的基础[52]。Chen(2017)等人提出利用系统中不直接相关的信息(例如每个身份交易数量和发送与接收的时间戳等)来对交易系统进行匿名化[53]。
(3) 非法攻击-Sybil Attack。Sybil Attack是由Douecur[54]在2002年提出来的,就是指一个恶意的参与节点违法地以多个身份出现,并破坏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冗余机制。在区块链网状结构中,恶意节点将会拦截新区块的工作与事务处理,甚至断开与网络的入口注册通道。恶意节点也有可能阻断其他节点所创建的新区块,使主链只能链接自己所创建的区块[33]。
区块链技术中公认使用的POW共识算法机制高度依赖网络中参与节点所贡献的算力大小,去解决SHA256数学难题,由于在众多的竞争节点中只能产生一个有效的新区块,因此其他的参与节点所消耗的资源就被“浪费”掉了,同时被浪费了的还有大量的电力资源[55]。
King(2012)等人提出一种可以有效改进POW共识算法缺点的新工作证明机制——所有权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POS)。比特币的持有者消耗所拥有的币龄来获得生成新区块的权利,消耗的币龄越多,获取记账权的几率越大。与POW比起来,POS机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能更好地节省了挖矿的成本[56]。
效率也是区块链技术中急需被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区块链网络中,每秒仅能处理1笔交易,理论值的最高上限也只能每秒处理7笔交易,而VISA信用卡网络每秒最多可以处理10 000笔交易,Twitter则可以每秒处理15 000笔[2]。其次是新交易的确认时间问题,一个新区块的生成时间为10分钟,因此交易的确认等待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块链技术在小额交易和短时交易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出台一份完整的标准化的规则或者政策来管理监督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为了促进区块链的应用能够有序、长效的发展,应及早出台区块链的使用标准。相关组织、立法机关应该了解、调查区块链技术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来管理新技术的使用状况,从而可以提高新兴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与应用领域。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互联网在日常运营中生成了海量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但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价值等待被挖掘[57]。网贷,又称为P2P网络借贷,典型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服务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并最终达成交易。与国外相比,中国的P2P网络借贷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该行业进入门槛低,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网贷公司,平台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运营模式、信用评级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尚待解决[58-62]。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网贷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利用该技术的特点构建开放型信息记录共享平台,统一信用评分标准、管理整合P2P网贷平台并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交易透明度,并降低不法分子利用手段盗取、诈骗钱财等事件的发生概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改变网贷行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取代了中介网贷平台的作用,使得借贷双方可直接进行交易,进而提高交易效率和信息透明度,降低了成本与欺诈风险。
在传统会计行业中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带有主观偏见色彩甚至财务报告欺诈等现象,而在审计行业中则存在着审计文书处理繁杂、时间拖延较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得不到验证等一系列问题[63-69]。区块链技术的嵌入使得公司不再需要雇佣专业人士来进行内部审核账本,所有交易均可记录在区块链中,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或是监管部门通过跟踪区块链的进展即可实时管理监控公司账本。这不仅降低了对审计人员的审核依赖,同时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新型的会计、审计等行业的操作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靠人力手工进行纸质版账本的记录工作,这不仅为经济活动交易记录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节约了时间和成本,降低了非法事件的发生概率。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数据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求数据的数量更要保证其质量。利用区块链技术所记录和存储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可信性以及透明性,确保了科学研究中所用数据的真实性。随着该项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区块链将成为消费者首选的交易平台,所记录的数据将会有效地、真实地反应投资者的行为取向,从而大幅度推进金融业的相关研究。
今年8月1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针对区块链技术目前的研发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发布了《合规区块链指引》,其中包括四个部分:区块链概述,合规区块链的必要性,合规区块链指引、总结与展望。该指引不仅详细分析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其监管层面提出了方法与建议。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块链结构,制定更加详细的监管政策,例如使用联盟链的机构们,可以互相商议协调,根据联盟中的参与者们的相关信息或特点来完善或改进管理监督制度;使用私有链时,可以设置参与条件或退出限制,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相应的管理方案。
