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为云南经济增添新动力

2018-05-26 01:21
创造 2018年3期
关键词:医药云南民族

云南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全省中药资源6559种,药用植物多达6559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51%,其中民族药多达1300种,民族民间验方达1万余个,均居全国之首。云南的少数民族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医药体系,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其中,傣医药、彝医药、藏医药都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明朝年间的《滇南本草》就已经记录了汉族医药与少数民族族医药有机融合,《哀牢本草》《玉龙本草》系统总结了彝族、纳西族的医药经验。在现代,“云南白药”“血竭”“青蒿素”“灯盏花系列产品”等名贵中药驰名中外。同时,云南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殊地理区位等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民族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民族医药传承创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药产业

民族医药,像是不起眼的小花,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回应着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呼唤。传统药物的宝库,也因民族医药的存在,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民族医药的概念是云南学者最早提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并没有民族医药的说法,都把民族医生叫草医、民间医生。是云南以郑玉林教授为首的团队首次提出了民族医药的概念,被国家所接受,从而成为一个普遍的概念。

目前对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方法,多是按照民族共同体进行分类,如彝族医药、傣族医药、藏族医药、纳西族医药等。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把这些民族医药分为以下几种: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如彝医药、傣医药;有与汉族医学融合的民族医药,如白族医药、纳西族医药;有以经验为支撑的经验医学,如景颇族医药、阿昌族医药;有以长期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医学,如彝族医药;有以民族风俗为特点的民族医学,如苗族医药;有以民间各种治疗实践为特点的民间医学,如拉祜族医药。

诞生于1956年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中心),历时几十年,坚持不懈攻坚“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踏遍滇山云水,鉴定标本和药材,编研专著,收载药物4000余种,并建成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被国家认定为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药研所开展以调研所获的民族民间用药经验为线索的新药筛选、成药性综合评价,以及系统规范的开发研究,创制了30余个新药,其中有苗药灯盏花系列4个新药和彝药金品系列5个新药。

2010年以来,民族医药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国家民委、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继设立重大研究专项,从文化传承、专科研究、资源普查、重大疾病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把民族药质量发展提高到“与中药并行”的高度。

2015年,云南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实施了云南中药材(民族药材)标准362个、中药饮片标准216个。建设了56个“云药之乡”,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和大户,种植(养殖)60余个特色中药材品种。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龙陵紫皮石斛、广南铁皮石斛、程海螺旋藻等6个品种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6年,云南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十二五”以来,云南的中药科技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集群效应凸显,新药研发开发成效明显,进一步推动了云南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省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医疗机构40余个,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0余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支持50余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110余个院内制剂研发,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民族医药所承载的内涵、外延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青蒿

抓住新机遇 发展新模式

112年前,彝医曲焕章研制的云南白药,至今仍是彝药的精品和代表。几千年来,历代先民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了民族药之花,赋予民族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当蓝紫色的灯盏花遍开三迤大地,当云南白药变得家喻户晓时,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更加坚定地相信,民族药的生生不息,是全人类的福祉所在。彝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医药之一,现在的发展势头较为良好,近些年楚雄州采取了保护彝医古籍、普查药材资源、重视彝药产品研发等措施,在临床、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并建成了云南省首家彝医医院。

2011年以来,楚雄州有43项中彝医类科技成果获州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组织实施国家科研支撑项目2项。彝医医院研发院内制剂39个、彝药保健品2个。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紫灯胶囊和饿求齐胶囊获得国药准字号。《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及传承研究》获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传承贡献一等奖。“彝医水膏药疗法”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药认知方法”已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布出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彝族药分册》共四册。

云南对肿痛系列、恒古骨伤愈合剂、灯盏细辛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45个上市药品大品种实施二次开发,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云南白药、血塞通、蒿甲醚、灯盏花等一批知名药品,全省药品单品种销售额超1亿元39个。醒脑静注射液、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4个医药保健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生物疫苗研发和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薇诺娜医用护肤品、孔雀公主、怡美天香等一批天然日化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曲靖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园引入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以国家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业系列政策为指导,以中医药、云南民族医药建设发展为特色优势,打造集健康服务业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创业培训、民族医药文化交流、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普及、会议中心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业科技创新园区。

科创园占地330亩,于2014年10月投入运营,通过中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药膳调理、健康食品、民族医药参观、健康体检等板块已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就医环境优美、诊疗设备齐全、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医疗技术精湛的现代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科创园已获中药专利技术十二项,助推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德宏州在民族药的研发、产业发展、药材种植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傣医药的产业发展。《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挖掘整理及传承研究》获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传承贡献一等奖;《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研究》荣获云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德宏州高度重视傣医药产业发展,将傣药及其他民族药物标准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十三五”规划中,积极探索适合产业发展的路子,在法律框架内将临床疗效好的药方通过医院、企业联合的形式进行医院制剂的生产,推动最后成为国家标准药物。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壮大整个民族药产业。

云南省彝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建设有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开展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同时,高等教育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倡导举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等,构建了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医药交流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平台,影响力不断提高。

