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应对措施研究

2018-05-25 01:12陈进杨亚波
西藏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西藏毕业生制度

陈进 杨亚波

(1.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一、文献综述

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也对这一热点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并形成了大量文献和研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应对建议两个方面。

(一)关于就业问题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四个方面:社会大环境、高校和高等教育、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石国亮、赵黎明在《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一文中认为,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进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提出挑战、制度缺陷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和市场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高校和高等教育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创业教育缺乏、就业指导缺乏;用人单位的原因包括过分看重学历、过分看重“出身”、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就业心理和观念问题、就业能力和素质不高、诚信缺失[1]。黎大志、姜新生在《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2]。沈超、王廷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分析》一文中认为,扩招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但也不是导致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关键性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的六个不匹配[3]。贺平在《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一文中,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意识、高校培养模式、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4]。都阳、程杰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一文中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高等教育的扩张时机不恰当、技能与岗位的不匹配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规制不断增强的趋势。结合实际来看,这些分析符合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为全面客观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考量,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具有调控职能的政府一方,以及实现供需平衡机制的形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供需平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5]。

(二)关于对策建议的文献综述

一是政府方面。姚裕群在《论我国的就业政策和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建议,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指导、调节和管理,同时还应当加大就业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与就业的各项服务[6]。黎大志、姜新生在《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提出,政府应当从实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继续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三个方面加强主导作用。二是高校方面。姚裕群认为要强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贺平建议,一方面大学要密切关注市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要变革自身,对课程设置及时作出调整。黎大志、姜新生建议: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大力发展并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朱国纬、黄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建议要加强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黎大志、姜新生倡议大学生:第一要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心态。石国亮、赵黎明倡议,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还可以携笔从戎到部队、到军营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条件的大学生要自主创业[1]。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借鉴和指导,但由于西藏存在一定特殊性,需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对策措施[7]。

二、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

(一)西藏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西藏高等教育进入了超常规的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增大(见下表)。

1997—2016年西藏高等学校招生数及毕业生数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1显示,1997年西藏高校(仅有4所)年招生数仅为717人。扩招的第一年(1999年)西藏高校招生数扩大为1681人,是1997年的2.3倍。从1999年至2016年(已有6所*分别是:西藏大学(西藏大学本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招生数由1681人激增到18849人,扩张了11.2倍。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随着招生数的增加而快速增加,从1999年的1066人增加到2017年的18161人,提高了17倍,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西藏高等学校的扩招不是在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主动性选择,而是在全国高校扩招的整体背景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西藏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加,一开始就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这样的现实困境:“区内+区外”高校培养了大量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但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市场则在区内,这就导致毕业生供给不断扩大,但需求则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

2002年2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拉开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自此,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结束了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包分配制度,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出于对西藏特殊区情的考虑,国家没有对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做出与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等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再进行改革。伴随着西藏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扩张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西藏开始尝试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取消“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实施“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2006年出台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做了明确要求。。从2006年开始,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全区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2007年是西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西藏高校告别“统招统分”,走上“双向选择”道路。通过历史回顾,可以看出,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晚于全国,但都坚持了市场化的方向。通过这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西藏试图建立与全国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特殊区情,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化改革与区外省市有很大差别。最显著的特征是,绝大部分比例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公招考试进入公职岗位就业。201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提出了“全就业”的政策目标*2011年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力争使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这里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是指按照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经全日制学习,学籍在西藏高校或高考前户籍在西藏、学籍在区外院校,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并通过扩大政府就业规模的方式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之后的两年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全就业”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2014年之后就业率又开始呈下降趋势。2016年自治区再次调整就业目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高校毕业生政府就业和市场就业的关系,坚持市场主导的就业原则。

(三)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随着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推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是指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开始逐步下降,而在实行改革之前,由于实行“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西藏的高校毕业生能通过政府的调控手段基本实现全部就业,根本不存在就业率随市场变化出现波动的现象。自2006年西藏实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就业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11年之后,伴随着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全就业”政策的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但2013年至今,随着“全就业”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就业率又呈整体下降的趋势。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出现波动,一方面与就业制度实行市场化改革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导致西藏高校毕业生在短期内显著增加,但区内劳动力市场无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关。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降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这种情势,应该理性看待,当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而当就业制度实行改革后,在一段时期内,就业率下降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这符合劳动力市场基本规律。

