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耀熠映长空

2018-05-25 03:29王新禧
科幻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耶夫利亚科幻

王新禧

红旗漫卷西风烈,霹雳一声惊雷动。

整整一百年前,圣彼得堡冬宫炮声轰鸣,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从此诞生。无论在政治、军事、工业,还是文化、教育、体育领域,苏联都曾立地擎天、气吞万里。而其科技力量更是无比强大,苏联最早和平利用原子能、最早开启星际航行的大门、最早代表全人类探索太空……昂霄耸壑,壮阔恢宏。

弹指岁月匆匆,而今,“苏联”已成历史名词,空余千秋功过任后人唏嘘凭吊。只是曾有的建树与辉煌,不该随着苏联的逝去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苏联那既涌动着强劲的文学潮汐,又澎湃着忘我科学精神的科幻小说领域,还有那么多吸引我们回忆、值得我们钩沉的经典。故此,本文特撷取苏联科幻星空中最耀目的三颗星辰,与科幻知音们同赏。这三位大师,作为苏联科幻小说绝对意义上的奠基人,承前启后,夯实了苏俄科学文艺的根基,滋润了无数读者索求未知、向往远方的心灵,今日读之,依然大有裨益。

百年风雨,俱化纸上年轮。伏尔加河灯火依旧,点点星光穿过俄罗斯原野的白桦林,闪耀着,陪伴我们一起仰望那熠映长空的巨星。

一、幻梦初诞

在阴霾密布的沙俄时代,虽然也有马莫诺夫、奥多耶夫斯基、波格丹诺夫、罗德力克等科幻小说的开创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总体成就并不算高,既乏黄钟大吕之声,亦无名垂竹帛之功。这与旧俄时期社会人文状况暗昧,国民又普遍贫穷并缺乏科学素养有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涤故鼎新,处处新风新气象,科学界与文艺界亦不例外。1921年初,苏俄红白内战基本结束,列宁引导国家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取消,“新经济政策”大活跃,农业和工业产值稳步提升,私人企业也得到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居民数量大幅增加,平均教育水准明显提升。同一时期,文化领域的管制也比较宽松,政策既允许文艺界有不同团体独立存在,也准许各种文艺体裁自寻路径地发展。于是,各种文学流派和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彼此间论战十分激烈,高层又有意借科学文艺作品提高国民素质,苏联科幻小说在相对优越的大环境下,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科幻文学界的代表者与领头人。可能你想象不到,作为现代航天学、火箭理论和星际航行的奠基者,齐奥尔科夫斯基由于十岁时不幸得过猩红热病,听力迟钝,无法在学校中正常学习,只能选择边做小工边自学。在工地上、在图书馆里,他系统自修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数理化课程,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科幻小说。这些科幻小说不但为贫穷的他打开了一扇感知希望的窗口,也强有力地推动他走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并为之奉献一生。

在所有的科学门类中,齐氏对宇宙飞船与星际交通最感兴趣。然而在旧俄时代,无数像他这样的有志青年大志难酬。不愿蹉跎光阴的齐氏,为了向人们宣传制造星际火箭的梦想,干脆自己提笔创作小说,书写心中的热望。他的创作期横跨沙俄与苏俄两个时代,第一部科幻长篇《在月球上》和第二部作品《宇宙在召唤》,分别创作于1878年和1895年,但在沙皇俄国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发表相当困难,影响也是寥寥。革命成功后,齐氏的才智终于得到应有发挥,不但在喷气飞行原理和卫星中间站理论设定方面卓有建树,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也于1920年出版。

少年时期阅读的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据此提出了“地球虽然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中”的著名论断,并身体力行地为人类飞出地球的航天事业不懈努力。《在地球之外》的情节也是围绕太空火箭、星际旅行展开,故事从今年——没错,幻想中的2017年——开始,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齐聚在喜马拉雅山的一座城堡中,讨论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船到太空旅行的计划。随后他们在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的带领下顺利出发,首先进行了环绕地球的飞行,然后降落在月球上,接着继续飞行到火星附近,最终完成了游历整个太阳系的旅行,返回地球。地球上的人們受他们勇敢探索精神的鼓舞,大批移民到外层空间,住进了环绕于地球轨道上的温室城市。