傣医院

医疗机构不足是短板

在民族医药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一是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对于理论体系完整、成熟的民族医药(如彝族医药)未及时纳入国家民族医药系列。许多特色优势民族药,也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民族医药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政策限制。二是研发能力不强。云南药物基础科研水平较低,科研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难以支撑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三是产业链延伸不足。受多种因素限制,云南民族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初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受药材价格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弱。

而云南民族医药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医疗机构不足。云南虽然是民族医药大省,但至今没有一所省级医疗机构,缺少展示民族医药的窗口和龙头。特别是彝医药还没有纳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范畴,其教育体系也没有完全建立。虽然,彝医药和中医药同源合流,整个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从某种意义上还胜于中医药,但由于宣传不多,基础工作薄弱,没能第一时间纳入国家医药体系之内。医疗机构的不足,使云南民族医药人才难以就业。

民族医药是新药研发的一座金库,健康服务潜力巨大,但模式单一,活力有待释放,目前云南对其研究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为使更多像青蒿素等世界知名的云南民族药走向世界,必须要依托民族医药学会、医院的自制制剂、中医药以及医院丰厚的资源,致力于民族民间医药研发。

未来云南将建设一所省级民族医院、一所民族医药研究机构,支持在云南具备条件的民族自治州建设民族医医院或在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建设民族医药科。将民族药特色优势品种、独家品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并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支持开展民族医药文献的挖掘、抢救整理,建立全国民族民间单验方数据库。协调推进解决三七、天麻、石斛等民族药药材的药食同源问题。推动民族医药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在理论、科研、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跨境合作,促进民族医药走出国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医药品牌产品。

作为从事生物医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专业人士,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白药集团健康产品事业部技术总监高鹰,集合自己整个从业经历认为,要想把民族医药发扬光大,让民族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必须要做一些产业化的延伸,进一步挖掘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医药资源,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

云南民族医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还没完全爆发出来。据统计,云南一年的医药工业产值只有350多亿,其中70%以上是中医药贡献的,20%是民族医药贡献的。可以看出,民族医药在工业产值中的份额还不够大。生产民族医药的企业呈现小散弱状态,只有云南白药一枝独秀。如果多几家云南白药这样的企业,云南民族医药的发展就会突飞猛进。

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要在确保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和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供应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保障有效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医疗健康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及重大疾病原料药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健康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努力把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人才贮备是关键

要使云南民族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关键还在于人才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可将云南民族医药资源进行产业化延伸,推向国际。

高鹰称,从实践经验来看,想要提升民族医药的影响力,必须做产业化延伸,通过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民族医药资源,将其开发成工业化的制剂。“这就需要专业的民族医药人才,将民族医药精华和现代制剂手段相结合。”因此,云南应高度重视本土医药人才的培养和现代科研人才的引进,使民族医药成为工业化的产品,全国、全世界的民众都可以使用。同时,采取实验数据与民间故事相结合的宣传手段,用科学揭开民族医药的“神秘面纱”。

上世纪80年代,云南中医学院最早在全国探索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第一家招收培养民族药的研究生,开创了历史先河。从2000年开始,云南着力打造傣医药理论体系,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傣医学的本科教材。目前傣医药国家已经纳入执业医师的考试,已建立从专科到博士的完备学科体系。云南在全国最早开展民族医药博士培养。启动了彝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和彝医本科教材编写工作,为彝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考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其他民族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云南中医学院在藏医学、彝医学、佤医学、哈尼医学等方面培养研培养了30多名民族医学方面的研究生,2014年在全国第一次招收了傣医学的本科生,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了第一个傣医学博士,并培养了一个彝医学博士。此外,还建立了彝族医院、傣族医院、藏族医院各一所,充分发挥了服务百姓的优势和特色。

为推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2016年,云南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中,已将建立一所省级民族医疗机构列入规划,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接下来,云南将在傣医药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组织编写规划彝医药教材,建立彝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郑进表示,通过完善云南民族医药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人才支撑云南民族医药国际化。

高鹰还表示,民族医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了解民族医药的作用和特点,还要能利用合理的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同样是人才的储备,没有合适的人才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她还提到,要加强对民族药的宣传并深入挖掘民族药的历史,将现有的研究理论数据和历史记载公之于众,相信民族医药历久弥新的功效和优点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纳。要加强对民族医药理论古籍文献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把他们的经验进行传承和发展;开启彝族医药本科教材编写工作,推动彝医药进入国家民族药体系;建立民族医药相关机构,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就业进行合理的衔接。

各民族独特的区域环境和特殊的植物资源,使得民族医药学研究具有其他医药学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色,也是云南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对云南民族医药的大力研究为契机,挖掘云南民族医药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拓展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空间,搭建各种医学平等交流的平台,使不同形态的医学在一种动态的交流中达成理解、共识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奠定各种医学平等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从而保证各族医药在多元互动中合理发展,最终把云南民族医药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医药云南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云南邀您来“吸氧”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