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希晗 张郑武文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普通话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逾半个世纪。随着共同语的进场与地方语的离场,在绘制“语言同心圆”的进程中,方言传承链的式微和断裂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而方言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淡化乃至消弭,触发了新形势下的语言危机。方言所蕴含的地域特色,映射的文化谱系和记录的语言流变,促使学界重新评估方言的保护价值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①
山西汾阳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地理位置优越,商业文明发达,由此孕育出特征鲜明、个性突出的方言文化。汾阳方言通行于汾阳当地,在语言学分类上一般归为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汾阳方言地处晋语区腹地,保留了大量古老的语音、用词特征。《汾州沧桑》主编刘瑞祥提到,地方语言实际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有些地方语汇在以普通话为核心的辞典中无据可查,但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为其赋予了保留意义。例如普通话中的“歇斯底里”,实为英文hysteria的音译。而汾阳方言中形容这种状态的词如“叫天杀娘”(形容惊叫时的声嘶力竭状)则更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乃普通话所无法比拟和代替。
为深入了解汾阳方言使用现状,笔者采用线上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实证调研方法,针对汾阳本地人士的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掌握情况和语言使用场合等方面进行分层考察,共收集有效问卷1105份,以期为“汾阳方言”公众号的运营及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表1 受访者汾阳方言掌握情况单位:%
表1数据显示,受访者汾阳方言掌握水平与所处的年龄区间呈现正相关趋势。其中少年、青年两个区间对于自身汾阳方言水平的评价明显更低,说明该部分受众的方言学习需求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而在中年、老年两个区间中,能够流利或较为流利地表达汾阳方言的比例均超过85%,说明该部分受众的方言熟练程度已经相对饱和。因此,如若推进汾阳方言的传承和发展,青少年是其中最重要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表2 受访者对各种语言的喜好情况单位:%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普通话在除青年以外的各个年龄区间中占据优势,尤其是少年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兴趣最为浓厚。汾阳方言在少年、中年、老年等三个区间中位列次席,即便在数量相对较小的青年区间,汾阳方言也与普通话、英语基本持平。总体而言,尽管面临普通话的持续推广和英语的强势冲击,但是汾阳方言在当地受众市场中依旧占有相对稳定的地位,从绝对份额上看,其上升潜力不容小觑。
此外,笔者还就当地人士对汾阳方言的认同程度和发展预期进行了调查,其中仅有21.9%的受访者认为汾阳方言“老土”,而78.1%的受访者则持相反观点;多达86.61%的受访者认为下一代有必要继承汾阳方言,而13.39%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共有74.39%的受访者对于汾阳方言持乐观看法,认为它将“继续发展,保持特色”,还有24.89%的受访者持悲观看法,预测汾阳方言将“逐渐被普通话同化或取代”,其余人士则持观望态度。以上指标为继承、传播和发展汾阳方言文化释放出积极信号。
“汾阳方言”公众号(以下简称“公众号”)创办于2017年1月,最初由个人创办,主要依赖亲友之间的人际传播进行推广。在受众量、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展之后,相继有方言爱好者加入运营团队,现已成为当地方言文化传承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笔者选取公众号2017年1月19日至2018年2月16日的84条有效数据作为样本,并对其进行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按照推送内容,分为方言语音、方言正字、方言文化、方言资讯和方言视频教程等五类;按照推送形式,分为文字、图片、运营和视频等四类。
公众号的成功推广必然遵循线性循环模式。平台推出内容,受众阅读、评论、点赞行为则都是受众积极参与整个传播过程的例证。②笔者对公众号受众参与互动情况进行量化研究,用以测评其中的传播效果,找到蕴藏的传播规律。
表3 公众号受众参与互动情况
