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益
摘 要:2014年,作者在重庆市巴蜀小学跟岗研修,参加学校的所有活动,对学校做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力求完成巴蜀小学布置的各项任务,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是办學思想是学校发展核心;二是文化内涵是学校精神之源;三是团队建设是学校管理重心;四是课程管理是学校教学中心。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将其中的教育精髓结合学校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创新和发展的办学之路,如此教育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巴蜀;研修;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0
作者简介:熊 益(1977—),男,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
2014年8月,我在西南大学参加教育理论培训,聆听了二十多位专家、教授、校长的精彩讲座,讲座内容博大精深,突出了以提升理论知识为重点,突出了对校长们的理性思考以及宏观思维能力的提高,很具有指导性、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和操作性。这对我后阶段在重庆市巴蜀小学(以下简称“巴蜀小学”)研修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让我真正领悟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校长应有的专业标准、办学思想及治校方略等综合素质。
一、巴蜀小学基本情况
巴蜀小学,位于中国抗战文化联合会旧址——渝中区张家花园青园,美丽的嘉陵江南畔,紧邻重庆中心商务区解放碑。学校占地20000多平方米,开设了100多个班,可容纳6000多学生,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学校,重庆市示范学校,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定点联系的四所小学之一。
巴蜀小学由军阀王瓒绪于1932年创建。当时中国的教育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以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之一,也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并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王瓒绪倍感自己没有杜威、胡适的教育思想,自身无法实现教与育结合,与卢作孚先生、黄炎培先生交流后,1933年邀请江苏教育名人周勖成任校长、孙伯才任主任,以完全放权的方式将学校交予其管理,董事会只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干涉学校教育教学之事。
二、研修感悟
研修期间,我参加学校的所有活动,力求完成巴蜀小学布置的各项任务,对学校做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我日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提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1. 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核心
1933年巴蜀建校伊始向社会发出《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宣言》,其中谈到:“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截了当地说:“不会有”。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末教育可以有成功的一天。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再加了“时间观念”,那末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前进,文化思想在拓展,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他决没有止境。《巴蜀建校宣言》中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一直激励着巴蜀人,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思考,八十余年来,他们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奉行巴蜀“真”和“动”的精神。
办学思想是学校总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源。作为校长,不仅要切合社会和学校实际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正确定位,还要善于阐述、发表、宣讲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让全体教职工理解,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知晓,并指导、渗透、落实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以理念决定行动,行动才会有收获、发展。
2. 文化内涵是学校精神之源
优质的硬件配备是学校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文化,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更深层次应是精神文化,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应根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来自于学校。在这方面巴蜀小学给我的启示非常大,从进入校门到操场、教室,时时刻刻都在给师生营造自信向上的氛围。巴蜀小学的校门设计征集了数以万计的方案,最终决定恢复八十年前建校时的校门面貌,昭示着巴蜀八十年的文化一脉相承。还有发扬墙、传承墙、榜样墙、毕业墙、涂鸦墙在潜移默化中展示学校文化,展示教师风采,展示学生风貌,激发师生士气,明显感受到巴蜀文化氛围的浓烈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我们作为学校的校长,不求人过留名,但风过留痕,雁过留声,打造、挖掘、积累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3. 团队建设是学校管理重心
2009年起,巴蜀小学“大部制统整研究,小学校创新落根”的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形成了校长室领导下的校务部、课程部、物业部三个核心部门作研究督导,逐渐转化成“空间润泽人、课程发展人、管理成长人”三维一体的顶层设计,6所小学校(低中年级部、中高年级部、住读部、巴蜀书院、巴蜀国际、梦想网校)落根一线作实践转化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员工都将受到部门和学科双重管理和考核。
三个星期里,我与巴蜀小学的校长室、三部、六校、十一个学科进行了近距离观摩、零距离交流、负距离参与,他们开放式地、透明地、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风采,处处显示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团队精神。进了巴蜀门,就是巴蜀人。刚进来,大伙推着你走;想走了,大伙带着你走;差不多了,大伙一起走,每一个进巴蜀的老师都很快就能融入到温馨的团队当中。
4. 课程管理是学校教学中心
巴蜀小学的课程管理最大的特点是有效地进行课程整合。巴蜀小学把所有课程划分为11个学科,把科学、劳动、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合为一个学科,把班队单列一个学科。重庆市教委硬性规定每天的第六节课为兴趣课程,巴蜀小学一共有68个兴趣班,学生可自由选择。湖南省也曾经把《美术》和《音乐》作为《艺术》学科进行整合,但由于两门课程专业性太强,师资力量匮乏,最终整合失败。目前整合最有效果的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把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进行整合,并且卓有成效。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此课程整合,由于动静比较大,学科教师和教研部门不能完成,应当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和推广;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此课程整合,可以由区县以上的教育机构来负责支持和积极推动,由教研部门和学科教师努力实施来完成。
巴蜀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内部划分为四个阶段:5年教龄以下的每年必须参加学校的“阳光杯”教学比武,6~9年的必须上公开课,10~14年的必须上示范课,15~20年的必须参加教学设计比赛,20年以上的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委员评选。每一个教学研讨都不是个体参加,学科的所有人员均要参与进来,凝结集体的智慧,帮助每一个人成长。
20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巴蜀小学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始终包围着我,校长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人格魅力感染着我,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感动着我。我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将巴蜀小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团结奋进的优秀团队精神照搬照用,因为那样的教育将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我应该将其中的教育精髓结合学校的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创新和发展的办学之路,如此,教育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德运,李 勤.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的回眸、反思与展望[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2):4-6.
[2]黄 明.关注教师发展:走进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