(四)公职岗位占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呈先升后降趋势

长期以来,受市场发育程度低和就业政策的引导,西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传统,普遍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提供的公职岗位。公职岗位成为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有其现实客观性。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主要是由于西藏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等,市场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面对这种特殊区情,西藏长期通过扩大公职岗位招录数量的方式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是2011年实行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全就业”政策以来,公招人数占当年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以2013年为例,西藏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14379名中,10410名高校毕业生分两批次通过公开考录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实现就业占大学应届毕业生的72.4%[8]。但2014年以来,随着大量的公职岗位被补充,公招人数占高校毕业生比例又出现了下降趋势。

(五)就业援藏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内地劳动力市场

“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对口支援西藏机制自1994年实施以来,通过干部、项目、资金援藏等方式,为助推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口支援制度的供给内容不断丰富。2011年底,17个对口援藏省市和17家在藏扶贫的中央企业正式启动就业援藏项目—“双百工程”,每个援藏省市、中央企业每年为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共计3400个工作岗位。2012年3月就业援藏工作会议召开,就业援藏办公室成立,《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工作方案》印发,就业援藏工作正式启动。从西藏自身而言,这一制度供给方式主要是为了缓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从客观的政策效果来看,却能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走向区外劳动力市场打开一条通道,能推动西藏劳动力市场与全国劳动力大市场的统一,促进更多的西藏籍毕业生进入全国劳动力大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业援藏政策能够对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产生深远影响。就业援藏政策实施以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这个渠道实现了区外就业,为引导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实现区外就业、缓解区内就业压力发挥了一定作用。2017年,在自治区的积极推动下,17个援藏省市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直属机构将首次在西藏招录藏汉双语公务员*招考对象为懂藏汉双语的2017年西藏籍普通全日制高校应届毕业生。。这表明,就业援藏政策的力度在不断强化。可以预期,今后会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援藏渠道实现区外就业。

(六)西藏在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基础上制定了配套政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当原有的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时,新的制度需求产生,做出变革成为必然。当核心制度形成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来保证核心制度的顺利运行。整个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后,相应也出台了配套制度,如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失业救助的政策、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等。西藏在2006年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建立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各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每接收一名属国家计划内招收的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并同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由财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具体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2年合同或协议的,给予5000元奖金;签订3年合同或协议的,给予12000元奖金;签订5年以上合同或协议的,给予20000元奖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区外就业、自主创业扶持、税收和行政事业费扶持、工商扶持,以及就业见习、求职补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鼓励区内重点建设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档案托管、户口管理、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等帮扶政策。在《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指导下,进一步提高了各类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强度。以拉萨市为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从促进就业向创业转型的背景下,拉萨市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拉萨市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补贴实施办法》《拉萨市“两创示范”地方配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拉萨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操作管理章程》等支持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从贷款融资、税收减免、工商注册、场地、奖励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从拉萨市的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4281人,年底就业率达到98%;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4043人,年底就业率为88%。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七)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于2002年、2005年下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自治区出台《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西藏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西藏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2015年高职(专科)毕业生达到4415人。与全国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自2005年开始一直保持在95%以上的情况不同,西藏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低。2015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截止2015年9月的就业率仅为38.9%,就业率排名前六的专业分别为作物生产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畜牧兽医、小型水电站及电力网、饲料与动物营养、动物防疫与检疫,分别为75.25%、65%、58.09%、57.53%、57.5%和54.55%,其他专业的就业率都低于50%,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仅为8.89%。西藏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具有特殊性,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有限,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导致对高职人才的市场需求十分有限;二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很狭窄,仅仅停留在区内市场,实现区外市场就业的渠道还不畅通;三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以及就业机构联系还很薄弱,导致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三、应对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十分关键,在西藏则更为突出。2011年以来,政府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全就业的目标,并且基本实现了这个政策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政府提供大量的公职就业岗位为保障的。今后,随着西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将有更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总量矛盾将不断加大,原有的“全就业”政策目标将无法实现,“全就业”政策效力将不断递减,政策的风险性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应未雨绸缪,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实现就业创业。相关部门应根据自治区下发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精神,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引导整个社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广大家长的就业预期;调整优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鼓励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政策,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企业吸纳的方式实现就业;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建立政策执行评估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复杂,但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西藏,这样的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长期以来,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市场发育程度,西藏的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而从全国经验来看,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在于民营企业。从民营经济与社会就业的关系来看,无论是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还是民营经济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均有了大幅提高(前者2006年为39.36%、后者为37.50%)。结合西藏的实际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数量多、分布广,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西藏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9]。据统计,“2010年西藏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335863人,比2005年增加176392人。其中,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人员208410人,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27453人,年均增速分别为23.8%、12.5%。创造就业岗位33.5万个,占全区社会就业的75%以上。[9]”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量,还是发展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差距。从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西藏的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仍然是公职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但是,从长远趋势来看,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公职岗位在不断地减少,这对矛盾不可避免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只有抓住新的机遇,提高非公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创新制度供给,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

