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对大学体育健康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8-05-25 08:49李冬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命教育改革

李冬

[摘要]随着体育文化在现代教育、生活、工作中影响力度的不断加大,体能、健康、绿色、生命化等开始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如何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如何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对并解决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类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如何保障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和进程等,却是目前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教学理念碰撞并实践尝试应用中,尤其需要预先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文中尝试分析生命教育对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启示。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46-03

生命化教育作为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其立足人文化的视角,分析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性缺失问题,并在分析中探索体育文化、精神与生命发展的关联性。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理念提出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政府行为印记就需要被忽视甚至打破,使体育教育真正上升到对人类的关怀和保护领域中。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生命化教育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一)基于“育人为本”思想的扭转与要求

生命教育始终强调的是“寻求教育自身与教育改革内动力、内在尺度的融合”,其坚持注意并挖掘学生与教师的生命潜能,而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育人为本”思想,更是充分体现生命化教育理念关注和尝试达成“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的重要体现。

学生,尤其是思想和生理趋向于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体,体育教学与其成长的关联性在于体育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使其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还可帮助其调整三观,体育文化中的“互助、团结、坚毅、拼搏”等等,对学生的生命性成长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及教学改革中融入生命化教学理念,其价值和正面影响可想而知。

(二)基于体育生命化教育实验的要求

教学改革本身是一种可以显示出教学的独特魅力、学生和学校以及教师自發性的教育变化行为。教学改革需要解决教育自身内在尺度和内在动力之间的矛盾性。在运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时,就可以完成或辅助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完成寻找教育自身和改革自身的内在尺度与内在动力等的工作。在大学体育中融入生命化教育理念,可以赋予学生、教师、学校独立的改革气质。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要求,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以健康为第一,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提供更多的弹性空间。

事实上,生命化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融入,不仅利于教师主体性和创新性等发挥,同样可帮助教师更近的了解学生需求,甚至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动态性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教学本身就是探索人体生命性发展过程的一种研究方式。无论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传承,还是大学体育教学中以技能指标达标为要求的技能培养,均属于教育直接和细腻的体现教育对学生或被教育主体的关怀,关注或者表达对教育内在动力的关注的一种特殊化表现。因此,可以说,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其本身就属于教育生命化改革的试验。也正因为如此,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的融入,不仅具有必要性,同样具有客观性。

二、当前大学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的基本状态及不足

(一)重视应试教育要求,忽视生命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甚至其他教育方式,始终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艰难行走。作为将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学同样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生存。虽然从80年代到当前为止,各系列的体育文件不断出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下,过重的学业压力、社会舆论导向等的影响导致“升学”这场激烈的竞争和角逐中,体育仅仅是作为娱乐调剂的配搭。

很明显的是过度的应试教育已经限制了体育对学的生命发展作用和影响空间。从近些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可见,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过度的应试教育,带来了以考试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模式。也带来了“体育无用论”的错误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生命发展要求被忽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身体活动空间被限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对象对改革行为的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

(二)误解新课标准及要求,改革过于急功近利

新课标标准在公布并实践应用以来,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学校和学生等普遍接受。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课程并非是单一的技术课或素质课,其更为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部分教师、学校急功近利的思想下,大学体育课程在不同程度存在检查折纸或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体育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兴趣,忽视教学器材选择配备、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理论灵活应用、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等的需求及要求。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多,但是缺乏内在联系性和合理配搭性,虽然暂时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是不具有长期性的问题。教师的错误改革形势,导致体育教学场面轰轰烈烈,学生积极参与,但体育教学的复合规定和密度却并没有达成。部分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増加了游戏,认为增加游戏的表现形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这也算是新课标改革的基本要求了,但事实上于此种运作形式的确保障了教师发挥空间被赋予,可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及实质却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需要和规律,并没有被体育教师理解或获知。那么就自然谈不上大学体育生命化改革以及健康性发展。集体“作秀”的结果,是大学体育课程变成了表演课或游戏课,大学课本和培养目标被扭曲,学生的健康以及价值观等的引导要求仍得不到重视。

(三)教师价值观与教育观的错误,教学定位并不统一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求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来运作,新课标标准,又要求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身体能力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虽然“健康第一”的要求是从学生健康重要性层面提出的,但是新课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和“健康第一”同样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然而两者所具有的相通性,以及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和提升要求,却可以成为当代大学体育教学健康化改革的基础定位以及师生关系、角色选择的凭据。