数字货币不依托于任何实物,而是通过密码技术及各类算法来创建、流通和维护的一种虚拟货币,它可以通过互联网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发起并完成交易。目前,全球有将近700多种数字货币,除了比特币还有以太币、莱特币、瑞波币等等。2017年2月,随着中国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测试成功,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也将要在该平台试运行。虽然数字货币在全球发展速度较快,但其中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数字货币的价格以及兑换汇率波动幅度巨大,且投资风险偏高,24小时的不间断交易使得价格在一天内可能暴涨或暴跌超过50%;其次,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特征阻碍了对丢失或盗窃数字货币后相关调查的进行;最后,关于数字货币的监管也是一大难题,由于去中心化机制的特点使得数字货币的流通交易均处于无人监管的环境中,这为不法分子洗钱或非法集资提供了机会。数字货币的使用便民利民,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地尝试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数字货币能够更好地为金融发展助力。
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对许多行业的影响是变革性的,会有一些新角色取代传统角色,也会对一些行业的底层基础造成巨大的变化。区块链技术不仅代表了未来信息或数据存储的新模式,也是人与人、行业与行业、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交互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将颠覆金融行业,重塑操作执行系统,并促进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降低人们对传统金融行业的路径依赖,将融合新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代沟”。
注 释:
①R3CEV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区块链创业公司,由其发起R3区块链联盟。R3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账本联盟组织,成立日期为2015年9月15日,至今已吸引了42家巨头银行的参与,其中包括富国银行、美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
[1] 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EB/OL].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November 1st 2008.
[2] Swan M.Blockchain:BlueprintforaNewEconomy[M]. Sebastopol: O’Reilly Media, Inc., 2015.
[3] Michael D C. Nasdaq opens blockchain services to global exchange partners [EB/OL]. http://www.coindesk.com/nasdaqs-blockchain-servces-global-exchange/, May 26, 2016.
[4]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333848/index.html,June 27, 2017.
[5] Li X, Wang C A.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rates: The case of bitcoin[J].DecisionSupportSystems, 2016,95:49-60.
[6] Lamport L, Shostak R, Pease M. The 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J].ACMTransactionsonProgrammingLanguagesandSystems(TOPLAS), 1982, 4(3): 382-401.
[7] Cocco L, Marchesi 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economics of mining in the bitcoin market[J].PlosOne, 2016, 11(10):e0164603.
[8] Maxwell D, Speed C, Pschetz L. Story blocks: Reimagining narrative through the blockchain[J].Convergence, 2017, 23(1): 79-97.
[9] Tschorsch F, Scheuermann B. Bitcoin and Beyond: A technical aurvey on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ies[J].IEEECommunicationsSurveysandTutorials, 2015, 18(3): 2084-2123.
[10] Pilkington M. Blockchain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B/OL]. Https://halshs. ar chives-ouvertes fr/halshs-01231205,November 19th, 2016.
[11] Swan M. Blockchain thinking: The brain as a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commentary][J].IEEETechnologyandSocietyMagazine, 2015, 34(4): 41-52.
[12] Wright A, De Filippi P. Decentralized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lex cryptographia [EB/OL].Https://ssrn.com/abstract=2580664,March 12th,2015.
[13] Foroglou G, Tsilidou A L.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the blockchain[C]// 12thStudentConferenceonManagerialScienceandTechnology. Athens:The Athens Unilersity of Economivs and Business(AUEB) , 2015:0-8.
[14] Victoria Karlsson Lundstrom. Impact from the blockchain technology on the nordic capital market[D].Uppsala: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gy, Uppsala University,2016.
[15] Zhao J L, Fan S, Yan J. Overview of business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blockchain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28.
[16] 欧阳岚. 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思考[J]. 江汉大学学报, 2005 (1): 68-70.
