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一片净土

2018-05-26 11:11卢玉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材

卢玉

【摘要】说到课堂问题,似乎责任都是老师的。可是如果细想,影响课堂的真的只有老师吗?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老师,进而出现了课堂问题呢?本文拟从教育理论的大肆兴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本身,分析影响课堂的因素,进而探讨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理论;教材;教师

语文课堂,主要由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組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带着自我意识进入课堂,希望在这里得到知识、逐步成长。除了极个别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的现象,课堂出了问题,肯定不是学生的错,他们是受害者。那么,这个责任似乎只能由语文教师承担,因为他们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是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不能说它全无道理,因为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实存在问题,可是,除去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课堂呢?

依笔者陋见,首先,自新课改以来,各家教育理论大肆兴起,在媒体的助力下,大有“百家争鸣”之势,其中自然会有一些占了上风的理论影响了学校的课程领导者,进而影响教师。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内容依教材而生,如果教材出了问题,就如同大米掺了杂质,煮出的米饭自然不会好吃到哪里去。最后,教师本身也存在问题,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下面,笔者就上述三点展开详细论述,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课堂的。

一、理论:“百家争鸣”为哪般?

不能否认的是,各种理论、学说的兴起正说明了学者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关注,他们也在尽力探究语文教学困境的出路,比如之前对于语文“人文性”的强调,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情感价值和理性思考。但“人文性”比起“工具性”的有迹可循,显得有些捉摸不透,但凡捉摸不透的东西,总是有更多人想去尝试和解读,于是“人文性”被泛化理解,成为某些人打压或者否定一些人事、思想的“尚方宝剑”;再如近两年提出的“核心素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六大核心素养,再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可以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发展体系,但是,理想在现实面前总有太多阻碍,实施起来更是难有着手之处,这无疑又给一线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在这些学者、理论家之中,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自然占据大多数,但总有心怀私利之人想借新鲜之词哗众取宠,借此分一杯羹。偏偏这些“真知灼见”在媒体和有心之人的造势下逐渐风生水起,慢慢被一些没有主见、视野狭隘的校长或教师奉为真理,践行在课堂中,进而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另一方面,即便一些教师识别了这些理论的拙劣之处,但身处改革浪潮、教育转型之际,似乎不跟着做点什么,就是落伍的,就是迂腐陈旧的。人总有趋同性,特别是在群体中,很难坚守自我。因此,“创新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等花样层出不穷。老师们费尽心力让课堂热闹,学生们也被折腾得够呛,而效果似乎并没有期望中那么明显,流于形式的创新,带来的只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无效消耗。

教育有其规律可循,寻找语文教学规律的路即便不是一帆风顺,也不该这么折腾费力,况且,这种热闹只是怀有私利之人的狂欢,于课堂,真是插手得太多了。

二、教材:选编原则尚需规范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媒介,它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因此,教材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各种理论的争执中,语文的概念好像越来越丰富,又好像越来越含混,语文变成了一锅大杂烩,任何内容都能和语文扯上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其他领域有交叉是必然的,但过分地扩大语文的内涵,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而且给教材编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现行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编者在选择文章时,任性而为,有“法”不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需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但据媒体报道,2014年,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古诗。以这样的教材为学习内容,孩子在第一学段没有初步感知古诗,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不好古诗,真的只是老师的错吗?

其次,近年来,所谓“去经典化”“让经典走下神坛”的论调大肆兴起,这种教材选编思想反映在课堂中就是经典作品被误读,如对《背影》中父亲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的纠缠;文人大家被恶搞,如2012年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教材中杜甫的插画被恶意涂鸦,一时间竟出现了“杜甫很忙”的网络现象。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名人大家没有了敬仰和虔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校却要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真是痴人说梦了。

最后,我国教材实行的是“一纲多本”,教材编写的市场化竞争有利于开发出优质的教材,但教材所附有的丰厚利润也使得各开发商与出版社竞相角逐,很容易出现腐败、作弊等行为,劣质教材充斥市场,真假难辨。前些年,媒体上不时出现关于教材的真实性、篡改安徒生童话、选文剽窃等口水战,其中掺杂了多少私利纠纷暂且不论,但反映出来的教材问题却是真实而恶劣的。

三、教师:如何做好课堂的主导者

诚然,上述两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但作为课堂教学最终的“把关人”,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曾听过这样的论断:“教师嘛,谁都能当,特别是语文老师,只要认识汉字,拿本教参,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解一解,一堂课不就结束了。”笔者惊诧之余,细想了一下,这种说法确实也是现在部分教师的做法。教亦有道,教育有其规律可循,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个性教学。

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确实很难,但新课改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不该被漠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尽其所能地了解学生,至少了解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时有针对性。

说到熟悉教材,笔者想起跟随严老师去南京外国语学校听蒋兴超老师的课,课后交流时,蒋老师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如果没有个性解读,一辈子只教这么六本教材,多可悲啊!是啊,教材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教师教了几年书,对教材自然是熟悉的,但熟悉不等于理解。经典的作品自然有经典的解读,但作为老师,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经过初步考证之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既能让学生明白老师有自己的思想,让他们看到参考书上没有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效果肯定好过照本宣科。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不够自信,不敢在大浪潮中坚持自己的个性。面对少量理论家的话语霸权,部分教师或是跟风,或是怀疑自我而革新教学方法,效果无异于邯郸学步;面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或为省事,或为热闹,教师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为目的,各种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上狂轰滥炸,如此热闹的课堂,学生真正能吸收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倒不如守住本心,深入文本,以求个性化解读,在此基础上理性创新,以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课堂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它是语文教育中诸多问题的集中反馈。在反思课堂问题时,我们不该一味地苛责教师,更应该看到盲目求新的理论、参差不齐的教学材料、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合理的教材为载体,再由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学习,最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逐渐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育界各方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而第一步要做的,大概就是先静下来,还语文课堂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蔡晓琳.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之美[J]. 华夏教师,2017(12):55.

[2]严华银. 从“无我之局”走向“有我之境”——课堂转型的现实思考[J]. 江苏教育,2017(59):8-12.

[3]梅献中. 关于好老师标准的若干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2017,38(05):35-39.

[4]长孙永健. 当下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5):65-67.

[5]严华银. 让语文安静[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荣生. 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 教育研究,2002(03):54-57+77.

[7]徐聪. 论高中语文教材新体系的构建[D]. 福建师范大学,2001.

[8]黄厚江. 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上)——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主张及实践操作[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Z1):5-9.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