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峰,蒋薇
(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 610000)
急性胰腺炎(AP)是由胰腺酶被激活而造成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我消化的急性炎症[1],胆道疾病、过量乙醇摄入、十二指肠液反流、高脂血症等均可导致AP发生,是常见急腹症。AP可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ANP)。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可影响细胞生长、凋亡以及蛋白质合成等,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2]。目前,国内外对p-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AN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2016年2月~2017年6月,本文以大鼠ANP动物模型为基础,通过雷帕霉素药物干扰,观察p-mTOR/p70S6K的生物学功能变化,探求ANP与p-mTOR/p70S6K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寻找ANP的有效治疗靶点。
1.1 材料 动物:SPF级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0)g,6周龄,96只。许可证号:SCXK(川)2015-030,动物和试验场地由成都里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药物:牛磺胆酸钠(成都艾科达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AS号:145-42-6);雷帕霉素(成都艾科达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AS号:53123-88-9)。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ELISA试剂盒: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购自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UNEL试剂盒(In situ cell death detection kit-POD法,10279600)购自瑞士Roche公司,mTOR和p70S6K蛋白抗体购自美国Sigma公司。多聚甲醛(AR级)、伊红液(AR级)、苏木素(AR级)均购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Multlskan酶标仪(赛默飞世尔),C2500低温离心机(湖南湘仪),转轮式切片机(德国徕卡),BMJ-Ⅲ型-099包埋机(中威电子),PHY-Ⅲ型-U22病理组织漂烘仪(中威电子)。
1.2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应用Excel的随机函数RAND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NP模型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32只。ANP模型组,以0.1 mL/min的速度向胰胆管逆行注射1 mL/kg的5%牛磺胆酸钠诱导建立大鼠ANP模型[3];雷帕霉素组,以0.1 mL/min的速度向胰胆管逆行注射1 mL/kg的5%牛磺胆酸钠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后,予0.5 mg/kg雷帕霉素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开腹后,翻动十二指肠及胰腺3次,关腹。
1.3 大鼠血清淀粉酶(AMY)及TNF-α、IL-6和IL-10水平的检测 于造模后3、6、12、24 h,每个时间点各组分别取大鼠8只,麻醉后,迅速从心脏采血,静置60 min,置于4 ℃低温离心机,以4 0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MY水平;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不同时间大鼠血清中TNF-α、IL-6和IL-10水平。
1.4 胰腺组织p70S6K和p-mTOR蛋白的检测 将上述采血完毕的大鼠,解剖后,取每只大鼠的胰腺组织。于造模后3、6、12、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p70S6K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用凝胶图像分析成像系统进行扫描分析,结果以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表示。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目的蛋白积分光密度值(IOD)/内参积分光密度值(IOD)。
1.5 组织病理学的观察 将已固定的造模后24 h的大鼠胰腺组织,经乙醇梯度脱水后,再透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镜(400倍)下观察组织病变。同时制备保存未经HE染色的石蜡切片,用于后续TUNEL检测。
1.6 胰腺细胞凋亡指数(AI)的检测 采用TUNEL法。取“1.5”中制备好的待用石蜡切片,经脱蜡水化后,按照TUNEL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情况。每个标本切片随机观察10个高倍镜(×200)视野,计算出细胞AI,AI=凋亡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取平均数。
2.1 各组不同时间血清AMY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ANP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雷帕霉素组大鼠血清AMY水平低(P均<0.05);血清TNF-α水平除了在造模后1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均低(P均<0.05);各时间点血清IL-6均低(P均<0.05);大鼠血清IL-10高(P<0.01)。空白对照组与雷帕霉素组不同时间比较,P均<0.05。见表1。