表3数据显示,公众号推送内容主要集中于方言正字、方言文化两个板块,共计占比超过70%。而在篇均阅读量、篇均点赞量和篇均评论量等三个指标中,方言文化、方言视频教程明显高于其他板块。究其原因,对于受众而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方言相较于作为交际工具的方言,前者所蕴涵的地域特色、城市历史和民风民俗显然更富趣味。而方言语音、方言正字两个板块的旨归便是正本溯源地考证汾阳方言用音用字,扭转方言作为粗鄙乡野土话的刻板印象,重拾其中的“古雅”元素和母语价值,无形上为受众加筑了专业壁垒。
表4 公众号视频推送与非视频推送受关注情况
由于公众号绝大多数推送形式不限于一种,因此笔者将其中插有视频的推送与不含视频的推送进行比对,得出表4数据。结果显示,视频推送的篇均阅读量、篇均点赞量均显著高于非视频推送,而篇均评论量则受制于该公众号评论功能开通时长和后台筛选机制,并无法有效体现二者区别。访谈得知,方言视频教程之所以能从各个板块当中脱颖而出,得益于视频形式本身在微信平台传播的适应性,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浅度思考的兴趣取向,广大群众乐意通过视频获取资讯、学习方言,在公众号阅读量、点赞量均遥居首位的一期推送《汾阳方言语音教程·总述》(2017.2.18)正是采取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亦从个例上印证了以上观点。
笔者调查了解,受访者中认为社会团体在汾阳方言传承中应占主导地位的最多,达到36.56%;其次为政府部门(26.7%)、个人(24.8%)和其他(3.53%);另有 8.42%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无需保护,存亡顺其自然。更多人士将传承汾阳方言的希望寄予在社会团体上,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从保护主体上看,语言资源保护工作长期遵循政府部门主导、学者专家操作的运行模式,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程度较为有限,发挥作用也不显著。社会力量以往在方言传承进程中的缺位,愈加彰显了当今以社会团体为运营主体的方言类公众号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从保护模式上看,传统的记录式保护尽管在保存衰危方言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留存资料的公开性和与广大受众的互动性较低,未能全面展现方言作为“市井文化”的深层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方言,无疑成为传统保护模式的有效补充,而社会团体便被置于该种模式的核心,成为赋能的首要对象。③
从保护政策上看,我国方言种类繁多,决定了单种方言难以获取持续的成本投入与丰富的保护资源,甚至在关注顺位上,还要同少数民族语言分羹。这种现实驱动着社会团体必须要先行于政策落实,主动担起传承当地方言的使命责任。
当然,微信公众号“汾阳方言”的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创始人许占宇提到,公众号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内容有限,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这直接导致推送时间缺乏规律性,栏目板块设置也不尽合理;二是维权不易,往往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人转载,原创权益得不到保护和彰显,客观上分流了相当数量的受众。尽管如此,放在方言文化传承的大语境下进行讨论,“汾阳方言”公众号不仅是方言爱好者利用微信手段进行文化传播的实践个案,更为社会力量依托新媒体平台参与语言资源保护事业提供了运行范例,其经验可以提炼为以下三点:
首先,构建专业运营团队,制定规范的推送流程。形成专职、兼职相协同的运营团队,实现采写、编辑相合作的分工机制,聘请业内学者、职能部门人员担纲顾问,搭建集内容生产、审查和输出于一体的推送流程;其次,传播特色资讯内容,采用丰富的呈现手段。提升推送内容的原创占比,集合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呈现形式,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公众号的交互效果,生产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讯内容,唤起受众对家乡方言的集体认同心理,达到“听乡音,忆乡情”的传播效果;第三,探索多方互动模式,引进多元的平台资源。谋求政府政策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指导,吸引其他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共同参与,借助同类平台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主动寻求商业资本与方言文化传播的良性互动机制。
注释:
①王树瑛.试论汉语方言的价值与保护策略[J].东南学术,2017(04):235-239.
②陈勇,穆昊杰.地级市微信公号“南充微报”的受众心理探析[J].今传媒,2017(05):11-13.
③路金辉,孙宏吉.电视方言节目与方言的活态传承——方言保护视域下电视方言节目意义与价值探析[J].今传媒,2017(0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