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逻辑思维观照“章台、广成传及廷”的转换

2018-05-28 03:33高永利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孟尝君秦王蔺相如

高永利

语文学习,从解读角度讲要超越当下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的藩篱,教学生以生存智慧。下面我以经典篇目《完璧归赵》为例,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在“完璧归赵”过程中秦赵的外交斗争,并汲取生存智慧。

空间,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是展示各方关系的舞台,而空间的选择,也往往传递出选择者的某种诉求。“完璧归赵”中有三个空间:章台、广成传、廷。三个空间共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人物的塑造、中心主旨的表达提供了大背景。李芳民先生在《唐五代佛寺辑考》中指出“不论是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展开,还是人物的各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而其中的空间场景本身往往也具有特殊的意味。”(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6.)为此,我们从相关空间的本质属性与外交手腕的结合看“完璧归赵”内在的       意趣。

我们先要从“什么是什么”看相关的“什么”与其相应做“什么”的矛盾看秦赵外交斗争。这句话需要解释。“什么是什么”这是关于定义最简明的解释。前边的“什么”是被定义项,即给什么事物下定义;后边的“什么”是定义项,它回答前边的“什么”到底是“什么″。这后边的“什么”对前边的“什么”的全部属性做出明确的规定。我们在这里研究“章台、广成传、廷”各自“是什么”,然后在“完璧歸赵”事件中,它们各自的属性与其间发生的事情相联系,探究其中的奧妙。

1.章台。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章台”,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57页注释为“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按照蔺相如的说法,这个“章台”真的不怎么样!“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显然,按照蔺相如的标准,秦王不应该在“章台”接见作为赵国使节的自己。

那么,这个“章台”是什么东西呢?“台”,一般指被用作统治者的游乐场所、宴飨场所的地方等。而“章台”是秦昭王所修建的台所。《史记·楚世家》载,昭王初年,楚怀王“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同是诸侯,楚王却像秦国臣民一样卑微,朝见稳坐高台之上的秦王,这实际上是对楚王的侮辱,也正如陈智勇先生在《先秦时期的“台”文化》中所说,“在其他诸侯来本国朝见时,国君懒得在朝廷上接受朝见,而是在高台上接受朝见。这一方面显示了君王的高傲姿态,另一方面则表明一定的屈从关系。”(《寻根》2002年  06期)

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节,本来是为秦王以“十五城易璧”之事而来,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从交易的双方地位来说应该是平等的,交易的仪式应该是隆重的,交易的场地应该是庄重的。而现实怎样呢?从秦王将璧示美人看,显然秦王当时正与美人欢歌笑饮,赵国来使并未被秦王当回事。在与美人共欢之地见赵使,这本身就是对赵使的轻慢。

2.广成传。

秦王不仅在不是接见外使的场所见蔺相如,而且“舍相如广成传”。广成传又是什么?是宾馆名。传,招待宾客的馆舍。“传”是什么等级的宾馆呢?我们先来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一段   材料:

初,冯谖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欢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

这段材料中有三个级别的宾馆——传舍、幸舍、代舍,这是孟尝君接待宾客的三种招待所。当时,孟尝君把自己的宾客分为三等,宾客住的宾馆也分为了三等,其中传舍最低,幸舍居中,代舍最高。这种安排并不是孟尝君的独创,《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云:

(齐湣王)乃置为客舍三等:上等曰“代舍”,中等曰“幸舍”,下等曰“传舍”。代舍者,言其人可以自代也;上客居之,食肉乘舆。幸舍者,言其人可任用也;中客居之,但食肉不乘舆。传舍者,脱粟之饭,免其饥馁;出入听其自便。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昭王为蔺相如一行人安排的“广成传”是一个在当时最低等的宾馆。这种宾馆供其“脱粟之饭,免其饥馁,出入听其自便”,这与办理“十五城易璧”事的赵国大使显然不相称。这实际上在表明秦王对蔺相如的轻视,也可以说这是秦国对赵国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安排表明秦王对这次“十五城易璧”的交易并非认真的态度。综上,“章台是什么”“广成传是什么”的考订,我们清楚地看到——章台、广成传舍自身的属性特征与在这里演绎的秦赵璧城交易事件是不相称的。秦王并非真的有诚意以十五城易璧,实际是以此为借口对赵国如何看待秦国的一次政治心理讹诈与测探,赵国上了当,奉璧而来,自取其辱。

