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采茶戏词比喻翻译小探

2018-05-25 08:49杨莹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隐喻意象

杨莹莹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选取两本原创剧本中比喻为例,探讨准确传递五华采茶戏词中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笔者发现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意象图式,剧本中英文同等意象传递为少数,不同意象隐喻转译及针对文化特定隐喻进行下调处理为常用翻译方法。准确传递文化内涵为传播英译版五华采茶戏的前提。

[关键词]意象;下调;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48-03

五华采茶戏源自清朝妇女采茶劳作时吟唱的山歌,迄今已有300年多历史,为广东省非物质遗产。其音乐融合了小调,山歌等形式;剧本贴近生活,主要关于爱情,伦理,因果报应等内容,以喜剧为主;唱词及念白都是纯正的客家话;语言简单易懂,句式以五字句及七字句为主,修辞格使用普遍,在山歌唱词中尤为广泛。据统计梅州客家山歌中约有12种辞格,分别为比喻、双关、反复、顶针、对偶、排比、夸张、比拟、反问、借代、析字、引用等。

一、简介

本文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五华采茶戏词中比喻的翻译手法。本文所有源語材料,选自五华采茶剧团原创大型现代采茶戏剧本《少女冤情》及五华长乐剧团原创采茶戏《生女风波》。五华采茶剧团为五华县官方剧团,主要承担对外表演任务;五华长乐剧团由采茶剧骨干组成,主要送戏下乡。两部戏贴近当地生活,戏词都运用了大量《赋比兴”等修辞格,但同时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客家采茶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渊源、唱腔、舞蹈等领域;或者以地方采茶戏为范本进行个案研究。胡希张(2013)在《客家山歌史研究》中对客家山歌的历史、变化、文学特征等做了详细综合的介绍。欧阳绍清(2009)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赣南客家采茶戏的旦角唱腔特点。

但对采茶戏谙會学研究并不多。李小芳(2015)从词语、句子、唱腔等方面分析了赣南采茶戏语言,发现其具有口语化、幽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特点。熊灵燕、汪婷婷(2012)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四大金刚”“四小金刚”中插科打诨的表现方式共有五种方式:谐音、歇后语、夸张、俗事及舞台动作的运用。

对采茶戏英译研究更少之又少。熊灵燕、凌征华(2012)在《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美学翻译研究》一文中指出采茶戏中中方言、俚语及顺口溜均为翻译难点,认为翻译此类文本应遵循合作翻译原则,传递文化意象。

但在期刊,网络上几乎无法获得对于五华采茶戏英译研究资料。五华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另一代表区域一梅州采茶戏典型之一,有其独特文化特点,如何准确翻译其剧本,传播客家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索能否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比喻修辞格意象两方面的对等;采用何种方法能实现对等。

三、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对等为准确传达原文意象,而非只以词句等语言成分为单位。意象与视角(perspective)紧密相关,说话者与听话者不仅仅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而且还受所在文化的限制。隐喻则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被认为人类的-个基本认知机制,形成人们对其生活经验的理解。但Yu Ning认为大多数人类经验并非为不同文化所共有,对一个意象的联想可能是另一种文化所缺失的。上述两个采茶戏剧本共采用60例隐喻喻,而其中只有3例能实现对等意象翻译。15例需要转换意象,42例需要隐喻下调(down-toning)。其中《生女风波》中客家文化特定隐喻多,难以在英文中找到同等隐喻意象,主要翻译手法应为隐喻下调。

(一)对等意象隐喻翻译

实现同等意象翻译的基础为两种文化对于同一事物有基本相同的感知与概念内容。如在《少女冤情》剧本中,女主人公李云霞在男主人王连生公移情别恋后,唱词中回忆王连生曾许诺:“海枯石烂真情不变,王连生李云霞是铁打的姻缘”。“海枯石烂”是汉语成语,为情人间常见盟誓语,也是扩展隐喻之一。在长期的使用中有其特定隐喻意象,表示此情不渝,并得以世代相传。在翻译此种语言时,最佳选择为在目标域中有相应的概念内容,引起听者对爱情相同的联想。诗人罗伯特.彭斯著名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就有脍炙人口的诗句“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使用彭斯的诗句中的“the seas gang dry,he rocks melt wi the s来翻译唱词的第一句中的“海枯石烂”为最佳策略,也容易在英语使用者中引发同等的爱情意象。但同时考虑到此句为唱词,语言应通俗易懂,所以口语化结构为佳。所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海枯石烂真情不变”可以译为“You will love me still till the seas go dry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而第二句唱词中“铁打的姻缘”同样地运用了隐喻的手法。“铁打的”也为扩展隐喻之一,为中文里常用的比喻坚固的抽象事物,例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用“铁打的婚姻”这种用法并不是特别常见,也属于创新隐喻之一。在英文中有“ironclad”一词表示竖不可摧,也是可以用于表示婚姻的稳定。那么可将“铁打的婚姻”译为“ironclad marriage”,这两种文化的共同隐喻在目标语中亦能激发听话者对于稳定婚姻的意象。