《在地球之外》属于真正的科学家撰写的硬科幻,书中详细讲述了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星际旅行的计划与实现手段。幻想中的喜马拉雅之巅的这个太空前哨站,可誉为苏联航天通向宇宙的起航点。自学成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凭借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对火箭飞行和太空探索进行了严谨的论证,探讨了人类飞向宇宙的可行性与实现方法。他通过大段大段嵌入科学知识的“技术性硬文字”,巨细靡遗地叙述了火箭在太空如何飞行、乘客如何在飞船中生活、人造卫星如何移民等超前的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全部基于严谨的科学数据计算和作者自身长期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小说中重点提到的人造重力旋转装置,是在太空中建立移民城市的关键构想,对后世的太空移民计划有着重大启迪。就连西方国家都承认,齐氏是预言太空殖民的先知。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特别关注漫长星际飞行中的生物医学问题,因而首次提出了使用可保护人类免受太空辐射影响的防护服(即宇航服)的概念。他还有意将小说里的外国科学家,分别取名为牛顿、伽利略、富兰克林等,结合从地球飞向太阳系的见闻与科学争论,令全书饶有趣味。

自从“冲出摇篮论”提出后,人类的科幻作品就从未脱离对宇宙整体的遐想与欲望。走出地球襁褓的人类,在光明的太空中向自己孤陋寡闻的过去投去了最大胆的嘲笑。

1935年9月19日,齐奥尔科夫斯基辞世,苏联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葬礼,备极哀荣。如今,他那极有预见力的“幻想”,例如火箭列车、载人航天、太阳帆、“天梯”理论(太空电梯)、探索太阳系等,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中。他点燃的宇航火炬,将以人类最伟大梦想的姿态,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二、大师激情

就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老骥伏枥、奋笔疾書之际,人称“小托尔斯泰”的阿列克谢·托尔斯泰(1882-1945),在流亡海外五年后,重回祖国怀抱。这个沙俄时代的高贵伯爵,在饱尝寄人篱下的屈辱和心酸后,决心彻底与白俄决裂,投身到讴歌人民政府的大潮中。

世人知晓并铭记阿·托尔斯泰,大多是通过他的不朽巨著《彼得大帝》和《苦难的历程》。阅历丰富、视野广阔、文化素养极高的小托尔斯泰,在苏联文学史上开辟了全景式史诗写作的先河。相较之下,他的两部科幻小说《阿爱里塔》和《加林的双曲线体》在中国就不那么有名。然而承前启后,此二作开辟了科幻小说大众化的新路,意义非凡。

为响应苏联建国后的航天热,托尔斯泰用科幻文学的形式宣扬着苏维埃宇宙革命的万丈豪情。《阿爱里塔》的主人公罗希是位工程师、发明家、冒险家,他认为无线电台里收到的奇怪信号,是火星人在与地球通信,遂决定前往火星探险。他找来退伍的红军战士古谢夫,乘坐卵形火箭飞到了火星。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富于幻想、生性浪漫的罗希爱上了蓝皮肤的火星少女阿爱里塔。美丽的阿爱里塔其实是火星统治者的女儿,她告诉罗希许多火星的往事,两人展开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然而此时的火星专制横行,工农大众饱受压迫。古谢夫目睹火星人民的苦难,毅然担负起领导火星劳苦大众推翻黑暗统治的重任。阿爱里塔夹在爱人与父亲之间,左右为难。最后,火星起义失败了,阿爱里塔协助罗希和古谢夫逃离了火星。罗希与阿爱里塔难舍难分又不得不分,抱恨终天……

托尔斯泰在1922年动笔写《阿爱里塔》时,还在流亡途中,归国后续写完全书。他笔下的火星,简直就是沙皇俄国的翻版,颟顸腐朽的火星政府与满怀激情、无所畏惧的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地道的威尔斯式探险和巴勒斯式浪漫相结合,还有对幻想火星逼真传神的描摹,对人物情感生动细腻的刻画,赋予了该作进入主流文学的资格,使其成为被西方接受的第一部苏联科幻小说。同时这也是一部符合苏维埃价值与利益取向的科幻小说,所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推介,高尔基更对其热烈赞扬。不少苏联青少年第一次接触科幻作品,便是通过《阿爱里塔》。