3.廷。

秦王“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在蔺相如的抗议与坚持下,秦王在“廷”重新按外交礼仪接待蔺相如。这就又引出“廷是什么”的追问。“廷”,按照许慎《说文解字》上的解释,“廷,朝中也。”是古代封建君主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秦廷自然是秦国议论国是之地,而秦王则是这国是之地的最高主宰,他理应受到尊重。

蔺相如趁秦王斋五日之,得广成传“出入得其便”之利,派从人怀璧间道回赵国。因而他在秦廷之上,大谈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将当下无璧授秦的责任归咎于秦,说什么“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蔺相如是痛快了,但他忘记了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和秦、保赵、护璧,而且为了前两责“宁许”璧于秦而“以负秦曲”。他不是来秦揭秦短、触逆鳞来的,倘若此,何必奉璧来秦,在赵以逸而待还不至于在秦廷耍戏秦王,骂秦十八辈祖宗而使秦赵仇痕加深。当秦王以蔺相如的条件在秦廷以正式礼仪准备做交易时,是蔺相如不顾礼节为交易重新加码,设置障碍这似乎是长了赵国威风,实际上是主动授“柄”与秦王!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蔺相如的思维出现了什么短路。

蔺相如最不合格的表现是没有想这样一个大问题——假如秦王受此大辱而恼羞成怒会怎么样?这是谁都能回答的问题—— 烹了蔺相如,遣使遗书赵王责赵使无礼,且加兵于赵境。赵王虽得完璧,但在天下面前如何挡秦之正当要求?此时,赵国就担负了理曲之责!这是作为一个外交大使必须想到的!应该说,秦廷之上的蔺相如,已经成为了一个只顾和氏璧“完璧归赵”的赌徒,不再是一个可以担当国之重任的使节!

与蔺相如的无赖行为相反,大智如秦王,他不但劝解群臣,而且“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如果说在章台、广成传轻慢赵使显出秦之“大”,那么,在秦廷受辱而能自我克制,“毕礼而归之”的秦王更显示出眼光之远、胸襟之大,这皆透示着秦国之强。至于对赵国,虽眼下还无即灭之的计划,但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以提醒之秦是不可欺的。看《史记》,送走蔺相如后作者即写道:“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    万人。”

据《史记》记载,秦国“以十五城易璧”发生在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自秦昭襄王继承秦王之位二十四年间,秦赵之间无战事;而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兩座城;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

这三年来的战事我们应该怎样看呢?与蔺相如秦廷逞口舌之能辱骂秦王二十余君、戏弄秦王有关吗?也许你认为这是历史的巧合。即使没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秦赵之间也要有战事,但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使节出使,他的责任是阻止、延缓秦赵军事冲突,而绝对没有任何理由挑弄乃至成为点燃秦赵战争的导火索。当时的背景,秦强而赵弱,面对强秦“以十五城以璧”的国书,应该多想想赵国如何破解与秦国的矛盾,而不是在秦廷之上罔顾赵国利益,说什么“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之类的不负责任、逞匹夫之勇的浑话!

据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秦王“以十五城易璧”之举,本是试探之意,故而有“章台”“广成传”的轻慢相辱之事,待到秦王在“廷”上受戏弄而能制怒,那是秦王测试赵国已获成功的从容大度。赵使来秦,即赵输之表现。在这场“完璧归赵”的游戏中,秦王才是最大的智者,也是这场游戏中最大的赢家!而蔺相如甚至连同赵王在内的整个赵国君臣只不过是“完璧归赵”游戏中一枚枚自取其辱的棋子而已。

很显然,我们这样用逻辑思维观照“完璧归赵”事,颠覆蔺相如的传统形象,教学生懂得外交大格局,如此以文本作例子的阅读课格局远远大于常态课讲什么他是大智大勇的英雄,远远大于研究什么细节等。在这样有逻辑思维拓展空间的语文课堂上,不懂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那不是育人,而是愚人!

教一教吧!试一试吧!这样的语文课很受学生欢迎!

猜你喜欢
孟尝君秦王蔺相如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将相和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孟尝君识人用人高明之举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