(二)不同意象隐喻转译

不同文化对于同样事物的描写或采用不同的隐喻,翻译时需考虑到目标语的意象联想进行转换。

《少女冤情》剧本中女主人公李云霞妈妈担心云霞进城受骗,唱到“儿是娘的心头肉,怕我的儿迷路径,病缠身”。“儿是娘的心头肉”为比喻句,“心头肉”形容女儿在母亲心中的重要程度。“心”在中西文化被认为人情感的起源及储存的地方,这也是为何无论中文或者英文具有大量的成语,习语或诗句与心有关。苏轼曾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莎士比亚也写了“Mine eye and heart are at a mortal war”。在共同文化隐喻翻译中也能找到“心”相对应的意象,如“触动心弦”就能直接翻译成“tug at ones heartstrings”.但对于戏文中“心头肉”这一比喻,无法在英文“心”的意象中找到同等翻译,所以通过不同意象进行转译为上策。英文中有习语“apple of ones eyes”意义上是相同的,但是意象不同。其来自于圣经《申命记》“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and in the howling waste of wilderness,he encircled him,hecared for him,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古人认为瞳孔为苹果状,眼睛为人重要器官,而瞳孔则是重中之重。所以可以将“儿是娘的心头肉”译为“She is the apple of my eye.”。意义与戏文中是对等的,但意象进行了转化,中文用了“心”,英文却用了“瞳孔译后目标域听者感知意象的联系也从“心”转为了“眼睛”。

云霞抱怨连生情变时也唱到“连生忘前情翻脸生变,遭遗弃受辱骂心似箭穿”。此处“心似箭穿”与成语“万箭穿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心似箭穿”用了明喻,形容万分悲痛。但在英语中如果采用同等意象“箭”翻译,容易造成听话者的误解,联想至西方文化中爱神丘比特的金箭或者铅箭。所以转译为最佳选择。英文习语中有“twist the knife”这一习语,也为库存隐喻用法,比喻让本来已经糟糕的局面变得更糟,也就是雪上加霜的意思。翻译时进行意象转换,将“arrow”替换为“knife”更能为英语使用者接受。同时考虑到整部戏的剧情发展,云霞被抛弃已经是惨事,而连生更是辱骂她,这也相当于在伤口上撒盐的做法。所以“His merciless insults twist the knife into my heart”比“His merciless insults put the knife into my heart”要更為形象,准确表达剧情。

(三)隐喻下调

当中英两种文化的隐喻意象无法对等或者实现转换时,下调则为翻译良策之一。下调即将原文原有隐喻进行直译,或注释意思,或意译替换甚至被删除。

李云霞母亲还有一句唱词“清早喜鹊报喜讯,一定是办嫁妆忙结婚”。这里出现了中国文化特定隐喻“喜鹊”。在中国喜鹊被认为是报喜鸟,看到喜鹊或者听到喜鹊叫声被认为好事将近的预兆。但在西方文化中喜鹊“magpie”引发的意象联想则是截然不同的。英语母语者对于“喜鹊”的印象是吵闹,联想到人的特点则是喋喋不休,为负面形象。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是完全不对等的。在西方文化中青鸟“bluebird”有“幸福快乐”的寓意。“bluebird”和“magpie”在听话者中激发的意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归结于中西文化“认知局限”。对于这两种鸟的认识都受限于各自文化认知和经验模型的具体应用。但考虑到两种鸟均能激发听话者脑中“喜悦”共同意象,可以将目标域中“喜鹊”意译为“青鸟”。

有些比喻在中文里或者客家方言中非常形象,但是在英文中没有同等的认知,所以翻译时无法保持同等的比喻功能或者结构。例如剧本《生女风波》中女主人公李阿梅前夫李发柱及其父母所说的话带有非常强的封建色彩和地方农民特色。如他妈妈曾在他说李阿梅可能怀的是女儿时说到“你这乌鸦嘴,屎杆扫把打醒来”,然后就用扫把追着他出了家门。这里的“乌鸦嘴”是一个库存隐喻,已经是约定俗称的一种比喻。由中国文化里乌鸦象征着厄运而来,听到乌鸦的叫声意味着厄运的到来。但西方文化对乌鸦的意象则为死亡与绝望。由于无法同等意象,我们将其下调为死隐喻,即英文中已有的词“jinx”,失去比喻功能,而且语法结构上也转换为动词词性“Youll jinx our family”。但这里的“屎杆扫把”为客家话方言,在客家文化中扫把被认为能驱赶不祥之物,用这个词代表对面临厄运的恐惧,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扫把把说倒霉话的人或者引起厄运的东西扫地出门。但这个隐喻与西方文化没有任何的交集,为文化特定隐喻。所以这里翻译时只能用注释的方法,标注“用扫把broom把人或物赶出去”的作用类似于西方“knock on wood”的功能。但即使标注后,也不能实现意象的完全对等,因为客家方言中被“屎杆扫把”驱赶的对象有被鄙视的含义,而“knock on wood”更多的是主动性的想要去除厄运。

李广柱的念白中也出现“最好我媳妇不是养到5朵金花,就是养到7朵七仙女”。此处“金花”和“仙女”均为中国文化中比喻女性的手法,带来“美女”的联系。但这里实指女儿,同时联系客家某些地方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现实,所以从剧情来看,李广柱对于女儿是不期待的。所以“金花”和“仙女”的隐喻在英译时删除,直接译为“daughter”。

结语

五华采茶戏紧贴客家生活,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文化特定隐喻;而且表演语言为客家话,增加了翻译难度。表演英文版采茶戏时,唱词及念白不是唯一考虑因素。在舞蹈,肢体语言配合下,激发英语观赏者与剧中相应的概念内容及意象是英译的重点。只有结合寻共同文化隐喻、转译、下调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准确传递文化内涵,才能让听者真正了解客家文化。

参考文献:

[1]L Talmy. Cognitive Linguistics[J].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2006.

[2]Lakoff, G, & Mark, J.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3]Unknown author. The Holy Bible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M]. Trident Reference Publishing,2006.

[4]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胡希张.客家山歌研究史[D].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6]李小芳.赣南采茶戏的语言艺术[D].广州:暨南大学,2015.

[7]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旦角唱腔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8]熊灵燕,凌征华.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赣南采茶戏美学翻译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4):111-115.

[9]曾冬霞.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修辞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隐喻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