来自旧营垒的托尔斯泰,真诚地与新政权合作,取得了伟大的文学成就。他三次获得斯大林奖金,是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常客。在优越的写作环境中,他的第二部长篇科幻小说《加林的双曲线体》(又译《大独裁者》)问世了。该书初稿写于1926年,经反复修订,截止1937年共出了四版。主人公俄国工程师加林,发明了一种可产生死亡射线的双曲线体,无敌于天下。美国大亨罗林格帮他买下一个岛,在岛上挖出了液体黄金,以此为根基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帝国。全欧洲慑于死亡射线的威力,都不得不屈从于加林,加林成了大独裁者。后来幸亏一名苏联侦缉员发动工人起来革命,摧毁了加林的科技帝国。

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所经历的复杂思想转变的艺术反映,有着强烈的批判资本主义色彩。其以加林隐喻希特勒,以罗林格隐喻美帝国主义,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察照出纳粹法西斯的阴暗萌发,以及美国金融资本助纣为虐,养虎遗患的倒行逆施(二战前希特勒的所谓“经济奇迹”,其实质说穿了无非就是德国找华尔街“借钱造大棒,到期打债主”)。其间资本与科学、间谍与爱国者、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行殊死缠斗的情形,正是彼时世界真实斗争的投影。各方势力围绕着双曲线体展开的明争暗斗,无情揭露了西方社会尔虞我诈、私欲膨胀的黑暗面。

托尔斯泰善于用历史写作的严谨性书写人类的一切活动,如椽大笔下绝无空言。加林的所有行为,都依据科学的基础与可能性而进行。托尔斯泰从大量的物理、天文、化学书籍里寻找资料,并寻求科学院博士的帮助,甚至还自学了最新的微分子学理论。这些苦功让小说在硬件方面显得有理有据,科学见解独到精辟;在软件方面,更因为托尔斯泰大师级的文笔所造就的惊心场景、动魄情节,而倍增可读性。特别是姿色绝伦的黄金岛女王卓娅,给苏联科幻史留下了第一个难忘的女性形象。

《加林的双曲线体》沿袭了《阿爱里塔》走通俗文艺路线的基调,再结合以反特惊险小说的手法,为苏联大众小说提供了精彩的新样式。至此,苏联科幻小说从精英读物转为大众文学消费品,不但《太空的阿尔戈英雄》《原子的反抗》《重生》《不列颠的衰亡》《宇宙射线》等作品都从《加林的双曲线体》里汲取养分,就连中国作家童恩正创作《珊瑚岛上的死光》时,部分灵感亦源于此。

三、擎天巨柱

当苏联科幻小说行世之初,我们可以看到,其创作者们大多以兼任的形式墨耕笔耘,还有写诗、写史、为官、造火箭等等主业需要他们贡献心力。所以幻梦初诞时,在科幻小说的故事性、新奇性、趣味性上,其实并不那么特别吸引人。尤其是广大的普通读者,读小说首先是为了消遣,满是深刻思想性的高大上作品,读者看不了几页就扔在一边。卿不食鱼,何言授渔?长此以往,科幻小说就要在老教授的书架上蒙尘吃灰了。

恰此时,一位职业化的科幻作家横空出世了,他名叫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后来成为苏联科幻公认坐头把交椅的大师。他的地位,就相当于今日中国科幻界的刘慈欣。套用某位研究者的话来讲,就是“他凭一人之力,把苏联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别利亚耶夫1884年3月生于斯摩棱斯克,当时该地只是座偏僻闭塞的小城,枯燥乏味的生活唯有靠跃动飞扬的幻想来调剂。少儿时代的别利亚耶夫完全不理会父亲为自己安排的宗教道路,自管自地沉浸在凡尔纳、威尔斯、博格林的科幻作品里,心灵随着大师们的生花妙笔驰飞天外。

按理说,爱科学的孩子该有好果子吃,可惜的是,他入戏太深了,科幻小说虽然开拓了他的学识与视野,但智力上他毕竟还只是个稚童。他向往自己能像凡尔纳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飞向天空、飞出地球,于是在某一天,他爬上草棚顶,纵身一跃……

重重摔在地上的别利亚耶夫,摔伤了脊柱,经过慢慢调养,总算缓了过来,但就此落下了隐患。伤愈后,他上学、毕业、求职,干过剧场布景工、图书馆主任、法律顾问,还写写豆腐干小文卖给报社,辛苦地奔忙糊口。1913年,他去法国、意大利进行科学考察,写下大量科考笔记。十月革命后,他又从事过几年儿童教育工作。与孩子们的接触,让他再度沉迷于各种饶有趣致的幻想中。