当然,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定位过程中,除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撼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和需要外,教师自身的健康状况也需要列入教学改革考虑中来。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教师年龄的增大会导致其价值的变相降低,这主要因为体育教师会伴随年龄的提升,其技能和体力会逐步下降,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示范性动作会减少,其示范能力也日渐降低s如何保障体育教育的传承性和体育文化的创新,不仅需要青年体育教师来完成,同样也需要倚仗中老年体育教师长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因此,从提升体育教师健康水平层面入手,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健康理念和诉求点融入,很有可能打破传统教育观及错误教师定位观,可辅助学校解决因体育教师人员流动而造成的人资工作成本加大等问题。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与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融合启示

(一)关照教学双主体,创建共生生态环境

从教学方式、方法、思维、理念等的不成熟,走向成熟。体育教学的健康化改革就是围绕“健康”主题,由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并与教师一起共同发现和共同发展,因此,无论是教师的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突破和教学创造,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都不能完全独立,而是需要在生命性发展的理念下,按照大学体育教学的生态化运作模式和环境要求,保障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与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共同发掘体育学科魅力的过程中,各自兼顾共同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教学时间的推移同步问题,在关照教学双主体,创建共生生态环境的要求下,使两者的角色被更为明细化的划分和提取。比如在体育健康化教育改革中,生命化教学理念的融入,会使教师不仅成为一种职业象征,同样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共生,又进—步导致大学体育教学必然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对象的设计和运作。以便保障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可呈现出共同发展,相互给予对方以生命滋润,共同追求健康,共同端正和丰富自身价值观。

(二)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人才整合优势

大学体育健康化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时,学校、教师、学生可逐渐明确“教师第一”的理念及此理念的重要性。这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桎梏,正视大学体育教學必要性、价值的重要切入点旦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互融、共生关系得到证实,关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体育教师,为每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公平制度保障和环境,努力完善大学体育教材设备,为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自然就成为保障体育教师自主权充分发挥,扩大体育教师创新弹性能力,提升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地位的辅助工具。

从体育教师职业作用角度而言,体育教师与学生相比,作为相对完善的主体,其结合体育教育的特性来开展的实践教学,可成为学生主体性品质创造和培养的必要辅助条件,成为学校加强专业教师储备的依据,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不断提升体育教学乐趣、质量的前提。

正如生命化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不断融入需要教师团队合力需要整合和发挥教育资源,在坚持大学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要求后,生命化教学理念与其融入阶段,建议学校务必正视体育教师的地位,重视体育教师人才储备,重视加大体育“技能课程+理论课程”的融合力度,避免体育教学分解支离破碎。教师方面则需要重视正确、整体性健康教育理念的树立,童视在现有分工基础上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被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相互合作、信任、尊重多个方面传承体育精神,并为学生做好榜样表率,进而为学生健康习惯和行为的形成提供引领作用。

(三)吸纳并改造本土文化,尊重学生师生积极互学互动

前文中已经提到,任何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都必须按照该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水平发展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情况。由于不同学校归属于不同的省市、区域,其体育文化同样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学生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其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融入必须以学校作为基础单位,学校条件为前提,以当地的本土文化为背景,整合资源,开拓创新。

在实践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具有学习与创新的勇气,还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教育。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必须承认,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懂得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并不一定低于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成为班级和体育教师的“小老师”,充分发挥此类学生所掌握的教学资源,通过分享等进一步提升整个班级的体育知识储备。部分贫困区域和偏远区域由于缺乏体育教学设施或资金,体育教师有可能因此不作为或推卸责任。但是此种行为明显是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相违背的。鉴于体育教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借鉴现代体育项目的规则和特点后,整合已有资源,设计出动作形式和规则类似的体育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排斥学生的参与。毕竟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其思想和创新性可帮助体育教师我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这同样也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体属性,提升体育健康化教学改革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辅助。

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学生或教师在校期间得到尊重,能够通过体育技能培训获得信心。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不能仅关注“如何做”和“是什么”,还需要考虑“Why”和“How”。任何个体的生命性发展都需要被启蒙和被引领,被熏陶和被引导。因此,功利主义价值观就必须摆脱,体育教师自身以及学生都需要明确认知体育的价值、内涵以及对自身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借助本土文化进行体育项目特色设计时,必须把体育与社会、健康、品格、生活、文化等的关联性考虑进去,而不是单纯的借鉴、引入、改造如舞龙狮、民族体育等。学生必须被视为是完整的生命体,而并非仅为认知体;学校生活和体育教育必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并非仅限于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向军.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54-5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2):143-146.

[3]张颖夫.大学体育教育的本源——生命关怀——云南大理学院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与实践[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1):69-72.

[4]第荣俊,常菊芬.让生命安全教育走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湖南“践踏”事件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138.

[5]郭海玲.大学公共体育基于生命化教学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7(9):105,107.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生命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