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娟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自于人类社会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会设计到化学知识。在中学课堂中引入文学知识,即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在此文中,从三个方面说明化学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学;诗歌;名言;小说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要求严谨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学作品带有浪漫主义,是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作品,这两者表面看视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却能够找到很多化學知识,而且我们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去讲解化学知识,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的生动。
一、在教学中引入诗歌,使课堂更生动
如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泊秦淮》:“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烟”字为我们刻画出水乡夜晚无尽的美景,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引入了胶体的知识。我们可以从烟开始,讲解胶体的微粒大小和性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引入诗歌文学,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既可以通过诗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操,而且在现代的高考教育中,也提倡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单一的学习某一科知识。
再如杜甫有一首诗,写的是关于珍珠的:
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衰今征敛无。
这首诗歌大概描述的意思是,有人送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给诗人,珍珠上面还可有花纹,很漂亮,这颗珍珠被放在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里,过了很久,诗人打开盒子,却发现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滩红色的液体。诗人不明白珍珠消失的原理,心里非常遗憾。
那么珍珠哪儿去了?要想知道原因,首先我们要了解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遇到酸性物质的时候,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式盐而溶解。在诗歌里,珍珠从南方来,而且诗人住的地方比较潮湿,存放珍珠的盒子又是竹子做的,没有防潮的功能,那么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就会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式盐而溶解,那么在诗中所提到的珍珠就是由于发生了化学反应消失了。可惜杜甫当时不知道原理,只是很遗憾珍珠莫名其妙的消失了。通过这首为珍珠消失而遗憾的诗歌,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学习碳酸盐的相关性质。
二、引用名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各种实物来隐喻自己的心情和志向,而且有的名言会设计到化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名言,可以让知识不再枯燥,让知识生动有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杰弗逊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同时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有一句名言: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蜡烛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会照亮自己。那么蜡烛燃烧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理解燃烧的本质,同时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本来枯燥的化学知识,会因为一个名人的故事而变的趣味横生,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再如科学家诺贝尔曾经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在此句话中涉及到了宝石,而宝石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钻石,红宝石等等,可以由此引入关于宝石的化学知识,比如金刚石的性质,三氧化二铝的性质等等。通过这样的引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习变成一种有趣味的活动。
三、文学作品中化学知识的引用
在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中讲到,女儿国中有一条母子河,只要喝了河里的水,那么女人就只能生出女孩,所以在整个国家中,没有一个男性。而在现实中也出现过这样的地方,在广东省有一个山区,山寨里面出生的都是女孩,没有男孩。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是山区的水里含有大量的铍元素,铍元素导致了生女不生男的现象出现。而铍是第二主族元素,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引入对第二主族的元素进行学习。
在现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会经常出现一种剧毒物质——鹤顶红,那么被各种小说和电视剧玩坏的鹤顶红是什么呢?其实鹤顶红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呈红色,就像仙鹤的丹顶一样,所以人们叫它鹤顶红。鹤顶红经过加工之后成为砒霜,是白色结晶粉末,毒性很强。通过鹤顶红,我们可以引入第五主族的元素及其性质,这样会使课堂生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文学与化学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经常互相渗透,与化学有关的文学不胜枚举。或于知识点前,激发置疑;或于知识点后,加深理解。在化学都学中适当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让严谨的自然科学变的生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在现代的中学教育观念中,提倡各个科目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中体味文学,就变得顺应时代,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