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飞 钟世冰 罗孝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出现于早产儿,在出生后数个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的现象[1]。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但经过临床调查发现,该方式对鼻部损伤大,易出现腹胀和气漏现象影响疗效[2]。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了很多医师关注的话题。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感染,改善通气功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以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出生后出现呼吸窘迫症状;②胎龄在35周以下;③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疾病;②母孕期有严重的并发症;③出生时颅内、肺内出血。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23例;胎龄为28~34周,平均(32.1±1.6)周;出生体重为1 300~2 400 g,平均(1 750±200)g;经过阴道自然分娩的32例,剖宫产的18例;有宫内窘迫史21例,产时轻度窒息6例,中度窒息4例,中度窒息5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心肌损害6例。将50例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治疗前先给予保暖、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治疗,保障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两组患儿均应用70 mg/kg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气管插管,通过一次性快速注入进行治疗,经气囊加压辅助呼吸,持续1~2 min,将气管插管有效拔除。
对照组: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方式治疗。采用Infant Flow System及Bubble CPAP。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O270 mmHg,PCO245 mmHg,设定经皮氧饱和度(SpO2)为90%。
观察组: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应用空氧混合器连接Optiflow TM鼻导管吸氧系统。初设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35%,流量(Flow)6 L/min,加温湿化吸入气体温度控制为37℃。
对患儿实施治疗中,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主要为:维持二氧化碳分压在40~55 mmHg范围,氧分压在50~80 mmHg范围,PH值在7.25~7.40范围,动脉血氧饱和度在88%~95%范围。
观察指标:①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血气情况,以pH、PO2、PCO2等指标为观察对象,记录所有患儿指标的变化情况,采集动脉血液标本,抗凝,及时送检。②观察两组患儿使用无创辅助通气后的治疗有效率。③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在进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时候,患儿呼吸平稳,治疗24 h后,患儿的呼吸情况得到改善,窘迫症状消失,动脉血气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变。②有效:在治疗12 h后,患儿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呼吸浅促,动脉血气恢复正常。③无效: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患儿呼吸症状并没有改变,有的患儿临床症状有加重趋势[3-5]。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pH、PO2、PCO2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H、PO2、PCO2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时间pHPO2/mmHgPCO2/mmHg观察组治疗前7.24±0.0446.2±4.368.6±5.8治疗后7.78±0.0882.4±6.750.1±5.8对照组治疗前7.19±0.0345.9±4.168.9±5.2治疗后7.31±0.0465.2±6.160.1±2.3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n=25,n(%)]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n=25,n(%)]
呼吸机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创通气辅助治疗,另一种是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有创辅助通气治疗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的危害性较大,并发症较多,致使新生儿死亡现象也很多[6-7],临床上多不使用。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无创通气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无创通气是指呼吸机通过口或鼻面罩实施的一种正压通气方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通过面罩给氧,由患儿自主进行吸氧呼吸,在吸气时可以获得持续的气流,呼气时给予一定的正压或阻力[8]。常用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正压通气(HHFNC)、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通过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减小呼吸道的阻力,避免小气道坍塌,这样方式的通气伤害性小,避免出现并发症,减低新生儿死亡率。NCPAP呼吸机能够有效地进行呼吸检测,有呼吸暂停预防和呼吸支持功能[9]。HHFNC适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间断呼吸暂停、毛细支气管炎等情况,其中呼吸机的湿化混合气体流量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正压,维持新生儿的呼吸畅通。HHFNC除了能够进行有效的加温加湿,还能防止对气道粘膜纤毛的损伤,刺激呼吸中枢[1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原因有很多种,早产儿、剖宫产儿及感染、窒息、糖尿病母儿等因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其中早产儿是由于肺内的PS量较少,因此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11]。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是婴儿长期缺氧,PS分泌量较少,由于窒息而导致难产。糖尿病孕妇是由于孕妇的血糖较高,因此胎儿的血糖也会随着升高,而胰岛素的分泌却没有增加,如此导致糖的新陈代谢就很难以完全进行,因此肺的发育受到了影响,影响婴儿的呼吸状况。对于可能出现早产儿的孕妇提前进行预防,可以考虑使用动物脑组织中的甲状腺释放激素制成的预防药剂,有效减少发病率。或是在产后进行预防,在婴儿呼吸开始前或在呼吸机正压呼吸开始前从气管插管内滴入,可使PS在肺内均匀分布,减轻病情。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在早产儿中出现,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高。新生儿于出生后4~12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一般来说,新生儿胎龄越小,发病率就越高。如果没有及时地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而死亡。有临床资料显示,在早期12 h内给予药物治疗,效果要明显的优于12 h之后,如果在出生后6 h以内给予PS药物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新生儿的存活率[12-13]。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早产儿预防应用PS能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14-15],但是由于PS用药的时候需要经过气管插管用药,对新生儿的伤害性较大,肺出血的可能性也较大,而且应用PS价格昂贵,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普及得不是很全面[16-18]。
本次研究当中,以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疗效,对pH、PO2、PCO2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治疗后新生儿呼吸平稳,窘迫症状消失,动脉血气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各项功能均有所改善,肺部患儿的呼吸情况得到改善。在治疗疗效方面,总治疗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持续给予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利于改善小气道坍塌情况,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阻力,进而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疗效显著。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能够避免对气道黏膜及中枢神经的刺激,通气损伤较小,疗效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采用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治疗新生儿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的呼吸功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而且操作性简单,治疗的费用相对来说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 骋,邱慧宝.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无创辅助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33-35.
[2] 朱 峰, 黄启凌, 李莹莹,等. 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2):220-223.
[3] 于晓岩,王红宇,邹 宁,等.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9):95-97.
[4] 刘亚芬.无创辅助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2):63,126.
[5] 岳 阳,陶应珍.无创正压辅助通气在NRDS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11):2026-2027.
[6] 张瑞敏,刁玉巧,翟淑芬,等.3种无创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1):4441-4445.
[7] 王奇伟, 陈金华, 廖志隆.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 现代医院, 2017, 17(5):735-736.
[8] 李女好, 庄泽吟. 无创与有创通气用于Ⅰ~Ⅲ级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4):2147-2149.
[9] 许邦礼, 孙慧清, 金 娟,等. 经鼻双水平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19):3201-3203.
[10] 周建国,陈 超.无创通气技术在新生儿呼吸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1):65-68.
[11] 吴杰斌,周 彬,翟敬芳,等.不同无创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3):383-387.
[12] 王国莲.牛肺表面活性剂及双水平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3):56-57.
[13] 高金红. PS治疗新生儿MAS和NRDS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 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11):2080-2082.
[14] 马 勤.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预防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175-177.
[15] 李志涛,李立新,包莉娜.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2):182-185.
[16] 常 明, 卢红艳.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氧合功能的影响[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3, 20(6):584-586.
[17] 赵小朋, 吕 回, 陆 琰,等. 早期无创呼吸支持结合暂时性气管插管PS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18):3093-3095.
[18] 王斯亮,刘华石,舒 健,等.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