促进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确保目标的实现需要创新制度供给,进一步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一是建议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深入调研、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推进地方立法出台或政策制定,对中直、区直机关,央企、地方国企等单位和企业吸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作出比例规定。二是针对西藏广大基层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探索建立定向培养机制。按照乡(镇)→县(区)→市(地区)→自治区的层级进行汇总,由组织、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协同,出台相关规定,为基层定向培养紧缺人才。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援藏机制。在就业援藏政策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的情况下,转变思路,通过就业援藏渠道和资金,组织创业代表前往发达省市考察学习,学习他们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完善创业载体建设、搭建创业功能平台、强化创业孵化支撑、培育创业文化品牌、巩固创业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做法,引导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实现区内创业,对到区外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性奖励。四是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对接高校就业服务中心,以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中心,将政策普及到每一位学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性化、贴心、高效服务。五是进一步完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救助制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由于结构性矛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大学毕业生因此不可能实现全部就业,一部分人必定处于待业状态,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常态现象。对于这样的常态,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保证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有效应对,如建立大学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大学毕业生实习(见习)制度等。

(四)加强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

当前,推动大学毕业生实现创新创业成为就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要加强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要根据《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及《关于积极做好2015年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建设“众创空间”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项目、信息、场地、政策、保障、援助以及相关公益性服务和“一站式”孵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各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并通过就业场景模拟、SYB创业培训、竞赛、先进典型报告会、宣讲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政府要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采取更加精细化、针对性强的专业性扶持政策,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五)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进行高校课程设置改革

实际调研表明,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十一五”期间每年有超过1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其中一部分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未能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技术性、技能性岗位得不到满足,企业只能从内地引进高等级人才。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实施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创新财政供养体制,建立保障机制,疏通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第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需求预测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向社会和学校发布分学科专业的人才供求信息,并通过年度招生计划调控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第三,西藏各高校要走向市场,动态调整课程设置,联合用人单位和企业共同开放式办学,专业开设紧贴市场,与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相适应。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环节,注重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将毕业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

(六)强化就业服务,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西藏自治区的高校就业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流动和大学生就业。因此,必须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一要积极组织各用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区、市以及校园人才招聘市场,逐步提高就业岗位数,努力转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途径单一的现状[10]。二要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升级完善西藏籍大中专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种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就业指南,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和管理,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适度灵活地调整,掌握更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就业能力,为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服务[11]。如可开发移动客户端APP,实现在线招聘与求职、新闻与动态发布、活动通知及参与、在线办事及咨询、创业分享和推荐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创业创新信息的传播渠道。三要成立创业学院。全盘整合学校学科资源,对接自治区企业资源和受援省市企业资源,成立创业学院,将创业理念与课程融入到各个专业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收创业知识与理念,营造创业氛围,积极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一支以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员为龙头,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为中坚,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抓手的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员队伍。要坚持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编写符合西藏特色的《西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配备专职授课教师,开设就业创业指导系列课程并建立“院级职业测评系统”,全方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

[]

[1]石国亮,赵黎明.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J].青年探索,2007(2).

[2]黎大志,姜新生.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3]沈超,王廷.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分析[J].中国人才,2009(5).

[4]贺平在.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5]蔡眆.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4——从人口红利到制度红利[M]//都阳,陈杰.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6.

[6]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政策和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4).

[7]朱国纬,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

[8]西藏日报.西藏:就业渠道更宽广实现扩大就业[EB/OL].人民网,(2014-12-22)[2017-10-28].http://xz.people.com.cn/n/2014/1222/c138901-23303282.htm.

[9]西藏日报.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述[EB/OL].中国在线,(2011-07-14)[2017-10-28].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xa/2011-07/14/content-12903281.htm.

[10]达瓦次仁.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0(8).

[11]朱生高.关于大力发展我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促进城乡就业措施、对策和建议[J].西藏政协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15(12).

猜你喜欢
西藏毕业生制度
都是西藏的“错”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