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拉毛
摘要:随着课改进程愈加深入,小学语文若想推动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必须对审美情趣加以重视。从阅读教学着手来培养审美情趣,可促使学生感悟文章美感,凭借阅读来收获更多。本文先就审美培养现状进行探析,而后总结相应培养策略,以期为强化学生审美以及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引言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凭借阅读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并赏析传统语言以及文字,确保其审美意识以及运用力等得到强化。教师需要从审美意识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并接受美,确保其审美能力、素质等得到强化。
一、从审美情趣出发实施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各类学科均均需借助语文知识才可进行学习,而阅读教学又是促使学生审美以及理解的關键环节。因此,教师应指引学生依靠阅读来感悟文章精髓,同时多和优秀作品接触,确保自身审美得到强化。学生会因文学熏陶来感悟语言之美,并依托阅读积累来增强文学素养。因此,审美情趣应受到重视,教师需要从阅读教学出发分析现状,而后以审美情趣为导向改善阅读教学,为后续学习以及审美提升夯实基础。
二、阅读教学推动审美情趣培养现状简析
1、材料未能谨慎选取,使得教材质量差异较大
阅读质量通常取决于阅读素材,学生可否借助阅读来提升审美也与阅读素材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应做好素材的谨慎选取,以深入浅出为选取原则,必须与学生认知相契合。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对于素材选取仍仅按照校方安排,并未做到深入思考,使得教材质量差异显著,无法强化学生审美。
2、指引方式较为强硬,很难对学生见解加以关注
“灌输化”以及“填鸭式”的课堂模式当前仍有运用,部分教师仍以此类惯性理念展开教学,而阅读教学必然受到波及。语文本质便是从个人理解出发,其魅力也蕴于个人理解之中。语文阅读同样如此,学生阅读文章会伴有诸多理解,而个人理解一般决定其审美趋向。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实现“以生为主”,教师应以尊重理解为导向实施教学。但因“灌输化”模式仍旧常见,因此教学思维能否紧跟教学趋势实现转变极为关键。只有学生依靠阅读明确自身见解与审美,才可确保审美情趣得以高效培养。
3、引导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推动学生融入情境
审美培养本质为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之美,并对其美妙之处加以理解。只有依靠深入理解,才有审美培养。若学生未能感悟文章核心,却非要谈及审美,便很难对其阅读兴趣加以调动,使得阅读效果无法契合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指引学生从阅读出发培养审美,应依靠阅读情境等的针对构建,使他们凭借想象来增强文章理解。但当前部分教师并未领悟上述理念,引导形式仍旧以生硬阅读、背诵等为主,使得阅读教学以及审美培养受限明显。
三、阅读教学以审美情趣为目标展开的有效策略
1、确保阅读材料得到用心筛选
对于阅读材料而言,其选取与阅读成效联系密切,因此教师需要做到谨慎选择,确保学生依托阅读来增强审美、提升境界。当前思想正向多元化前进,素材选取虽然难以判断,但部分材料必然无法使学生获取精神收获。阅读过程并非单纯玩乐,因此教师需要以严谨基准为导向选取材料。现阶段,就儿童读物而言,不论是种类还是内容均是花样百出,部分材料可确保孩子得到知识并强化素养,比如成语或者是神话故事。但部分读物娱乐性过于明显,仅供玩乐却无法增强其审美情趣,甚至有的阻碍了审美观念的正向养成。因此,教师在材料选取层面需要把握尺度,确保素材契合学生认知以及性格特点,促使学生依托阅读来强化审美,为其观念的正向养成夯实基础。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便值得阅读,其中富含诸多优美词句。比如文中“颤动”一词便给予绿叶更强生命力。学生凭借对“颤动”的感悟便可感悟“鸟的天堂”之美。
2、对学生理解予以尊重,确保课堂“以生为主”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阅读时必然伴有多种见解,而也正因不同见解,语言魅力才可展现。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适当转变观点,摒弃以往“灌输化”的观念,对学生想法予以尊重并重视,确保学生借助自身理解来明确审美。比如,对《秋夕》这一描述秋日晚景的诗歌展开阅读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先对印象的秋日晚景加以描述。学生有的感觉秋日黄昏显得天高云淡,而后有学生则觉得秋日落叶显得较为凄凉与寂寥,还有的觉得天空由漫天黄金转变为繁星点点富有诗意。而多种感受相互融合,才是完整、真正的秋天。学生因思考方向或者关注点存有差别,必然会使阅读见解产生不同。教师可引导“生生交流”,促使学生间沟通想法,从而对多种理解所伴随的美感加以理解,确保自身审美得以拓展。对于不同见解来说,教师切忌以对错标准进行评判,因为语言本身便无唯一答案,理解交融才可使审美眼界得到拓展。因此,当学生凭借阅读表述见解时,教师除了对其见解加以尊重外,还应对其表述行为进行赞赏。而后依靠交流发言使他们审视自身同时感悟他人的理解。只有文章见解得以有效丰富,才可明确其主旨以及内涵,从而对多种类别的文章伴有的美感加以欣赏。
3、从引导方式出发加以完善,推动阅读情境的高效创建
教学情境是增强学生理解的关键途径,小学生不论是思考还是理解方式均呈现图像化,只有依靠脑内具象情境展开想象,才可对文章情感及其理念加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切忌单纯讲解或者是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否则很难使其深入理解。教师可采取文段朗诵或者短剧演出等形式实施阅读教学,使学生对文本情感加以揣摩,从而对其主旨以及走向实现准确把握,从而对优美之处实现深入感悟。学生和作者实现思想互通,便容易感悟作者创作所融入的情感,从而使其审美得以强化。例如,朗诵文章便是感悟美感的有效手段。朗诵诗伴有浓烈情感会推动学生融于文章情境之中。文学作品通常伴有浓烈感情,教师需要以情感变化为导向,依靠相匹配的朗读形式来引导学生感悟到文章之美。比如,对《长征》朗诵时,便应展现宏伟之感,而对《鹿柴》这一山水诗朗诵时,则应展现寂静幽暗之感,而《梅花魂》朗诵,则应体现委婉深沉之感来牵动学生心肠,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境界,将自身情感联系到作者身上。
总结:总之,阅读教学需要紧握审美课题,从引导方式、“以生为主”以及素材选取多个层面来强化审美情趣。教师需要以教学实践为导向改善阅读教学,并强化自身鉴美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相应审美情趣和阅读创造力。同时,学生除了增强表述力外,还应对体验美学加以探究,对文字含义做到深层感悟,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审美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燕玲.让阅读教学彰显活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5):234.
[2]罗天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7(03):72-73.
[3]高东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张丹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5]张忠艳.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