[17] Holotiuk F, Pisani F, Moormann J. The impac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on business models in the payments industry[C].13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irtschaftsinformatik. St. Gallen:Universily of St. Gallen, 2017,9:6.
[18] Nguyen Q K. Blockchain: A financial technology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e[C]//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GreenTechnolog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Piscataway:IEEE Press, 2016:51-54.
[19] 谌麒艳. 区块链:金融业即将面临的一场革命?[J]. 银行家, 2016 (7): 14-16.
[20] 任 哲, 胡伟洁. 区块链技术与支付体系变革[J]. 中国金融, 2016 (14): 90-91.
[21] 郑金宇. 区块链技术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展望及监管挑战[J]. 银行家, 2016 (7): 11-13.
[22] Lindman J, Tuunainen V K, Rossi M.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A research agenda[C]//Proceedingsofthe50th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 Waikoloa: University of tawail at Nanoa, 2017:1533-1542.
[23] Wang H, Chen K, Xu D. A maturity model for blockchain adoption[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12.
[24] Zhu H, Zhou Z Z. Analysis and outlook of application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to equity crowdfunding in China[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29.
[25] Yermack 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lockchain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 2015:21(1):7-31.
[26] 金 宏. 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J]. 银行家, 2016 (7): 17-19.
[27] Cai Y, Zhu D. Fraud detections for online businesses: A perspective from blockchain technology[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20.
[28] Guo Y, Liang C. Blockchain application and outlook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24.
[29] Dennis R, Owenson G. Rep on the roll: A peer to peer reputation system based on a rolling blockchain[J].InternationalJournalforDigitalSociety, 2016, 7(1): 1123-1134.
[30] Fanning K, Centers D P. Blockchain and its coming impact o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ofCorporateAccountingandFinance, 2016, 27(5): 53-57.
[31] Kshetri N. Will blockchain emerge as a tool to break the poverty chain in the global south?[J].ThirdWorldQuarterly, 2017,38(1): 1-23.
[32] 王 和, 周运涛. 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 中国金融, 2016 (10): 74-76.
[33] Lemieux V L. Trusting records: Is blockchain technology the answer?[J].RecordsManagementJournal, 2016 (2): 110-139.
[34] 袁 勇, 王飞跃.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自动化学报, 2016 (4): 481-494.
[35] Idelberger F, Governatori G, Riveret R, et al. Evaluation of logic-based smart contracts for blockchain systems[C]//InternationalSymposiumonRulesandRuleMarkupLanguagesfortheSemanticWeb. Berlin: Springer, 2016: 167-183.
[36] Zhabiak S A. How can blockchain change the businessmodel[EB/OL]. http://er.nau.edu.ua/handle/NAU/27898, November 11th, 2017.
[37] Christidis K, Devetsikiotis M. Blockchains and smart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J].IEEEAccess, 2016, 4: 2292-2303.
[38] Samaniego M, Deters R. Hosting Virtual IoT Resources on Edge-hosts with Blockchain[C]// 201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CIT). Piscataway:IEEE, 2017: 116-119.
[39] Zhang Y, Wen J. The IoT electric business model: Us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J].Peer-to-PeerNetworkingandApplications, 2016, 10(4): 983-994.
[40] Huh S, Cho S, Kim S. Managing IoT devices using blockchain platform[C]//1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ACT). Piscataway:IEEE, 2017: 464-467.
[41] Dorri A, Kanhere S S, Jurdak R. Blockchain in internet of thing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EB/OL]. Https://arxiv.org/frp/arxiv/papers/1608/160-8.05187.pdf,November 12th,2015.
[42] Dorri A, Kanhere S S, Jurdak R, et al. Blockchain for IoT security and privacy: The casestudy of a smart home[C]//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ervasiv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Workshops. Piscataway:IEEE, 2017:618-623.
[43] Xu L, Shah N, Chen L, et al. Enabling the sharing economy: Privacy respecting contract based on public blockchain[C]//ProceedingsoftheACMWorkshoponBlockchain,CryptocurrenciesandContracts. New York:ACM, 2017: 15-21.