就在这时,病魔突降!1916年,他儿时摔伤脊椎的后遗症,演变成了严重的脊椎结核。别利亚耶夫倒在了病床上,并且时刻面临着瘫痪的威胁。重病中,妻子弃他而去;医生、亲朋都认为他只能等死了。

但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复健毅力,特别是新恋人的鼓励,别利亚耶夫衰竭的躯体里始终不屈地跃动着生命的火花,在苦熬整整三年后,竟然奇迹般战胜了病魔。这三年里,他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因为刻苦阅读,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财富。其中一篇来自科学杂志的关于复活死者器官的文章,启发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1925年,一本名为《世界追踪者》的杂志上,登出了一部题材新颖的科幻小说,其名为《陶威尔教授的头颅》。小说的作者正是别利亚耶夫,而灵感就源自当年卧病时读的那篇复活器官的文章。

自古文章憎命达,无论哪国都一样。尽管手脚能活动了,但别利亚耶夫的健康永远不能真正恢复了。《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真实反映了别利亚耶夫经历病痛时苦闷挣扎的内心世界,主人公陶威尔教授发明了头颅移植术,可是成果却被他的助手克尔恩窃取了。克尔恩杀害了教授并割下头颅,胁迫仅存有思想的头颅继续进行科学工作。刚毕业的女医生洛兰在克尔恩的试验室就职,对可怜的教授头颅既惊愕又同情。她联合教授的儿子阿尔杜尔展开调查,逐渐获知了真相,却被克尔恩送进了疯人院。就在克尔恩独霸科研成果即将得逞之际,阿尔杜尔救出了洛兰,两人在科学家大会上揭露了克尔恩的罪行。克尔恩羞愧自尽,饱受摧残的教授头颅在望了儿子最后一眼后,也永远闭上了双眼。

别利亚耶夫的这部处女作,在技术派硬科幻和宣教式科幻占据彼时科幻界主流的形势下,成功开辟了通俗化阅读科幻的崭新道路。陶威尔只剩头颅还能运转的情形,与作者卧病在床时的情况几乎没有区别。“一只小虫飞进窗口,头颅只能看着他越爬越近,爬上了额头,却没办法赶走……”这样惊人的逼真描写,只有作者与陶威尔教授的悲惨遭遇及坎坷心境全然相同,才能寫就。再加上一波三折的情节、耐人寻味的隐喻,故而甫一发表即引发轰动,读者与评论界好评如潮。

头颅移植和尸体复活是医学上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科学界迄今仍无法实现。别利亚耶夫把深奥的生理学医学知识、大胆的科学想象,用朴实淳美的文字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带领革命激情渐渐冷却的苏联读者走进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幻想新天地。小说既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怖成分,又有不寻常的精巧构思,陶威尔教授的凄惨形象、克尔恩的阴险诡诈、洛兰疾恶如仇的必胜信念,以及“合成的人究竟算是谁”的技术伦理拷问,科学家在探索器官移植时内心善与恶的斗争等等,无不撼人心魄。而且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西方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人性贪婪的披露,批判了苏联对立面的黑暗罪恶,指出发达的科技只会被资产阶级利用,变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样的创作手法,既紧张惊险,让读者看得大呼过瘾,又符合“主旋律”,一炮而红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科幻创作的成功,让别利亚耶夫的心灵有了依靠,同时科幻杂志的约稿信也纷纷飞来。为了给多家刊物供稿,别利亚耶夫写起了短篇。这期间,一个知识渊博、性情诙谐的科学怪人伊万·瓦格纳,在他笔下诞生了,以《瓦格纳教授的发明》为总标题的系列短篇陆续来到读者们的书架上。瓦格纳发明了不需要睡眠的方法,能用大脑的两个半球同时进行两件工作,所以他取得的成就远胜同侪。各种稀奇古怪的趣事伴随着瓦格纳的发明而发生,例如利用催眠术使人学习速度变快、利用地球引力制造无动力飞行毯、令死人的大脑“说话”、让大象按人的思维行事、把自己变成无孔不入的幽灵等等,一系列貌似荒唐滑稽的发明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新奇的科学知识与合理的解释。读者阅毕,无不为别氏宏渊的科学知识所折服。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由“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短暂的苏联私人出版的繁荣,让苏联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译自欧美的通俗科幻小说,占据了科幻阅读的大半河山,但别利亚耶夫的作品与它们同台竞技,从来不曾落于下风。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又感人至深,是其最大的竞争法宝。