2.2 胰腺组织p70S6K与p-mTOR蛋白表达比较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胰腺组织p70S6K与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见表2。不同时间点,均可观察到大小约为70 kD的p70S6K蛋白条带和大小约为289 kD的p-mTOR蛋白条带。ANP模型组的p70S6K与p-mTOR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雷帕霉素组该两种蛋白表达均低于ANP模型组(P均<0.01),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
表1 各组不同时间血清AMY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2 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胰腺组织中p70S6K与p-mTOR蛋白表达比较
2.3 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空白对照组胰腺组织无坏死性改变;ANP模型组胰腺组织呈出血性坏死改变,胰腺间质有明显水肿,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斑片状出血灶;雷帕霉素组胰腺组织呈水肿性改变,胰腺间质轻微水肿,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出血灶,雷帕霉素组胰腺组织病变程度较轻。
2.4 各组胰腺细胞AI比较 造模后24 h,空白对照组、ANP模型组、雷帕霉素组AI分别为1.04±0.43、13.91±1.76、7.19±1.5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P模型组、雷帕霉素组AI均高;与ANP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低(P均<0.01)。
ANP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伴随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在这个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会激活大量胰酶,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4]。当这些胰酶大量释放后,会产生自身消化作用,伤及胰腺和胰腺旁组织,甚至导致组织坏死。组织坏死后,机体进一步释放大量甚至过量的炎性介质,从而引起全身剧烈的炎性反应,因此胰酶自身消化以及先后激化的炎性反应也是ANP的病理基础。
AMY可由胰腺泡细胞分泌,一般存在于胰腺泡细胞内,当胰腺组织遭受致病因子侵袭,这些酶会大量释放。临床上的AP患者大多伴有血清AMY升高,AMY水平也常作为AP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5]。本实验中,AMY检测结果表明,造模后ANP模型组大鼠血清AMY水平一直持续升高,经雷帕霉素干预后,尽管AMY在24 h内,依然呈现持续升高趋势,但与ANP模型组比较,从造模后6 h开始,大鼠血清中AMY水平降低。
TNF-α和IL-6都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能集聚并直接调节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使全身的代谢和各种类型的细胞免疫反应紊乱,产生细胞毒性,影响细胞分裂、分化的正常进行[6]。IL-6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等分泌,是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能诱导急性期炎性反应的产生,促进并调节炎症反应中多种细胞的分裂、分化[7]。在发生急性炎症时,TNF-α和IL-6水平均会升高。血清TNF-α和IL-6检测结果表明,ANP模型组和雷帕霉素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在12 h内连续升高,直至第24 h开始出现下降。但经雷帕霉素干预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除了在造模后12 h,其余时间点,雷帕霉素组TNF-α水平均低于ANP模型组;大鼠血清IL-6水平从造模后3 h开始,直至造模后24 h,雷帕霉素组均低于ANP模型组。血清IL-10具有多效性和两面性,既能免疫促进,也能免疫抑制。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抑制[8]。对巨噬细胞,IL-10可以抑制其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活性氧中间体的产生;对于单核巨噬细胞,可抑制相关的NK细胞,抑制IFN-γ和TNF-α合成,这些炎性介质的释放量,也反映了炎症严重程度。本实验中,ANP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造模后6 h达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而雷帕霉素组大鼠血清IL-10从造模后3 h开始,直至末次检测的24 h,一直持续升高。与ANP模型组比较,从造模后3 h检测开始,直至24 h,雷帕霉素组IL-10水平均高于ANP模型组。推测当IL-10大量释放时,抑制了单核/巨噬细胞对TNF-α和IL-6的合成,TNF-α和IL-6的水平均降低,从而减轻了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ANP模型大鼠经雷帕霉素干预后,胰腺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症状得以改善。