[44] Sun J, Yan J, Zhang K Z. Blockchain-based sharing services: What blockchain technology can contribute to smart cities[J].FinancialInnovation, 2016, 2(1): 26.
[45] Yue X, Wang H J, Jin D W, et al. Healthcare data gateways: Found healthcare intelligence on blockchain with novel privacy risk control[J].JournalofMedicalSystems, 2016, 40(10):1-8.
[46] Yuan Y, Wang F Y. Towards blockchain-base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 Piscataway: IEEE Press, 2016:2663-2668.
[47] Green J, Newman P. Citizen utilities: The emerging power paradigm[J].EnergyPolicy, 2017, 105: 283-293.
[48] Sikorski J J, Haughton J, Kraft M.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Machine-to-machine electricity market[J].AppliedEnergy, 2017, 195:234-246.
[49] Douceur J R. The sybil attack[C]//InternationalWorkshoponPeer-to-PeerSystems. Berlin: Springer, 2002,2429:251-260.
[50] AlirezaBeikverdi, JooSeok Song.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in bitcoin’s distributed network[C]//ACI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ftwareEngineer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NetworkingandParallel/distributedComputing.Piscataway: IEEE Compfer Society, 2015:1-6.
[51] Eyal I, Sirer E G. Majority is not enough: Bitcoin mining is vulnerable[C]. 1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inancialCryptographyandDataSecurity. Berlin: Springer, 2015,8437: 436-454.
[52] Crosby M, Pattanayak P, Verma S, et al. Blockchain technology: Beyond Bitcoin[J].AppliedInnovationReview, 2016(2): 6-10.
[53] Chen L, Xu L, Shah N, et al. Unraveling blockchain based Crypto-Currency system supporting oblivious transactions: A formalized approach[C]//ProceedingsoftheACMWorkshoponBlockchain,CryptocurrenciesandContracts. New York: ACM, 2017: 23-28.
[54] 张守坤. 密码学货币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2016.
[55] Laurie B, Clayton R. Proof-of-work proves not to work; version 0.2[EB/OL].https://www.cl.cam.ac.uk/users/rncl/poofwork2.pdf, August 19th 2012.
[56] King S, Nadal S. PPcoin: Peer-to-peer crypto-currency with proof-of-stake [EB/OL].https://peercoin.net/assets/paper/peercoin- paper.pdf, August,19th 2012.
[57] 赵龙妹. 基于P2P的虚拟电子货币比特币借贷模型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2015.
[58] 张 维, 阎冀楠. 当代金融技术发展的趋势[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58-62.
[59] 冯 博, 叶绮文, 陈冬宇. P2P网络借贷研究进展及中国问题研究展望[J].管理科学学报, 2017, 20(4):113-126.
[60] 李悦雷, 郭 阳, 张 维. 中国P2P小额贷款市场借贷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J]. 金融研究, 2013(7):126-138.
[61] 李 焰, 高弋君, 李珍妮,等. 借款人描述性信息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分析[J]. 经济研究, 2014(1):143-155.
[62] 陈金贤,刘大富,陈 琳.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分析:兼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J].管理科学学报,2001,4(5):30-38.
[63] 涂建明. 审计委员会财务专家监督作用的多维透析[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15-18.
[64] 罗世全. 浅析审计责任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J]. 证券市场导报, 1999(10):56-59.
[65] 柳木华. 财务报告欺诈的行业特征及其对审计的意义[J]. 证券市场导报, 2006(11):52-57.
[66] 蒋义宏, 李东平.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J]. 证券市场导报, 2001(3):33-39.
[67] 陈 亮, 王 炫. 会计信息欺诈经验分析及识别模型[J]. 证券市场导报, 2003(8):52-56.
[68] 孙金帅, 王春峰, 房振明.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度量研究:基于应计质量的视角[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6):487-491.
[69] 赵 息, 杜玉鹏, 徐志扬. 审计委员会与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经验为例[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2):17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