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改革的逐渐深入,学历教育的痕迹逐渐淡化,岗位指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这一变化势必带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的改革转型。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和办好院校的主导力量,是能否顺利完成这一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式
职业技术院校的机械基础课程作为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来说包括《机械识图》和《机械基础》两门课程,专业需求量大,支撑服务性强,所教授学生涉及到工科的各个专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现就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人员来看,多为年轻教师,对各专业涉猎不深,专业知识也相对薄弱,直接导致了与各专业的联系脱节,学用不一致,其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师普遍缺少应用的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教师和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仍感觉在识读专业装备图纸或是分析专用机构时显得吃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过于重基础而轻应用,如制图老师在教学时倾向于打牢绘图基础,而课时缺口较大,又不能根据各专业需要凸显针对性,专业装备图较少,面向具体专业内容的练习也严重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做到服务专业,密切联系专业需求。
根据任职教育特点,职业院校教学必须以需求为牵引,紧贴岗位培养人才。那么作为机械基础类课程就要大力做好服务专业的准备,主动适应人才岗位需求的变化,为此,“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就变得必要而迫切。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渠道
“双师型”是指具备老师与工程师或技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老师,必须具备一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次是具备良好的专业态度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凸显工匠精神。要想建立起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营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生长环境;现在承担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一般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极度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再加上由于教师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授课,因此大多数时间用在了提升课堂讲课水平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直接导致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和专业区分度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营造培养环境时注重多渠道、多方式实施在岗培训,通过实行参观见学、代职锻炼等方法,拓宽任教人员视野,掌握岗位需求,及时捕捉反馈信息,从而为教师打造有针对性的培养环境。二是走开研学工三结合的路子;研学工结合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职业教育院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有效联系,建立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基地学习,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三是建立良好的“双师型”考评制度;作为任职教育院校来讲,学校要专门研究制定适应“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考评制度,特别是对于机械基础类学科,与实际生产有紧密联系并要求老师有较强实践能力。需要将教师的任职资质、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进行规范化,使“双师型”教师在管理和使用上有据可查。如将教师参加短期培训、企业跟训、专业调研、考取国家专业资格认定等纳入业绩考核的范畴,使承担机械基础教学任务的教师能主动积极的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学校应适当调整学术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制定适合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據,真正体现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
为更好的推动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校作为职业技术教育院校,通过建立机械设计俱乐部的形式,经过两三年的探索,试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以俱乐部为依托,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契机,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集中授课辅导,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授课理念和思路首先在俱乐部活动和教学中进行试点,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老师同时进行信息跟踪和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机械识图课程中,理论课上我们一般只进行基本理论讲解,而在俱乐部的教学中,我们直接从三维零件绘制入手上机操作,使学生能对零件本身产生直观的印象,然后结合部件总成的分解装配理解其组成和功用,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技能操作,从而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升华。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外出调研,跟踪大赛最新动态,教师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活动,学校派出的参赛学生取得了第十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三人单项第一、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我们将俱乐部活动成果反哺到日常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变的更有趣了,而学到的知识也更加实用和贴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