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洁
一、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对“团聚”和“团圆”的解说是:
团聚 动 ① 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夫妻~|全家~。② 团结聚集: 组织和~千千万万民众。
团圆 ① 动 (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骨肉~|全家~。② 形 圆形的: 这个人~脸,大眼睛。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第3版对两词的解说是:
团聚 ① 动 (分别后)相聚兄弟~。② 动 团结聚集把分散的力量~起来。……“团聚”侧重指失散或久别后又相聚,多用于亲人间。……
团圆 ① 动 家人团聚夫妻~|吃~饭。② 形 圆形的~脸|~的月亮。
从第一个义项来看,《现汉》对两词的释义基本相同,所举用例一个完全相同,另一个可以互相替换。《规范》则以“团聚”释“团圆”,所举三个用例中,两个可以互相替换,“吃团圆饭”有时也可以说成“吃团聚饭”。
两詞虽然在第一个义项上是近义词,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并非完全等同,然而从以上两部词典的释义来看,几乎看不出两词有任何差别,这不利于汉语学习者对两词的使用。那么,两词的差异究竟有哪些呢?我们将在对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看法。
二、 构词与句法差异
现代汉语中“团聚”和“团圆”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团”是其中的相同语素,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关系并不相同。“团”与“聚”语义相同,都是动词性,“团聚”属于同义并列组合;“圆”是形容词性,意为圆满无缺,是对“团”的动作结果进行的补充说明,因此“团圆”属于动补关系。构词的不同导致了两词的句法差异。
首先,与“团圆”相比,“团聚”的动词性更强,所以“着”“了”“过”三个动态助词都可以附在其后表示动作的状态,而“团圆”后一般以附“了”为常,很少附“着”和“过”。例如[1]:
(1) 大家欢欢乐乐地团聚了一整日。
(2) 团聚着的亲人不知道分离的痛楚。
(3) 两位画师连星期天也从未与家人团聚过。
(4) 1976年,他们全家在桂西团圆了。
(5) 他和他的西进兵团所有中将军长、副军长、少将师长和副师长,早已在哈尔滨“东北解放军官团”团圆过了。
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团圆”后无附“着”用例,附“过”用例仅例(5)一例。
其次,“团聚”与“团圆”虽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都不能带宾语,但“团聚”后可以带数量、处所、时间等不同类型的补语,“团圆”则只可以带少量的数量补语,不能带处所、时间补语。
从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统计来看,“团聚”后可以带“一次/一回”“一下”“一番”等多种不同含义的动量补语,而“团圆”后仅有两例带“一次”的动量补语,其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少于“团聚”。例如:
(6) 实行“双休日”,周末可以与家人团聚一次。
(7) 今年总算是能和家人团聚一下,轻松过个假期。
(8) 汪锋多么想与家人好好团聚一番啊!
(9) “天神母”究竟还有点慈悲心,允许牛郎织女一家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团圆一次。
时量补语方面,“团聚”后可以接从一天、几天、一周、几个月到几年等长短不同的时间长度词,而“团圆”则只能接“一夜”“三天”或“几天”等非常短的时间词。例如:
(10) 此前,詹金斯一家应印尼政府的邀请在雅加达团聚了9天。
(11) 这已经是他工作后的第15次调动了,而他来吉林市任职与家人团聚还不到8个月。
(12) 内蒙古医学院为女儿联系了一个进修指标,很想叫女儿带着外孙回来团聚几年。
(13) 家里只有两条炕,变吉哥愿意张教官和媳妇去团圆一夜,那媳妇怎样也不肯,她把春儿拉到自己屋里去了。
“团聚”与“团圆”前都可以有“在+具体地点”表示处所的状语,但只有“团聚”后可以有“一处”“一堂”“于此”或“在+具体地点”等表示处所的补语。“团圆”则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14) 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15) 劳碌了一年,谁不想在除夕夜与家人团聚一堂,欢欢喜喜过个年。
(16) 近来大家抛却诸事,亲切团聚于此,倒甚于夫人在世时。
(17) 父母总喜欢合家团聚在电视机旁,并从中感到无限乐趣。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起”既可以用在“团聚”前做状语,又可以用在“团聚”后做补语;但是“团圆”的前面却从来不用“在一起”修饰做状语,其后也从来不用“在一起”做补语。例如:
(18) 他们结婚10年,夫妻天各一方,在一起团聚的时间加起来只有360多天。
(19) 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
此外,在语料库中还发现了一例“团聚”后加时间补语的用例,“团圆”则未发现此类用法。例如:
(20) 离散家属团聚在即 韩朝交换备选名单
再次,“团聚”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音节动词,其重叠形式仅有一种,即“团聚团聚”;而“团圆”则具有两种不同的重叠形式,一种与一般的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ABAB”相一致,即“团圆团圆”,另一种却与表示性质的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AABB”相同,即“团团圆圆”,充分说明“团圆”的动词性较弱而具有比较强的形容词性。例如:
(21) 每逢中秋,条件许可,人们都要赶回家吃顿饭,团聚团聚。
(22) 回头我给你们找间房子,你和高同志轻易不在一块儿,趁这个机会该团圆团圆了!
