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唐卡产业发展战略

2018-05-25 08:49徐小霞李朝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徐小霞 李朝

[摘要]文章通过青海与西藏两地唐卡产业的区域性对比分析,提出借助市场机制的动力,促进西藏自治区唐卡艺术产业良性发展的十条战略规划意见,尤其强调借助当下科技学技术手段和新媒体手段,将西藏自治区唐卡打造成全国具有鲜明区域特性的高端艺术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艺术;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91-03

藏族唐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审美艺术领域的典型符号之一,承载着藏族人民丰厚的宗教情感和文化精神。藏族“唐卡”一词系藏语,也称唐嗄、唐喀,《藏汉大词典》中解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从藏文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平面的画,一般专指有佛教内容的相当规范的画像。唐卡艺术在西藏的缘起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卡是藏族历史、文明、发展的文化载体,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唐卡凝聚着藏族文化独特性与佛教文化的神秘性,成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宗教题材为主,涉及政治、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其创作、生产、传播是西藏地区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唐卡艺术不独意指某个具体的佛教意义,其自身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再现藏域风格的民族符号,逐渐被世人接受和追捧。为此,唐卡艺术的生产、传播也逐渐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就此而言,唐卡是西藏综合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富集、珍贵的产业资源,是西藏展示文化自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将唐卡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化、市场化、高端化、品牌化、高品质,形成新业态和产业集群,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就需要对西藏和青海两个最重要的产业现状进行平行研究,才能促进西藏走出一条弯道超车、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新路。

一、青藏唐卡产业发展的比较

(一)相同点

I.履行遗产保护国际公约,推行唐卡遗产名录保护。青藏唐卡均最早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唐卡在青藏高原的两朵争奇斗艳的奇葩,并在我国形成“两极”、“三宗”、“四脉”、“七派”的格局。2006年,早在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热贡艺术”(青海,2006)和“藏族唐卡”(西藏,2006)的热贡吾屯画派、西藏的勉唐画派、钦泽画派,2008年分别加入了四川甘孜噶玛嘎孜画派(简称“噶孜派”),在我国形成了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缘为主的发展框架,其中西藏、青海的“两极”,以西藏、尼泊尔-克什米尔、青海三地的“三宗”,其流布为“四脉”:尼泊尔-锡金一脉,西藏勉唐、钦则、勉萨、噶举一脉四支,青海热贡、果洛、玉树、湟中一脉四支,四川(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全称“嘎玛嘎赤画派”)一脉两支,具体为尼泊尔画派、齐岗画派、勉唐画派、嘎孜画派、新勉画派、热贡画派、写实画派。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的倡导和国家4级保护体系的保护下,唐卡文化遗产保护9工作逐步规范化、日常化,与之对应的保护、传习、遗产征集相继推进完成。

2.国家高度重视唐卡遗产,依法系统保护唐卡传承A—是依法稳步推进传承人保护工作。2011年立法通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国家文化部等多部门认定西藏、青海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大师各4名,省级大师百余名,县市级工艺美术师近千人,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二是加大机制创新力度。针对包括唐卡在内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注重对唐卡的整体保护。三是加大对唐卡保护的政府投入。据青海博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自十一五以来相继用于唐卡保护的中央财政支持80多亿元,财政用于支持产业化保护、建设、发展的各类资金形式,累计更是超过400亿元。

3.各类民间资本介入,生产性传承与保护方兴未艾。青海藏文化博物馆、西藏中国唐卡保护中心,以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的“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工程”等具有全国影响到的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企业法人与文化主管部门共同保护开展各种形式的唐卡保护、生产和销售工作。根据青海博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全国各地用于生产性唐卡保护的传习所、非盈利保护机构以及按照公司登记管理,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约有1200多家,各类投资、融资累计接近接近1000亿元,唐卡销售额约500亿元,新一轮的“唐卡热”,将随着资本整合、唐卡整体环境的升级再度扑面而来。

4.地方政府围绕唐卡做文章,产业发展道路宽阔。一是青藏两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财政发改部门,都将支持唐卡作为本省区文化的名片和主要主打品牌加以重视,每年度文化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等,围绕唐卡做文章的项目获批项目多、资金扶持力度大。二是围绕以博物馆、展览馆、民俗馆为主的唐卡的公共文化项目,以文化旅游节、唐卡商品博览会为主的会展活动,都形成了良好的政府搭台、企业与画师唱戏展演结构,政府服务平台作用日益突出。三是围绕唐卡文化传播的周边、下游、衍生创作、创新崭露头角,新型唐卡文创元素、产品和旅游商品、舞台影视作品日渐增多,政府的换思维、探新路与群众性唐卡开发的高热情、找出路相映成趣。

5.产业化自我培育能力增强,唐卡产经销一体化的初级市场逐渐形成。一是各地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师徒为中心的庭院式参观体验是销售主流,二是各地以主要旅游街区、宗教活动场所为销售地的代销式门店经营是低端唐卡销售的主渠道,三是借助尼泊尔、锡金劳动力价格便宜、唐卡制作传统深厚、画风差异较大等优势的代理、贩售式的进口销售模式,四是借助参与政府、企业、协会、行会开展的展会、评奖等活动促销方式,五是个人、企业、官方等以唐卡文化推介方式的线上销售,六是以少量古旧唐卡的拍卖式销售,以及以个人爱好、信仰为主的收藏式销售,两者均以天价售出,并具有强烈的轰动效应,是第一次“唐卡热”的高峰。非理性炒作苗头已经出现,销售待价而沽、有价无市问题均有不同程度存在。

