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古镇的青石板街道向内延伸,穿插了无数个小巷道,一眼望不到头。和石板相伴的是水渠,侧耳倾听,哗哗的水流声自顾演奏了一曲宁静的小夜曲。天光覆盖着弯弯曲曲的小巷,显得耀眼而明亮,斑驳的台阶,沉重的石柱,店铺的幌子,一切的物事都在发着光。不知不觉,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光禄。
“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姚安,古称弄栋、姚州,地处滇中腹地。古时,姚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汉武帝元封二年,始置弄栋县,县城就坐落在今天的光禄古镇,至唐代设姚州督都府,宋朝时它是大理国的八大名府之一,元朝升为姚安路,到了明清时期,改设姚安路军民府。
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姚州城,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兴盛,参与了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地理、军事、交通意义,被称为“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
南方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道”,它起于成都,止于印度。其线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自蜀地南行,经越嶲,过苴却,至石羊,到姚安,再由此转祥云,往大理、永昌,直至出境。在漫长的历史中,姚安一直就是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姚州城的光禄镇则是古丝绸之路灵关道(姚嶲道)的重镇,地图上那带状的一撇,是中原王朝插进云南的一个楔子、一道走廊。千年来,中原王朝对整个云南反反复复地经略,降服又安抚,征战又治理。
这条在群山峻岭中蜿蜒而行的古道,承载起了太多的历史重负,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变,这条古道也由最初的商贸之路,转变成一条军事与文化通道。在这条古道上,有着那些或高亢或幽怨的唱腔声韵,有着那些冷兵器叮叮当当的血光四溅,有着波澜壮阔的王朝兴亡,有着帝王将相的生死成败。悠悠历史的起承转合,直到现在,也是静静地在古道上交错纵横。
与大多数古镇不同的是,光禄古镇仅从地名上就有着非同一般的人文色彩。据载,“光禄”原为官职名称,宋代大理国国相高泰明还国于段氏,被封为“晋秩银青 光禄大夫”,后裔高泰以讨平沙定洲、吾必奎之乱有功,又辅佐南明永历帝,于是就任“光禄少卿”。“光禄大夫”在唐、宋时为从二品官员,元、明又升为从一品,清顺治后从一品都称“光禄大夫”,为文职中的最高官阶。因此,后人将高氏“光禄”之官职称谓与地名相通,历代相传,光禄遂成地名。
光禄古镇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十分险要,北部是草海,南部是沼泽,能够点燃炊烟的,惟有龙华山下的一大片高地。所以,倚山临“海”的光禄就成了入滇出川的咽喉之地,更因为如此,汉武帝选其作为城池要塞,设置弄栋县,由此开启了中原王朝政权在云南的建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里影响过中国的历史变迁。到了唐代,为了对抗西北地区地方政权吐蕃的扩张势力,姚州设置都督府,实行军政合一,管辖范围达到最广,节制着今天的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全境等广袤的土地,这是姚安建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姚安,作为一个代表中央政权支持和配合地方政权南诏国抵御吐蕃的政权机构,作用十分巨大。此后历代,姚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建制如何演变,姚安一直都在战争的前沿,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较量的中心,也是雄才大略者充分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历史上震惊朝野、教训惨痛的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发生的天宝战争,就是由此地引发,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改朝换代。
至宋朝,云南一带为大理国属地,光禄是大理国的八大名府之一的统矢府;元、明、清之后行政机构改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清朝以后的管辖区域逐渐缩小成州、县,并入楚雄府。因此,光禄古镇世称“七朝古衙”,所言不虚。
时至今日,光禄古镇几经修整,仍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一步步度量古镇,仿佛能穿越时空:始建于唐代天佑年间的龙华寺、元代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清代的文昌宫、三丰祠,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高雪君祠……一栋栋、一座座,斑驳的痕迹传递着历史的信息,记载着无数故事。
坐西朝东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外的花圃廊榭亭台似乎将外界隔断,分外幽静。草地上几个石墩子似乎饱受了沧桑,更显出屋檐斗拱错综叠加,雕绘灵动的特色;小朵的枫叶轻轻覆盖在墙壁的石刻上;青苔在角落里悄悄生长,一切的一切,静谧而伟大。总管府里前殿后寝的传统格局没变,沿中轴线,依次是仪门,为迎送宾客之地。一堂,处理政务之地。两厢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处理军务之地,两厢为会文馆、会武馆。三堂,为最高长官生活起居及平时阅审文案、读书之地。那些恢弘的建筑以元代特色为基础,明清风格为主线,用它状如马鞍的优美曲线,叙说着历史往事。
说姚安光禄,不得不提的一定是高氏家族,唐代中叶,南诏授高义和为弄栋演习,后传于高和亮,食邑姚安。自此,姚安便成高氏封地,世居光禄,为历代高氏姚安军民总管府土司衙门。而姚府虽名为大理国宰相高氏故里,实乃大理国政权的别都,大理虽称段氏天下,但其实是高氏执掌,一切政令皆出自世居光禄的高氏家族。1253年蒙古入侵大理期间,高泰祥组织军队反抗,战败被杀。忽必烈嘉其忠义,以其子高均锦、高均常为姚安同知,子孙都世袭此职,是为姚安土司之始。元文宗天历年间,姚安土司高均明到元大都朝见,获赐尚方宝剑,文宗将姚州升格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以高均明为姚安总管,授武德将军。而今的光禄古镇也基本保留着当年高氏及其他5个家族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其中以姚安军民府和高雪君(奣映)祠最为著名,姚安军民府以高氏宗祠、衙署、戏台呈中轴线布局,巍峨宽敞,气派非凡;高雪君祠则是一幢精美的法式建筑,主人高奣映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王羲之等齐名。
在姚安的历史中,高氏家族荣盛不衰,可谓显要滇中,尊荣之极。700余年的荫庇,这个家族的人才辈出,因而传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政坛佳话。但是,历史总是值得玩味,那些真实的起承转合往往比细说还要跌宕起伏。明军平定云南之时,姚安土官高保、高惠内附,西平侯沐英保举高保为姚安府同知、高惠为姚安州同知。高氏土司依旧过着纸醉金迷的逍遥日子。到了满清雍正时期,高氏高厚德被告发有不法行为。1729年(雍正七年)高厚德被流放江南,姚安也从此改土归流,共传26世土司。
姚安军民府和高雪君祠,仅一墙之隔,一中一洋,一古一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现在的光禄古镇在原有的基础上已修复一新,带有浓郁的滇中风情。整个古镇布局独特,呈“坤”字形,龙华寺、文昌宫、军民总管府及东关城门形成一条建筑主轴线,贯彻在“坤”字形的民居街道,东南西北四关连接四方,形成了“回”形建筑布局,“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大户民居深藏其中,既喻义美好,又合乎建筑美学。
千年之后的光禄古镇,刀光剑影已然黯淡,鼓角争鸣也早已远去,都已经成为烟尘。历史总是神秘诡谲,而生活却不再是一时一地的演义。“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大门前的大校场上有了出来散步、玩耍的居民,远处咿咿呀呀奏起了歌,穿了彝族服装的女人们围跳着左脚舞,有围观的人也参与进去,圈子越围越大,给空旷的校场增添了些许热闹。抛开繁重历史的烟尘,也许,这才是姚安的本来面目,自在其乐。华灯初上,古镇上是一片安静的优雅,摇曳的红灯笼映照在不算长的街道上,穿越唐宋的风月,穿越明清的烟雨,悠悠古镇,繁华虽落幕,却依然熠熠生辉,安静地躺在彩云之南,独自清绝、独自绽放。
一座姚安城,半部云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