1928年,别利亚耶夫再度开始长篇创作。《水陆两栖人》通过阿根廷名医萨里瓦多改造印第安孩子,使其获得水陆两栖能力,结果却导致两栖人受到宗教与世俗迫害的故事,深刻揭示出在唯利是图的社会里,任何科技突破都将面对社会阴暗面的戕害。该作也是苏联科幻第一次深度涉及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萨里瓦多坚信科学能令人类具备更多更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在他身上同时也寄托了别利亚耶夫的美好展望——人类到海洋去生活并充分利用海洋的财富。可是教会却认为人的身体必须完全忠实于造物主,任何“改进”都是对上帝的亵渎。科学力量与保守的宗教守旧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纯洁、胆怯的印第安两栖人,有着人类最原初的质朴,恶势力利用他的善良纯真,控制他作为捕捞珍珠的工具。两栖人尽管拥有非凡的能力,最终却只能远离尘嚣,孤独地在茫茫大海中了此残生。道德与艺术交缠而成的反思之力,在结尾扑面而来,摇撼人心。

在苏联彼时的大环境下,别利亚耶夫的小说有个特点,即:凡是因科技进步而造成的坏事,一定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定然伴随了一批野心家与坏分子。代表他科幻创作最高水准的《世界主宰》便是如此。

1929年完成的《世界主宰》,在别氏小说中哲思性最为深刻。作者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人物斯迪纳,并把他的国籍设定成俄国的世仇德国。当时德国科技力强大,但也处在法西斯夺权的前夜,风雨如晦中,青年科学家斯迪纳发明了一部能操纵人类思想意识的机器。他把带有自身意愿的脑电波,通过机器发射进别人的大脑,从而奴役了他人的灵魂。利用这台机器,他控制了银行大老板和速记员,巧妙地夺取了银行财富,随后兴风作浪,令社会上发生了诸多惊心动魄的怪事。在无尽贪欲的驱使下,斯迪纳进一步击败国家力量,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并妄图成为世界主宰。就在全世界都惶恐不安时,斯迪纳却忽然失踪了……

思想遥感应该说是最可怕的黑科技,科学狂人们最喜欢鼓捣此类玩意儿。人类的自由意志与情感一旦沦为可控制的工具,结果必然是恐怖而凄惨的。时值希特勒行将掌权之际,法西斯利用强势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企图成为世界主宰。斯迪纳的狂妄与野心,正是希特勒性格特征的体现。别利亚耶夫把德国作为故事发生地,绝非偶然和随意的。他用幻想、虚构的事件,向世人警示了极有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危机的可怕性。正与邪、自由与禁锢、黑暗和进步等一系列哲理问题,在作品中也都有深入的探讨。此外,作者超群的幻想力,在本书中也有拔丛出类的体现。比如1929年的小说竟已有了类似现今科幻电影里“子弹时间”的场面,当真是褎然冠首,令人印象深刻。

进入30年代,别利亚耶夫作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忠实拥趸,开始放眼星空,创作火箭和宇航题材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的《跃入苍穹》。该书第二版印行时,齐氏还亲自题写了前言,并声称从该小说中获益良多。《跃入苍穹》的故事讲述一群西方国家的银行家、贵妇、男爵、主教、地主恐惧革命,集资创办了一家专门建造宇宙飞船的股份公司,请来火箭专家研发,期望能远离被革命烈焰包围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个“世外桃源”。飞到金星之后,这帮寄生虫仍想剥削劳动者,最后劳动者们团结一心,占领并修好了飞船,将寄生虫们抛弃在金星。当飞船返回地球时,发现人类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大同社会……

别氏曾多次参与宇航火箭创建工作,对火箭理论十分熟悉。《跃入苍穹》详细介绍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航学说,对宇宙飞船、太空生活和天文现象进行了详尽而科学的描写。同时他还预言了火箭(导弹)将被用于人类的疯狂战争,预言了世界性残酷战争的到来。这些都被后来发生的事实所证明。作者还在行文中穿插了轻喜剧的笔调,嘲弄挖苦寄生阶级,令全书在紧张之余又适当地轻松风趣,吸引读者不倦追看。

