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艳 陈云云
重型颅脑损伤为急诊科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主要是由交通事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创伤所致[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伤势严重,若无法及时治疗,会增加死亡的风险。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的60 min之内为其治疗的最佳时间,故对急诊护理的要求较高[2]。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为近年来的新兴护理方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举措,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的意义[4]。本研究以我院急诊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2例为研究主体,旨在分析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具体如下。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要求[5],且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②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③无精神相关性疾病,理解认知能力正常;④知晓同意此次研究,并签属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文化程度较低、智力及听力障碍者;②对治疗及护理配合度较差者;③拒绝参与此项研究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男性49例,女性22例,年龄11~69岁,平均年龄(46.74±12.4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其中开放性脑损伤42例,闭合性脑损伤29例。交通事故损伤47例,高处坠落13例,打伤9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23例,年龄11~70岁,平均年龄(46.93±12.6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开放性脑损伤41例,闭合性脑损伤30例;交通事故损伤43例,高处坠落14例,打伤11例,其他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方法,即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等。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接诊后2~5 min内,护理人员判断患者伤情;通知医生急救,准备急救用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等,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头痛、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评估有无其他器官的损伤及危及生命的创伤。于急救过程中的10~35 min内,护理人员保持患者呼吸畅通;帮助患者止血,并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留置导尿管,观察患者的尿量;做好备皮、交叉配血等手术准备;做好护理记录,让患者家属签属知情同意书;开启绿色救护通道,必要时采取心肺复苏。在患者住院期间要时刻注意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心理、饮食及基础护理等工作;管道、皮肤及卧位要及时给予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2.1 急救护理措施
①判断患者伤情。急诊电话接入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详细了解,例如受伤的原因、部位、时间、意识状态,是否有呕吐、头痛、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的受伤状况进行系统的判断,如伤情、生命体征等,并立即通知相关医生进行急救,并向其介绍患者的受伤情况。②准备急救用品。护理人员在抢救的第一时间准备好急救所需的物品(吸痰、吸氧装置、呼吸器、监护仪器等)及药物(止血药、呼吸中枢兴奋剂等)。③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护理人员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内的异物,以免患者误吸导致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给予患者面罩或鼻导管吸氧,若患者发生窒息,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④降低颅内压。静脉滴注甘露醇或呋塞米等进行脱水治疗。⑤失血性休克处置。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如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立即静脉补液,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得以稳定。防止患者发生脑缺氧、缺血而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若患者出现静脉塌陷,可以在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如有需要可以进行静脉切开。
1.2.2 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的观察
①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护理人员时刻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的改变,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6]。意识障碍为每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会发生的现象,护理人员每隔15 min观察1次患者的意识变化。②观察患者的瞳孔状态。观察患者瞳孔的形态、大小、对光的敏感性,能够帮助判断是否有脑疝、颅内压升高的现象[7]。护理人员每隔15 min观察1次瞳孔,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患者瞳孔异常立即通知医生。③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24 h心电监护,并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监测。在患者病情未稳定之前,每隔5~10 min观察1次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④心理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发病较急,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的情绪。告知患者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与患者交流时,尽量选择幽默、轻松的话语,减少患者的担忧。
1.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应激性溃疡为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8],主要临床症状为呃逆、胃液呈咖啡色。在鼻饲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尽量将床头抬高30°。观察患者胃液的颜色及性质,鼻饲时注意进食速度、温度及浓度。若发生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②肺部感染。重型颅脑损伤易并发肺部感染,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免疫力下降,病原体易侵入人体[9]。故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防止患者发生感染。③多器官功能衰竭[10]。若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立即告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lce scale,NIHSS)评分[11]、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 of ADL)[12]、并发症发生情况(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共包括25个问题,每问题采用4分制,满分100分,总分<60分表示不满意;60~<72分为基本满意;72~<85分为比较满意;≥85为非常满意。
观察组的抢救时间为(26.34±1.3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1.29±3.49)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8,P=0.002)。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4.37%(67/71),高于对照组的83.10%(59/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8,P=0.034)。
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s,分)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2.94%(23/71)低于对照组的78.87%(5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71,P<0.001)。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例(%)]
注:2组比较,Z=-3.036,P=0.002
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技术、抢救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重要因素[13]。病情严重程度指的是患者颅脑部位具体的损伤情况。治疗技术指的是医生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处置。抢救时间指患者在颅脑受损时至得到有效治疗的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为客观因素,无法改变。而治疗技术及抢救时间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若患者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护理,则对其救治具有重要意义[14]。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护理步骤的遗漏,使护理步骤得以规范化,提高护理效率[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通过规范护理步骤,提高了护理效率,缩短了抢救时间,有效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是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贯穿于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整个过程,规范、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及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患者预后。2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要求护理人员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举措。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如下:经过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的相关培训,使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也随之提升,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重型颅脑损伤发病往往较急,病情较为严重,大部分患者于发病早期即处于昏迷状态,故对护理的要求较高。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护理工作的优化,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同时,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度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性急救护理能够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3):289-292.
[2] 袁明艳,陈琳.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护理路径实施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6):54-56,63.
[3] 周染云,范燕娜,王国权,等.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3):51-54.
[4] 黄艳丽,马金叶,魏红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5,36(4):337-340.
[5] 只达石.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3.
[6] 吕洋,刘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5):417-419.
[7] Dawes AJ, Sacks GD, Cryer HG,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inpatient mortality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5,78(3):492-501.
[8] Li ZM, Wang LX, Jiang LC,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ortisol levels and stress ulcer following acute and severe head injury[J]. Med Princ Pract, 2010,19(1):17-21.
[9] 徐亚群,汤晓锦.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4):535.
[10] 李功科.重型颅脑损伤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80例病因及预后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7):604-606.
[11] 欧艳.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 转化的预测价值[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9):3124-3126.
[12] 李奎成,唐丹,刘晓艳,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 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37-740.
[13] 侯亚红,曹海华,聂晶.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760-761.
[14] 张宇光.优质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学,2015,43(3):383-386.
[15] 张丽玲.系统性急救护理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26-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