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05-25 08:49何志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何志红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价值与营养。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阻碍艮多优秀文化从历史长河中消失。肇庆府城复兴不仅复兴的是古城,同时也在复兴文化,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通过肇庆府城复兴,笔者建议对传统文化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延续并发展城市生活形态,大力传播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肇庆城府复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88-03

引言

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每个民族固有的稳定文化加以保留。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皆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部分原因,我国部分传统文化无法得以传承与发展,使我国人民又出现以文化为主的价值危机与道德危机。本文将以肇庆府城复兴为例,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肇庆府城复兴

肇庆府城即肇庆古城墙以内的地段,是肇庆附属的主城中心。肇庆府城的复兴计划是肇庆市政府于2016年发布并启动的民生大事。肇庆府城的復兴包括宋城公园、总督府、包公府衙、风情骑楼街、渔人码头等,将对历史上的府城加以重现。盘活肇庆古城中文化遗产,促使历史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让现代居民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了解古城的俄价值,体现景观与文化价值。促进古城文脉、地脉、史脉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将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与传承。此外,肇庆府城的复兴,也促使肇庆成为一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对国人带来影响。

二、肇庆府城复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肇庆府学宫为例肇庆府学宫位于肇庆府城东门外,是罕见留存的学宫。肇庆府学宫于北宋时期建立,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其建筑工艺、装饰方法等皆与历史相符,也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时,学宫还是儒学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具有提升涵养、促进社会道德品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等积极作用。肇庆府城中学宫的复兴可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融。其次,肇庆府学宫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将儒家文化与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若将古城复兴,更多人会走进这座建筑,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如何接受“庙学合一”的熏陶,又如何成为优秀的学人。由此可见,肇庆府城已远远超过建筑纪念的含义,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载体,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弘扬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彰显府城文化特色,传承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给现代人民眼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重要性。并提出传统文化在发展中要实现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目的,切实将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共同创建文化人培养的时代任务。肇庆府城也是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窄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与发展的物质见证,也对周围人民思想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肇庆府城复兴,可有效展现儒家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同时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助力肇庆府城复兴,是值得深讨的问题。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以肇庆城府复兴为例

(一)对传统文化物质形态进行保护

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首先要对传统文化物质形态进行保护。肇庆城府作为文化物质形态,其复兴对文化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针对肇庆府城文化物质形态进行保护时,主要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埋藏区、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保护等。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肇庆府城规定了三处街区,同时对其保护范围与建设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针对文物埋藏区进行保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地下所埋藏的文物,主要涉及到包公府衙、包公祠遗址埋藏区、古墓葬区等,并对地下文物进行有规划的考古与探查,同时建立相关文物“展示窗”,促进现代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提升人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此外,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除了国家、市的文保单位,对文物的保护还需具有一定的历史与建筑价值,将含有深刻文化意义的建筑列为保护对象。并对肇庆府城内所有古建筑、古树等采取原地保护的原则,对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保护了其历史文化环境,也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而对于可移动的文物或难以在原地进行保护的建筑等,将采取馆藏方式进行保护,利用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除去肇庆府城复兴来看,在针对其他文化进行传承时,也可先对其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利用人们可看到的事物进行直观的文化教育,以发挥历史物件对人们的教育价值。

(二)理性看待,传承传统文化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涵盖历史文化精神,因此需要对其理性看待,将传承与发展作为己任,预防文化危机,积极从事文化建设。同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还需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看待,可吸收优秀外来文化,而不是让外来文化威胁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还需针对传统文化核心内涵进行传承。例如肇庆府城复兴进程中,针对城市记忆进行复兴,利用物质形态实现文化核心的传承。将传统工艺、文物古迹等与当地风俗习惯相融,并利用肇庆府城中包公府衙与总督府的核心力量,再生城市记忆物质形态,延续传统文化意识与载体。

(三)延续并发展城市生活形态

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可通过延续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进行,文化形态可通过物质形态来展现。上文中说到物质形态包括历史建筑、文物等,而在古城复兴中,还可通过延续城市生活形态展现物质形态。可延续生活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城市形态,这点在肇庆府城复兴也有明显的体现。首先,肇庆生活形态源自其历史居住模式,例如竹筒屋。竹筒屋的建筑与机理构成来源于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双重影响,虽然现代工业化发展导致历史生活空间的萎缩,但在复兴府城时,会将传统街巷空间展现给人们眼前,经过文化的传承,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次,肇庆城市形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山、湖、府、江存在联系与独立并存的状态,二是肇庆府城用地空间结构十分规律的状态。因此,可利用肇庆府城城市生活形态特点,将广东部分地区改造为山、湖、府、江并存的状态,降低公路的交通作用,増加入们活动空间,营造出传统商业氛围。

(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

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需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结合现代文化教育意义,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例如肇庆府城复兴中包含儒学文化、佛学文化、民俗文化等,可将此类文化融合于一体,从而使人们更直观、更深入的了

解肇庆传统文化,并促使此类文化成为人民的生活文化,促进其传承与现实发展。而在城市整体上,可将其打造成老城风貌区,形成历史文化风貌景区。可将其发展为旅游资源,设置旅游板块,形成文化教育、娱乐、休息为一体的古城。此外,还可树立文化品牌,对古城遗址、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展示真正的历史文化,传播历史现象。

还可针对文化资源经济功能进行开发,以构建历史特色功能区。将文化博览作为地经济收益功能的代表,并使其与高经济收益功能相融,发挥历史文化在经济功能中的思维与作用,结合古城周边环境进行科学配置。但需以历史风貌作为外部形态,不可改变历史、文化,强化古城文化,形成历史特色文化区,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经济保障,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利用现代手段,大力传播传统文化

1.定期举办文化活动

在传统文化传播进程中,可定期举办文化活动,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以实现文化活动的教育价值。例如在肇庆府城复兴进程中,有学者在肇庆府学宫内举办传统祭礼意识,引导人民积极参与,使人们亲身感受到遵守重道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并利用历史演变,使人们参与不同形态的祭礼活动,了解历史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改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人们,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还可开展笔礼活动,对青少年在内的人们开展文化启蒙教育。了解古代“开笔礼”带来的教育意义,学到人生基本道理,了解读书、学习的意义。人们在参加活动时会有很强的仪式感,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使人們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的恩泽,接受历史的洗礼,不仅能启发人们进步、坚持的精神品格,还可树立青少年儿童仁义礼智信等人生观、价值观。对展现肇庆府城文化,加深文化积淀,教育人们优秀品德的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可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宣传。将文化与文学艺术、网络信息、影视戏剧、文化交流等相融,旨在唤起社会人民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热情。就肇庆府城复兴而言,其在网络、新闻中不断刊登复兴消息与复兴规划,并不断强调复兴的意义与作用,促使文化传承成为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利用文字促使社会人民看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并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四、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有效提升全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肇庆府城的复兴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带来很多启示,因此在传承文化中,可对传统文化物质形态进行保护,并理性看待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同时延续并发展城市生活形态,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串冬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60-61.

[2]王颖.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J] .艺术文化交流,2012(8):158-16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