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一批满腔热血的青年军人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武昌发动起义,史称“辛亥革命”。两个半月后,孙中山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孙中山就被迫辞职,让位给军阀头子袁世凯。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了宝座,但未能触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地整整奋斗了一百年。这是大浪淘沙的一百年,也是英雄悲歌的一百年,更是沧桑巨变的一百年。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呐喊,而抗争,而牺牲,前仆后继,气壮山河。但是,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解除人民的苦难,没有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复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只有中国共产党打开了梦想成真的广阔道路。
鸦片战争之后108年,一个注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共和国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的诞生,是一种最古老的传统和最崭新的精神融而为一的社会主义文明的诞生。如果说108年前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的太阳沉落下去,那么108年之后新中国的诞生则宣示着中华文明现代的太阳又升起来了!
进到21世纪初期,有志向的中国人都会感受到中华民族已经迎来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期。这是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融合为一的中国模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综观历史,人类社会在古代一直演进得非常缓慢。铁锄挖地,牛拉耕犁,几千年不变。秦砖汉瓦,用了无数世代。封建社会的皇帝独裁,长期被尊崇为不可易移的“天道”。中国如此,外国也大同小异。还是历史唯物论说得明白,生产力不变,社会也不变;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社会就会发生快速的质的变化。所谓重大战略机遇期,就是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发展的时期。
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往往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关。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论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分析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历史,有效改造社会必须牢记的至理名言。君不见,正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客观地说,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的革命力量,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无限潜力领悟得相当早。现代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第一个标志性产物是1765年发明的蒸汽机。随着蒸汽轮子的转动,在早期资本家的工厂里,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出来了。《共产党宣言》对此有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最先使用蒸汽机的英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就是这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世界文明的格局也发生了西方超越东方的重大变化。
19世纪70年代之后,以电力革命为中心的新的产业革命又创造了奇迹。美国、德国、日本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战争把社会矛盾推向白热化,爆发了工人阶级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社会生产力,是在现代科技革命大潮中形成的。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并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了广泛和深刻的变革时期。人类社会由此出现新的阶段性质变。被列宁称为“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抓住了现代科技革命这个“灵丹妙药”而一时间起死回生,获得了新的发展。苏联僵化的体制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革命而被淘汰出局。警醒过来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形成了最能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创造了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奇迹。
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更加汹涌澎湃,人的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力量,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难以想像的大变化。在这样的大变化面前,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政党和各种社会团体,乃至对每一个人,挑战和机遇都是同样并存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
中华民族追悔莫及的,是近代以来我们丧失了许多机遇。中华民族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赢来了属于自己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这样的战略机遇期说它千载难逢,是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潜力配合起来了,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同时齐备了。在现代科技革命大潮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形成了两个重大的发展趋势。一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度社会化,乃至世界化,经济利益之网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都联在一起,尤其是大国之间经济文化的纽带日益多样和强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很难打得起来,局部的战争与革命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中国已经并将继续赢得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
第二个重大发展趋势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正在东移,即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水涨船高,身处太平洋西岸中枢地带的中国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同中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强大的发展潜力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吸引国际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巨大磁场,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火车头。
真实的战略机遇期,是主客观条件天然搭配而成的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关键的发展阶段。
当代有志向的中国人,或隐或显地都怀抱着中华全面振兴的伟大理想,这种理想是同作为大国国民的精神、尊严和生活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大国的十几亿人民,怀抱着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其中蕴藏的创造奇迹的力量,是火山的爆发、大地的震动都难以比拟的。
蕴藏在亿万人民身上的创造力,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向组织起来,奇迹才会发生。中华民族现在最值得自豪的是在近百年的风浪中锤炼成了一个伟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劳动,建立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弘扬了民族精神,创新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登上了书写历史最华美篇章的宏伟壮丽的舞台。
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近期和远期来把握。近期是指两个世纪之交的40年左右,即从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1979年到建国70周年的2019年。我们知道,美国抓住了前一个世纪之交的40年机遇期,即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用4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中国也抓住了现在这个世纪之交的40年机遇期,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也用4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新登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宝座。
远期的机遇期约有100年,即从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中期。届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100周年,中国不仅完成了人们传统眼界中的现代化,而且是建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的文明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正走向成熟和完善,足以引领世界的潮流。那时候才可以说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两大崇高目标已经实现了。
“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吉祥而神奇的数字,许多重要的事物、重要的观念、重要的政策,都是用“三”来标示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能生万物的“三”是什么呢?《易经》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正因为有天、地、人“三极”“三才”“三道”,才演化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整部《易经》就是演义“三才之道”。
我们在研究中国模式发展时,也需要用到这个吉祥而神奇之数“三”。
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个根本制度来说,必须实现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从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来说,必须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统一。
以“三”标志的政策观念中,“三个代表”占有根本的地位。“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已经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而且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即文化经济时代。
在21世纪的初期,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三者的统一,必然要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创造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这就是文化经济时代。
人类已经在商品经济中生活很久了。商品经济因其突出的竞争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使社会经济活动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在商品经济进入成熟期的两三百年中,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发展,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商品经济成熟时期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千年创造的总和。
如此看来,商品经济是不是唯一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呢?回答是否定的。
君不见商品经济的成熟期是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样的商品经济暴露出来的重大弊病是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吗?
从本质上说,商品经济是以物(商品)为本、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在这里,社会财富是由商品堆积而成的,社会权利是由资本的金光表现出来的。本应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十分怪异地由物与物(即商品和资本)的关系表现出来。在商品和资本面前,普通劳动者不仅只是配角,而且显得十分渺小和极端脆弱。虽然商品经济内含自主性和平等性,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是商品和资本的拥有者才有自主性和平等性。普通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平等性只是虚幻的东西。
在以物为本、以资本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中,社会追求的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是高额的资本利润,其他一切都在所不顾。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就几乎把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消耗殆尽,就把美丽的地球家园破坏得千疮百孔,就使人类陷入空前的环境灾难之中。
在以物为本、以资本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它使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固定下来、扩大开来。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在一国社会中存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少数富有者和多数贫困者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就像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所显示的,掌握着大量资本和商品的一小撮金融寡头,为了一己之私,把全世界推入经济灾难之中。
资本主义式的商品经济弊病尽显,世人皆已看见。但在人类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往往会同时出现。当以物为本、以资本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给人类生存造成重大危机时,突破这种经济形态,创造新经济形态的历史时代也到来了。人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新经济形式的萌芽和发展,或谓之“知识经济”, 或谓之“信息经济”,或谓之“绿色经济”,等等。这些称谓都有其合理性,但不能概括它的本质。这种新型经济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主导的,因此称为“文化经济”更好。
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在文化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资本和商品,而是有很高文化素质的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是资本家和金融寡头,而是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经济活动的成果,要有利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民。说到底,文化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文化经济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本质表现。只有人和人类社会有文化,其他生物、其他动物和自然界都没有文化。因此,文化是人与其他一切事物本质区别的表现。
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发挥这种能力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反应了人的本质,这就是文化,这是广义的文化。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部活动,可以大体上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型。这里说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是狭意的文化。狭义文化的领域也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
商品经济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是资本的增值,是获取资本家的高额利润。
文化经济则是以文化为主导的,或者说是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这种主导作用,一是表现为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身与心的关系趋向和谐;二是表现为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融为一体,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表现为广大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成员精神需求的优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更高的社会文明。
文化经济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相融合的经济。文化决定着资源的开发、组合,决定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检验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着先进价值体系的形成,协调着市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结合与互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比经济力、政治力具有更强大而持久的牵引作用。商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其价值越高,竞争力也更强。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经济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文化经济化的集中表现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