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托物言志散文的言说智慧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2018-05-25 11:37
中学语文 2018年13期
关键词:托物叠词言志

刘 勇

【教学设想】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托物言志的诗歌、文章都接触过,但对于如何托物言志存在着以下难点:理解不深,表达不准,运用不灵。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穿插“我”成长的困苦遭遇,细读后我们发现,二者巧妙渗透、高度融合,是学习托物言志的好范例。本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厚,可谓“三度”动人:有宽度,即文章写了三个维度,对小桃树,对奶奶,对梦想;有长度,即明写桃树的生命成长,暗写“我”的一生;有深度,即梦想的执着,现实的无奈,生命的顽强。

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要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有合理的文本解读。”在工作室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认为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通常要把握三点:一是学情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了解“这一群”;二是文体特征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知晓 “这一类”;三是文本特质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把握“这一篇”,如下图所示。从“这一群”到“这一类”,再到“这一篇”,奠定了“自读课”文本分析的“铁三角”,能够建构起文本价值的“教学性”提取,从而明晰“读什么”与“怎么读”的核心问题。

而这三点之中,文本特质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在于语言细读的策略,在于寻找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托什么物,怎样托物?言什么志,如何言志?他们如何巧妙融合?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一棵小桃树》的语言很有特色,叠词的精致,比喻的精妙,动词的精准……一句话,回归文本,细读语言,感悟言说智慧。如何体会作者的言说智慧?就是在语言的丛林里咀嚼和涵咏,“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学中,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让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小桃树与“我”的关系;(重点)

2.引领学生“读—悟—写”,积累本文的语言,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教学流程】

屏显:生齐读。

一、读标题

1.读标题。第一次看标题“一棵小桃树”,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林语堂

预设: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如何描写小桃树?为何要写这棵小桃树?

点拨:我们自读散文时,通常可以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阅读标题,进行质疑。

2.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开篇情感炽热,直奔主题,在“忏悔”和“安慰”中会写下什么呢?

3.细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这样的语句。

屏显,学生朗读。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

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可我的小桃树,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预设:寻找关键词句。这棵小桃树不是一般的小桃树,与“我”的生命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已然成为“我的小桃树”,让人动容,令人动情。

点拨:自读时,第二个方法是阅读首段,进行猜读。你看,标题虽为《一棵小桃树》,但在文中反复呼唤“我的小桃树”,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二、读“我的小桃树”

1.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细品语言。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请略读全文,勾画直接描写小桃树成长的语段,并注意时间词语。

点拨: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即过程;二是怎么写,即结构。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埋下种子——孤独成长——经历风雨——保留花苞。文章的结构大致为:现实——回忆——现实。

小结:(小桃树的经历)孤独成长,无人问津,经历风雨,保留花苞。

2.再次浏览全文,梳理与“我”有关的段落。

预设:(“我”的成长经历)生在偏僻山村但充满梦想,离家进城读书,感受社会复杂和自己的幼稚,遭受种种磨难,受到启迪并保持对梦想的追寻。

3.屏显:补充与作者相关的文字。

他在 《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

预设: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初二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正如作者所言,他就像小桃树一样,自卑、瘦弱、渺小、饱受风雨的摧残。

4.明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关系:高度融合,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小桃树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亦更富有感染力。

点拨:“梦”是“我”与小桃树的联结点,因为种下梦想,坚守梦想,让小桃树成为了“我”的化身(板书)。本文托物言志,描绘具体,情感真挚。

三、悟“我的小桃树”

1.细读语言,为何这些词句都如此多情?请运用自读课文重要之法——批注读书法,感悟作者如何抒写“我的小桃树”。教师示例。

示例:“……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批注:这里的“苍白白”“苦涩涩”均是叠音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又妙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开出的花瓣似营养不良、身患重病的少女,读来有一种悲切之感,体现了作者对小桃树遭遇的悲伤和同情。

2.学生批注并展示,教师相机诱导并适时点评。

3.小结叠词的运用之妙。屏显:

纤纤,楚楚,孤孤,片片

苍白白,苦涩涩 我的小桃树啊!

