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全媒体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2018-05-25 06:03:14王向军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技术型学院人才

□ 王向军

一、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普及率达到55.8%,规模达7.72亿。随着近年来通讯和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由传统转向网络,而信息的形式由单一的文本、图片或视频转向多种信息载体融合、多种媒体平台联动。融媒体、全媒体发展趋势势不可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也提到,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可以预见,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全媒体人才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培养未来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一门新型专业,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面对网络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文科专业实训实习难等诸多难题,教师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紧追行业前沿,探索适应未来新产业、新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全媒体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何为“技术型”全媒体人才

全媒体概念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全媒体是指综合应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媒体平台搭建起的一种传播系统;也有学者认为,全媒体是指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信息内容,并利用多种传输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的传播形态。综合多种说法,全媒体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多形态的信息整合和多平台的信息发布三个方面。

2018年2月24日,腾讯新闻发布的《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2018)》指出,未来传媒人才仅仅掌握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大数据、跨界协作、社交媒体、经营管理等新的能力技巧,“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备受青睐,全新技术岗位,呼唤员工“十八般技艺”。职业素养突出“能力”与“经验”导向。

此报告中多位传媒业界和学界的专家都提到了技术在未来传媒业中的重要性。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彭兰教授在报告中说:“从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事实的发现到新闻的后期加工,都越来越离不开技术。所以,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融入更多的技术成分,提高学生们的技术素养。”

在当下媒体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技术型”全媒体人才应该是全面掌握多媒体叙事能力、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用户行为分析能力、运营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国内全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伴随着传媒产业的升级,传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技术或业务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新时代传媒业的需求,于是国内新闻与传播类院校纷纷开始探索适应网络与新媒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改革之路经历了从初期的在传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添加“网络传播”“电脑编辑”等相关课程,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设置“网络新闻”或“网络传播”等方向,再到2010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新媒体与信息网络”(2013年修订专业名称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几个阶段。综合来看,培养具备网络传播理论知识和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的全媒体人才成为各新闻与传播类院校的整体方向;在培养模式上,“文与理相结合”“内容、技术与运营相结合”成为各新闻与传播类院校的共识。此外,各新闻与传播类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实践学分的比例,鼓励学生实践。一般有三种途径:1.创建报社、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校内仿真实训平台;2.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与互联网公司、新媒体公司合作,联合培养学生。

四、“技术型”全媒体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系全国第二批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系“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在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新产业、新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全媒体人才模式探索道路上,秉承学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在泛媒体时代,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系统的新媒体传播理论,同时掌握新媒体营销推广手段及相应的全媒体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型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核方式上,非常重视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淡化专业界限,跨学科合作培养

目前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和“新媒体概论”“网络直播”“网络媒介经营与管理”“自媒体的分析与应用”等新媒体相关课程外,还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课程,如“网页前端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网络信息编辑”“大数据应用”“网络行为分析”等计算机技术课程。伴随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计划也必须紧追前沿,定期更新不适应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例如建立VR实验室,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二)在实践能力训练上,构建全媒体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突破文科专业实训难的困境,搭建校内仿真平台,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培养人才,构建全媒体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1.校内仿真实训平台

近年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搭建起了全媒体矩阵,包括以《锦城深瞳报》为代表的全媒体纸媒,以《青年观察报》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纸媒,以文传电视台为代表的广播电视媒体,以夸父网、四川民俗虚拟博物馆为代表的网站媒体,以《零摄影》《儒学》为代表的电子杂志和以“锦彩文传”为代表的微信公众号等。部分仿真实训平台LOGO见图1。

图1 部分仿真实训平台LOGO

所谓“仿真”实训平台,指的是各平台模拟公司模式运行,平台从组织结构到业务流程都与相应社会组织接轨。平台定期选举优秀成员担任“社长”“台长”“站长”“总编辑”“总经理”或各部门主管,公司项目从初期策划到后期运营均由成员完成。校内实训实行全生覆盖,并且与学分挂钩。学生参训时间为两年,考核合格者准予结业,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须参加补训,直到合格。另外,学院为每个平台都配备指导老师,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学业专家,也有拥有深厚媒体经验的行业专家。

2.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教室走向办公室的重要步骤,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截止到2017年12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先后与四川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记者站、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成都市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宜宾新闻网等五十家省市级媒体或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时得到经验丰富的“师父”指引,进步很大,企业反映学生上手快,能独立完成如网站频道的建设、专题新闻的策划和采编、新媒体的维护运营等工作。

3.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培养

为进一步弥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实战经验方面的欠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今日头条文教频道旗下“头条学院”共同开展“头条学院新媒体定向班”在线教育项目。“头条学院新媒体定向班”是以微信为平台的移动课堂,集移动互联行业讲座、新媒体运营实战训练、推荐实习及校园招聘于一体。定向班讲师是各媒体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士、知名自媒体或成功转型新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参与学习的学生自己运营头条号,边学边做,学员所有练习的数据在平台都可以得到追踪和反馈,便于学院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文学与传媒学院就将其纳入选修课,需要学生修满一个学分。目前定向班已开设四期。

(三)在考核方式上,推行实践性毕业论文制度

鼓励毕业生用实践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也可以是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调查报告、科研论文或音视频作品,或者是取得一定社会效益的新媒体平台等。

(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

学院采用“引培并举,双向进修”的形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即除了引进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外,还要求没有产业、行业背景的在职教师通过进媒体挂职锻炼、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完成项目等形式进修,以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

五、结语

“技术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应紧追技术前沿,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技术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创新路径。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8-01-31,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05):51-54+76.

3.腾讯新闻.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发布[EB/OL].搜狐,2018-02-25,http://www.sohu.com/a/223946168_770746.

4.叶红梅.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基于134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情况分析[J].东南传播,2017(02):98-99.

猜你喜欢
技术型学院人才
初等教育学院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