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到了市一级的教研机构,我对自己的发展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一是抓好专题的教研活动,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二是带动与培养大量的优秀教师,创建不同长远目标的教研活动;三是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特别要练就撰写论文的过硬本领。
1984年10月,到荆州地区教研室上班之后3个月,我的第一篇小论文《多情的省略号》在《少年文史报》上发表,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内就有了很大的“覆盖面”:《古代人名种种》(《学语文报》1985.05)、《语文教学中“立体型”习题设计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1-2)、《几种适用于中学生使用的语文卡片(《中学语文》1986.03)、《〈分马〉中的心理描写》(《少年文史报》1986.04)、《浅谈初中语文总复习练习的设计》(《语文教研》1986.04)、《语文教材中的“最”》(《语文报》1986.05)……
就在我酝酿填补“中学语文案例研究”空白的时候,“写作”的命运之神降临在我的面前。
1992年秋,湖北大学美学教授邹贤敏先生开始主持《中学语文》杂志社工作。他“出访”的第一站,就是到荆州地区来找我;他非常希望在中学语文杂志的创办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我很小心地向先生提出,自1979年国内中学语文杂志复刊以来,我搜集了不少精美的教例,想从评析欣赏的角度写一些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短文。如“教例品评”之类的文章,此类文章目前中语界的刊物上还没有出现过,而我是可以写的。邹先生说:好啊,你写吧,写多少我要多少。
于是,邹先生于1993年在《中学语文》上鲜明地亮出了“教例评析”这个栏目;于是,我的教例评析短论开始一篇又一篇地寄到了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编辑部,寄到了邹先生的手中。
这真正是当时国内同类刊物中的专栏作品“之最”。在邹先生的支持下,“教例评析”栏目响亮地展示了七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专业报刊中由一位作者写作出来的最大数量的一个专栏作品:写作数量是100篇。2000年,我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由武汉出版社结集出版。
奇妙的是,由此开始,我创写了诸多的 “专栏”。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张吉武先生的支持下,写了3年的专栏之后,一部30余万字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于2005年由陕西师大出版社结集出版。在《语文教学通讯》桑建中先生、刘远先生和张水鱼老师的支持下,我的《名师讲坛》专栏写了10年。2014年,《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技法80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在張蕾主编的邀请下,“微型讲座”专栏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亮相,每月一篇,目前已经写到第60篇。在裴海安主编的力邀下,小学语文《问道》专栏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创立,3年之中,我的16万字“问世”,每篇文章都是5200余字。有人赞叹这是解放后小学语文杂志上第一特大专栏作品。2015年,我的专栏《写艺谈片》在张水鱼老师主编的《新作文》上“与读者见面”。
在专栏论文的写作上,没有人像我这样写过年代如此长远、种类如此丰富、数量如此众多的专栏文章。这一切写作的源头,就是那动人心魂的“教例评析”专栏。
那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那是一番极为严酷的磨炼,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长征。
那是非常专业的写作训练,那是刻骨铭心的学习研讨,那是创新思维的多角度操练。
直到现在,70岁的我仍然在论文写作的海洋上乘风破浪。从退休到70岁,没有哪一年发表的各类文章少于50篇。一切的艰辛,一切的困苦,一切的快乐与欣慰,都在那些文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