30年代,别利亚耶夫密集创作了许多与宇航有关的作品,《太空飞船》《盲目的飞行》等皆属此类。1939年的《“康爱齐”星》全面向齐奥尔科夫斯基致敬,用宇航之父的名字给一颗人造卫星命名(“康爱齐”就是“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缩写),并让一名生物学家和女友乘火箭去“康爱齐”星考察旅行,一路上所见所闻均以齐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展开畅想,笔致动人,如游记般令人观之心境畅快。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别利亚耶夫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强撑病体,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飞人阿利埃尔》,于1942年1月6日溘然长逝。他小时候凭借梦想从屋顶纵身跃下,以“飞天”始,以《飞人》终,也可算得其所哉。

《飛人阿利埃尔》是一部充满梦幻诗意的科幻小说,是别利亚耶夫毕生追求的文学化升华。他把儿时企盼人能自由飞翔的梦想,寄托在了主人公阿利埃尔身上。“阿利埃尔”的原意是空气之神,能够腾云驾雾,在天空飞行往来。小说中,阿利埃尔本是英国贵族,被人拐卖到印度一所神秘学校里。这所学校运用布朗运动原理,发明了人工控制分子运动的方法,使人类不必借助机械,也无须长出翅膀就能具有飞天的“特异功能”。阿利埃尔不甘被恶人利用,时刻向往着自由,在会飞后他立即带着朋友冲破监视网,逃离了形同地狱的学校,结果又落入新的魔爪,成为他人的摇钱树。他一次又一次进行反抗,即使身陷绝境,依旧不减飞向美好广阔新天地的信念。主人公对自由舍生忘死的追求,打动了许多读者。

一个一生都在向往自由的人,却何曾享受过一天的幸福自主。该作遵循着俄罗斯小说固有的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传统,在科学幻想之外又倾注了人道主义的光芒,借助对科学知识的诠释和遐想,展示着人间百态与人类的共有情感,进而冷静而有力地鞭笞嘲讽了西方上流社会的伪善与自私。

别利亚耶夫知识渊博,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物理、生物、海洋、环保、医学、宇航、考古、无线电等多个领域。在短暂的十六年时间里,他共创作了十七部长篇科幻小说和三十多篇中短篇,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长篇外,尚有长篇《沉船岛》《神秘的眼睛》《最后一个大西洲人》《在北极》;中篇《永生粮》《空气贩子》《不死不活》《失面人》《看不见的光》《水下生涯》《雪人》;科幻电影剧本《发光的人》等杰作。这些作品不但内容生动,对未来进行大胆幻想,而且善于在矛盾与冲突中展开情节,巧妙地将科幻故事与主人公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善恶对立搏斗,放到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不同结构的本质区别的高度去书写,绚丽多彩、光怪陆离,让人不忍释卷。此外,别氏作品还有一个共性,即全都立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进行创作,从不凭空臆造,具有确切推进科学进步的较大催化作用。科学是它们坚实的骨架,幻想是它们华美的灵魂,更有深邃到挥之不去的哲理思考延伸它们的魅力。它们形象地传播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描绘苏联科学上的新成就与新理想,以共产主义的科学精神教育青少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爱劳动、爱科学、投身祖国建设的热忱,为苏联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打开了一扇仰望星空、追寻真理的天窗。

当然,由于时代因素,别氏科幻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在歌颂正义、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也脱离不了大时代的影响,带有较强烈的阶级斗争色彩和较生硬的说教。尽管十月革命后他再没去过西方国家,但这妨碍不了别氏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绵绵无尽的批判与声讨,主人公所遭遇的危险几乎全部与怪异畸形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关。同时,其作品中的某些技术预见也被证明是错的。但是,瑕不掩瑜,作为苏联现代科幻小说发展的奠基人,别利亚耶夫科幻小说的巨大魅力以及呼吁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的崇高使命,将激励一代代读者在现实中用科学的力量不懈奋斗、探索进步!

【责任编辑:刘维佳】

猜你喜欢
耶夫利亚科幻
安德列耶夫与扎伊采夫的表现主义小说对比研究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花之舞,舞之韵
一韩国籍船长遭阿布沙耶夫劫持
库车克孜利亚胜景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一个四年级男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