瘦瘦的,黄黄的,默默地

高高,灼灼,香香

学生朗读,左边叠词一排一排地读,“我的小桃树啊”轮读三遍。

预设:以上叠词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地,使读者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你看,“纤纤”言极其细小而柔弱,“孤孤”言极其孤单和无奈,“苍白白”言极其病弱和苍白……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贾平凹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一棵小桃树》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

点拨:既摹状又可摹意,增加语言的韵律,升华作者的情感,这是叠词的表达效果;形象美、画面美、音韵美,这是叠词使用效果。叠词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具体形象,可使画面更加美好或深刻,还可使诗或文章的音律和谐,平平仄仄,高高低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悟起来词词达意。

小结:反复吟咏,我们还会发现,朗读叠词时的反反复复、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低低高高,恰恰是作者在苦难命运琴键上弹奏的人生最强音。

4.小结比喻的运用之妙。屏显: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预设:小桃树寄寓着作者的梦想,要结果,首先必须先开花。本体只有一个,就是桃花,而三个喻体分别为“患了重病的少女”,“一只天鹅”,“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为何如此比喻?

点拨:少女固然美好,然而患了重病,不禁让人爱怜,更让人担心了,可是那“苍白白的脸儿”偏“苦涩涩地笑着”,说明这个少女面对苦痛和挫折,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伤心绝望,而是对未来怀着憧憬、揣着希望,细读这一比喻,怎不让人动容?联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梦”的力量,是奶奶从小在“我”心中种下的梦想,虽出生偏僻、无人问津,虽饱经风雨、历尽坎坷,但梦想永不灭,笑容亦永不失。

天鹅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我们常常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古代称天鹅为鸿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黄鹤楼等。《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而在此处,为何喻为天鹅?其高贵在何处?在梦想!如果没有梦想,这只丑小鸭能够变成白天鹅吗?没有梦想,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还有高贵而言吗?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细细品来,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不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为何喻为“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桃花柔软而明艳,指示灯坚硬而单调,二者如何联系?回归文本,小桃树经历风吹雨打,历经坎坷磨难,第一次开花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但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最后,“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这给作者多大的欣喜和希望啊,梦想终究要绽放了,所以文末作者坚信“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这一感受正如指示灯传递给我们的感觉,给人光明,予人希望,让人心安!

小结:喻体陌生化、描写生动化、角度感官化,是这三个比喻的巧妙之处。正因如此,粗看这三处比喻不妥,与桃花的形象之间有较大差异,甚至存在矛盾,但经过情境还原之后,深读细思,你会发现这些比喻的精妙所在。

5.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啊!文末作者呼唤道,屏显: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预设:林清玄在《百合花开》中说过一句话: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点拨:聆听着这样动情而深情的细语,我们分明听到了作者心脏强烈跳动的声音,看到了一朵在风雨飘摇中孤独却傲然开放的桃花。作者没有被现实的风雨,被苦难的人生所吓倒,更没有颓废,而是坚守梦想,持之以恒,用丰厚的人性、优美的文字浇灌出内心深处的“十里桃花”。

预设:我们读到了辛酸,但更多读到的是惊喜与欣慰。齐读: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紧握你的右手》

四、写“我的小桃树”

1.人生需要梦想,更需要行动。送给大家三句话,请齐读:

荷马: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

杜鲁门·卡波特: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刘老师:要实现梦想,一靠勇气,二靠行动。

2.请以“我的小桃树啊!……”开头进行说话练习。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4.《一棵小桃树》是作者的自我观照,是情感化的世界,亦是语言的艺术。其中,精妙的比喻、精致的叠词,让我们留恋忘返,还有精准的动词、精巧的结构,下来之后可以继续阅读,按照此种方法自读,深得此文之妙。

猜你喜欢
托物叠词言志
言志为本
妙用叠词我来说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竹 石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