(23) 最后那老汉决定:“不去参加晚会了,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乐乐呵呵吃顿饭。”
(24) 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年饭,这是领导干部当公仆带来的新风尚。
从以上所举用例可以看出,当“团圆”重叠为“团团圆圆”时,无论在其前还是其后,都可以与“在一起”连用。
三、 语义与语用差异
“团聚”与“团圆”虽然都以“相聚会合”为核心义素,但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同。构词中“聚”与“圆”的差别,体现了两词不同的语义特征。具体来说,“团聚”强调的是由分散而至于相聚会合的状态变化,“团圆”强调的则是因相聚会合而至于圆满无缺的动作结果。
因为“团圆”强调事物的圆满无缺,所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团圆”可以引申出“完整、周全”的临时含义。例如:
(25) 我没有了,不团圆了,缺了,所以一个不团圆的人,一个有缺憾的人,最怕看那种圆圆的事物,最怕看成双成对的事物。
这种语义的差别表现在语用上,首先就是“团圆”一定是指所有个体一个都不缺的相聚,而“团聚”不一定是全部所有个体的相聚,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个体的相聚都可以用“团聚”。例如:
(26) 王秀兰来到西城区丰盛派出所,与亲叔叔李立元团聚。
(27) 在京部分藏族同胞和首都各族艺术家团聚在这里,喜迎充满希望的藏历土虎年的到来。
(28) 今天,北方交通大学的万名师生与海外校友代表二百余人团聚在北京,共庆交通大学百岁华诞。
因此,“家人团聚”不一定是“家人团圆”,只有“举家团聚”“全家团聚”“合家团聚”或“一家团聚”才是“团圆”。
其次,“团聚”既可以与“分散”相对使用,也可以与“分离”相对使用,而“团圆”则不能与“分散”相对使用,只能与“分离”相对使用。例如:
(29) 平时他们分散在各处,默默无闻地干活;一到春节,都要返乡团聚。
(30) 她坚决地说:“我们在哪儿分离,就在哪儿重新团聚!”
(31) 如果说分离是痛苦的话,那么团圆则是甘甜的。
对不同个体而言,都有可能由“分散”“分离”的状态而转变为“团聚”“团圆”的状态,但在此之前并不一定存在一个由聚合的整体而离散为不同个体的过程。所以,“团聚”“团圆”并不一定是“分别后再相聚”或“散而复聚”,也可以用于首次相聚。例如:
(32) 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33位中秋生辰人,9月27日团聚在西子湖畔,放声《歌唱祖国》。
(33) 进藏两个多月了,这是在拉萨市援藏干部的第一次大团圆。
再次,“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在深层的价值追求。“团圆”与“团聚”相比较,蕴含了更多特殊的文化含义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它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与期盼。所以“团圆”常用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合家团圆的节日,并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因此,像“团圆节”“团圆年”“团圆梦”“大团圆”“团圆饭”“唱团圆”“贺团圆”等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和特殊含义的场合一般使用“团圆”,虽然“团聚”偶尔也可以用于此类场合,但其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团圆”。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團圆”不仅需要聚集所有的个体,而且经常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或艰难地争取,不仅次数少而且相聚的时间短,因而“团圆”常用于非常珍贵、难得的相聚,对于容易发生的、经常性的相聚则一般不用“团圆”而用“团聚”。例如:
(34) 稍作休憩后下午接着干,8小时“工作”后下班回家,同妻子儿女团聚。
(35) 澳门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来往非常方便。人们随时都可团聚,不必非挤到春节。
四、 认知与搭配差异
语言是认知的反映,“团聚”与“团圆”在语义、语用上的区别体现了两词深层的认知差异。“聚”与“散”相对,“圆”与“缺”相对;“聚”与“散”都是对个体间相互关系的描述,而“圆”与“缺”则是对整体自身状态的描述。所以,从认知上看,“团聚”与“团圆”的差异实际上是“个体关系”与“整体状态”的差异,它们呈现为不同的意象图式。“团聚”以“个体”为认知的出发点,凸显的是个体关系;而“团圆”则以“整体”为认知的出发点,凸显的是整体状态。