6.唐卡制作都经历了题材扩大的尝试,唐卡文创型开发起色不大,并均呈现出最终回归传统题材,且流露出明显的题材追捧、名家追捧风气,创作、生产、销售等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优胜劣汰与市场两极分化的势头,大量跟风作坊、企业既面临人才、资金的青黄不接,又面临质量参差不齐,有被市场边缘化的隐优。

(二)差别性。

1.产品制作标准。在国家批准“热贡文化”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次年,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批准、发布《热贡唐卡》地方标准,从原材料来源与品质、产品分类、制作过程、技术标准、判定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将热贡唐卡真正作为文化产业推向市场。西藏自治区正在研拟中,明显落后。

2.地方产业政策。西藏自治区政府以打造和发展“中国唐卡艺术中心”为目标,出台《西藏唐卡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工程、百幅唐卡示范工程、唐卡企业培育工程、唐卡品牌打造工程、唐卡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唐卡市场体系培育工程等实施细则,启动西藏唐卡的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等一整套中长期发展的行动纲领。青海省仍然处在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系统不灵的状态。

3.业态发展状态。相比之下,青海因借助与内地毗邻的地缘优势,整体销售高于西藏,青海近七年的总收入约在36亿元左右,西藏约为22亿元左右。一是青海由纯粹家庭作坊式生产销售,逐步进入公司市场化销售阶段,西藏仍停留在“百余名”名家的个人魅力销售阶段:“仅由99位西藏等级唐卡画师创作的唐卡,总价值就达11.3亿元。据此推算,‘十三五末,通过‘唐博会平台、等级唐卡画师等渠道,带动周边行业就业人数将达6300人左右,年生产精品高端唐卡将达5000余幅,唐卡年产值预计达7亿元左右。”;二是青海由原来艺人在边画边售,向主动找市场过渡,西藏地区以各派名家订单难以完成,几家独大,众家求生的状态,两省区均出现小型作坊批量、低质、复制等较为严重的现象。

4.舶来唐卡销售。西藏舶来自于尼泊尔、锡金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唐卡因地缘优势,品种数量较为丰富,境外人士在拉萨等地生产、销售情况较青海多,质量较优,青海相对狭窄,货源不足,质量上乘者较少。

三、西藏唐卡产业差别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以西藏为主,通过西藏地方政府提交国家唐卡产业发展政策势在必行。

(二)以西藏为主,与国内高端跨国互联网企业联盟,建立全国性唐卡线上销售平台,建立国家级唐卡新品经纪人制度、唐卡拍卖制度,建设全国性唐卡销售市场或国家级产业园区。

(三)观念创新,统一思想,加快研拟步伐,制定西藏地区唐卡制作标准。

(四)进一步改革唐博会的组会方式。或以西藏拉萨为主会场,在全国选点建立唐卡博览会分会场,或以赛会申办制,从藏区省份向外扩展,轮流举办唐博会,将西藏唐博会升格为“中国唐卡博览会”。

(五)坚定不移地走“錯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新路,进一步吸收最新现代科技成果,并提请中央,以中央财政支持的方式,坚定不移在将人脸视觉识别系统、VR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引进唐卡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打造一两个具有领头羊作用的、以现代科技做支撑的唐卡及其周边产品企业,重点通过现代博物馆、三维成像等影视文学、艺术展演等公共服务方式,面向全国扩大推广唐卡。

(六)组建更加成熟的全国性市场。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精品唐卡制作生产标准相结合,转变唐卡生产及市场的运行模式。

(七)积极鼓励、引进面向全区的唐卡新品、唐卡文创新品的开发,鼓励支持唐卡衍生品及周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丰富唐卡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

(八)把扶持精品唐卡生产企业化运行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导向,引导唐卡生产进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逐步转变唐卡生产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资金“输血”存活的困境。

(九)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企业家、艺术家为主的市场化唐卡产业对外交流模式,把唐卡产业化发展所需的招商引资,作为内外交流的重点,突出商业化,走唐卡经济与唐卡文化结合的新路,将政府的“放管服”角色、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十)积极鼓励以僧侣、本土人士为主的唐卡体题材创新,大力提倡和鼓励民族大学生、社会其他领域的企业进一步扩大题材、风格的迁移使用,促进唐卡生产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并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唐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需要置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有机循环链条上,西藏自治区力图实现借助市场机制的动力,将唐卡的生产、艺术功能和民族文化符号功能等完美整合在一起的目的,这便要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和各种新技术手段,突显出高品质的,具有区域化差异的发展战略与思路,使唐卡艺术在发扬光大民族传统的同时,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怡菽.藏汉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祝军.试论唐卡的保护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3]王莉.人民网西藏频道.[EBOL]http://xz.people,com.cn/n2/2017/0913/cl38901-30728022.html,2017-9-2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