mTOR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家族成员,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TOR可调控细胞凋亡、参与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翻译等细胞功能。p-mTOR是mTOR的磷酸化状态,其水平高低反映了mTOR活化状态,是mTOR信号通路被激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p70S6K是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在mTOR信号通路中,p70S6K是一个重要的分子,协调控制细胞增殖与分化,p70S6K可被p-mTOR激活,进而启动翻译过程从而控制细胞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研究报道,p-mTOR/p70S6K与乳腺癌、血管瘤、消化系统肿瘤等密切相关[9],但与ANP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研究中,从造模后3、6、12、24 h的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均检测到了p70S6K与p-mTOR蛋白表达,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70、289 kD。表明大鼠在患ANP时,mTOR被激活。当ANP大鼠经雷帕霉素干预后,雷帕霉素组的p-mTOR和p70S6K蛋白表达均低于ANP模型组。mTOR包括mTOR复合物1(mTORC1)和mTOR复合物2(mTORC2)[10]。mTORC1由mTOR、mLST8及raptor组成,能感受生长因子、能量状态、氨基酸信号、氧浓度等,以此调节某些与细胞生长代谢相关的过程,而mTORC2由mTOR、mLST8及rictor组成,能被生长因子激活以调节细胞生存、代谢及细胞骨架形成[11]。在ANP的病程中,当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加剧时,胰腺局部受到的炎症刺激或者缺氧时,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通路被激活,mTORC2可激活Akt,Akt又影响mTORC1活性部分,共同发挥生物学功能[12]。mTOR磷酸化后,可进一步激活其下游分子p70S6K,启动p70S6K的磷酸化状态。p70S6K的激活,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增殖分化出的细胞继续被炎症因子侵蚀,释放出更多炎性因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3]。该循环内,mTOR信号通路为关键。本研究采用TUNEL法检测了胰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雷帕霉素组大鼠胰腺细胞AI与ANP模型组相比降低。结合本实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p70S6K和p-mTOR蛋白表达结果以及细胞凋亡结果,推测其调控机制可能是因雷帕霉素能特异性地结合mTOR,从而抑制mTORC1的活性,并调节其下游活性分子p70S6K的水平,降低通路活性,抑制胰腺细胞增殖分化,抑制了炎症反应,减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有效减轻胰腺组织病变程度。
参考文献:
[1] 侯斐,刘瑞霞,阴赪宏.炎症介质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6):1399-1401.
[2] 陈洪菊,屈艺,母得志.mTOR信号通路的生物学功能[J].生命的化学,2010,30(4):555-561.
[3] 刘大晟,吴先林,李接兴,等.三种不同造模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2016,36(10):2315-2318.
[4] Zhang H, Pan D, Zhu LM, et al. CaM and TNF-α mediate myocardial damage in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in rats[J]. World Chin J Digesto, 2015,23(26):4162-4166.
[5] 贺晋军.CT联合血清AMY、LPS水平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57-60.
[6] 彭生,张焰,刘功俭,等.利多卡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9,13(6):1191-1195.
[7] Hunter CA, Jones SA. IL-6 as a keystone cytokin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Nat Immunol, 2015,16(5):448.
[8] Oft M. IL-10: master switch from tumor-promoting inflammation to antitumor immunity[J]. Cancer Immunol Re, 2014,2(3):194.
[9] Li PD, Zhang WJ, Zhang MY,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RPS6KB1 predicts worse prognosis in primary HCC patients[J]. Med Oncol, 2012,29(5):3070-3076.
[10] Kim YC, Guan KL. mTOR: a pharmacologic target for autophagy regulation[J]. J Clin Invest, 2015,125(1):25.
[11] Kakumoto K, Ikeda J, Okada M, et al. mLST8 promotes mTOR-mediated tumor progression[J]. PLoS One, 2015,10(4):1-15.
[12] Mabuchi S, Kuroda H, Takahashi R, et al. The PI3K/AKT/mTOR pathway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ovarian cancer[J]. Gynecol Oncol, 2015,137(1):173-179.
[13] Chiu LY, Hu ME, Yang TY, et 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from ganoderma microsporum induces pro-death autophagy through akt-mtor-p70s6k pathway inhibition in multidrug resistant lung cancer cells[J]. PLoS One, 2015,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