认知的差异导致两词搭配上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与两词相搭配的主体对象的种类和特点不同。同“团聚”相搭配的主体对象的种类要明显多于“团圆”,且往往具有开放无定的特点,对象内部之间的关系比较多样,可以紧密也可以松散,并不一定同属于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与“团圆”所搭配的主体对象,种类比较单一,且具有封闭有定的特点,对象内部的个体都属于一个完整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难以断除或具有较强的同一性。
从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统计来看,与“团聚”“团圆”相搭配的主体对象主要为属人对象,即个体的人或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单位,两词相同的主要包括家人、亲人、同胞、民族、国家及某一特定团体、协会或组织等。除了这些范围明确、数量确定、关系紧密的属人对象以外,与“团聚”相搭配的还可以是朋友、同学、老师、校友、乡人、同事、队友、战友、人们等关系比较松散、界限模糊、开放无定的属人对象,以及人与物或物与物等非人对象。例如:
(36) 这时,皓月当空,人们团聚在这如痴如梦的梦幻漓江中。
(37) 每到圣诞,总有一大批年轻人利用这个节日与朋友团聚,释放快乐心情。
(38) 知青餐馆的开设为那些经历过蹉跎岁月的知青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团聚、回忆往事的场所。
(39) 当中不乏前来与小湾鳄“贝贝”团聚的市民。
(40) 通过观察发现,“美香”与“添添”很有些难舍难分,于是又让它们团聚。
(41) 金、木、水、火、土等5颗可以用肉眼观测到的行星将于本月底“团聚”。
(42) 林雨翔解释不清怎么翻字典凑巧让三字团聚了。
因为与“团聚”相搭配的主体对象具有多样性,所以“团聚”本身可以根据主体对象的不同特点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且可以和表示种类的量词“种”搭配使用;而与“团圆”相搭配的主体对象则比较单一,因此没有“团聚”的此类用法。例如:
(43) 这是家人般的团聚,说的是家乡话,吃的是家乡菜,喝的是家乡的茶,品的是家乡的酒。
(44) 不用担心,坎伯一家出去参加家族团聚,很快就会回来。
(45) 在当天举行了集体团聚后,韩朝离散家属们还将于21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单独会面。
(46) 对于我,也许可以很好地理解,因为春节就是与亲人团聚的节日,可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交通的发达,这种团聚不一定非得发生在春节的时候。
最后,由于“团聚”以个体为认知的出发点,描述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团聚”可以与“相”搭配,组成“相团聚”,相当于“相聚”;而“团圆”针对的是一个单一的整体,体现的是个体与整体单向的关系,所以不可以组成“相团圆”。同理,“团聚”可以与指人化的“者”搭配组成“团聚者”,转指每一个团聚的人;而着眼于整体的“团圆”则不能与指示个体的“者”搭配组成“团圆者”。例如:
(47) 奥德修斯拒绝了女神的挽留,执意要回乡与阔别二十载的结发妻相团聚。
(48) 归来时但见田园荒芜,唯自家小院依旧,庆劫后余生,夫妻团聚,享天伦之乐,被恶梦惊醒,方知是躺在荒坟上与妻子的鬼魂相聚。
(49) 有位离开北方多年的老人对记者说,他此时此刻也怀有与那些團聚者同样的感受。
五、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团聚”与“团圆”在句法、语用、搭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都是两词构词、语义和认知等内在差异的投射。然而,目前通用语文词典中对“团聚”和“团圆”首个义项的释义重在沟通其同而略于分辨其异。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释义和用例两方面适当增加两词相区别的内容,以提高两词的区别度。建议修改如下:
团聚 动 (不同个体)由分散而相聚: 亲人~|与朋友~在一起。
团圆 动 (所有个体,多指家人)一个不缺地相聚在一起: 合家~|贺~。
附 注
[1]文中语料均出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
2. 李文浩.凸显观参照下“每”和“各”的语义差别及其句法验证.汉语学习,2016(2).
3. 王茂春.现代汉语后缀“者”构词规律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重庆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 400044)
(责任编辑 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