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达门船厂集团与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荷兰皇家海军、海事研究所,以及美国海岸警卫队合作,设计出了全铝合金双斧刃船艏双体船,主要供海上风电场快速运送工程维护人员进行运维作业,且在沿海作业中具备更高的耐波性和驾驶操作感。
该全铝合金双斧刃船艏双体船具有高速、稳定舒适、大甲板空间等特点。其全铝合金船体更轻,双斧式船艏能够减小10%~15%的静水阻力及60%的附加波浪阻力,也可显著减轻船舶在海浪中航行时的抖动,使“船艏拍浪”的现象几乎完全消除;其双船体拱穹型片体结构连接、勾月型船艏剖面平台、船艏升高甲板等优化设计均增加了船艇在恶劣海况中的适航性,可有效避免甲板上浪;其具有比传统双体船更宽的船体、更大的甲板储物空间和更好的船舶稳性,可同时容纳2个6.1m或4个3.05m集装箱,或相同尺寸的起吊发电机及换油装置;其特殊的螺旋桨导流罩结构设计提高了螺旋桨效率,降低了气流、空泡、振动和噪音水平。该船在高速航行时仍能够保持最佳的性能及稳定性,降低了驾驶及作业风险,保障了维护作业的安全性。
(国 船)
4月10日,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在马鞍山市完成首航。上午11时左右,随着首吊作业启动球的开启,岸上卸船机开始作业,将该船所装载的20000t铁矿石通过皮带机输送至马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堆场,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江海联运的新时代。
据悉,江海直达是一种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运输方式,江海直达船是解决江海联运瓶颈、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的新型运输工具。“江海直达1”号于2017年4月19日在舟山正式开建,同年12月8日下水;2018年1月26日试航、3月18日交付。4月5日14时,“江海直达1”号从宁波舟山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装载20000t铁矿石拔锚起航,由东海入江,溯江江而上,驶往马鞍山马钢港务原料总厂码头,开启了“首航之旅”。
“江海直达1”号是我国首艘按照《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建造规范》设计生产的江海直达船舶,用于执行宁波舟山港—马鞍山的航线。与同类海船相比,其造价降低约10%,载重量增加约13%,能效提高约12%,具有“宜江、适海、先进、经济”四大特性,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是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最大江海船舶,可减少中转环节,缩短物流运输时间,促进长江绿色航运发展。
(刊 综)
由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船用锚绞机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
据介绍,该项目的研发目标是: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实现设备重量减轻20%、节能20%。为此,中船绿洲针对锚绞机高效传动设计、锚绞机减振降噪设计、锚绞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轻量化锚绞机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等进行研究,攻克了锚绞机结构优化、锚绞机硬齿面传动、数字化样机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该项目研制的78AM3/150kN液压锚绞组合机及系统样机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同时制定完成了轻量化锚绞机设计规范及技术企业标准9项,获得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锚绞机轻量化设计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船舶配套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中船绿洲锚绞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该项目的完成,解决了船舶锚机模块体系的划分、功能的确定、结构和接口的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船舶锚机模块》研究报告和标准草案。
(中 船)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在“大洋一号”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完成首次海试,潜水深度410m。
北京时间3月30日16时45分,海试作业区域海况良好,“海龙11000”从母船缓缓入水;10min后,浮球加挂完成,潜水器开始下潜;到达410m深度后,科考队对潜水器的监控系统、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定位系统等进行了全面检测。随后,“海龙11000”开始回收,于18时25分回到母船甲板。海试期间,“海龙11000”水下功能正常,所有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海龙11000”是由上海交通大学葛彤教授团队研制的万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000m。其系统方案、总体方案、控制方案突破了传统缆控无人潜水器模式,大量采用了创新技术。其中,可加工浮力材料、多芯贯穿件等部件均为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中国大洋协会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海龙11000”的11000m级海试和验收。
(新 华)
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南海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并取得了诸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显示度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长期观测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深远海定点连续观测技术的发展。
研究人员突破了沿缆往复稳定可靠运动控制、水下沿缆剖面测量等关键技术,集成了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洋观测仪器,自主研发了“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观测潜标”等适合深海多尺度观测的系列潜标系统,实现了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长期连续观测。此外,研究人员还突破了深海可靠的电缆破断与电控释放等卫星通信单元发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适合深海长期连续观测的系列深海潜标——“海洋动力过程定时通讯潜标”,并开展了大量长期海上应用检验实验,性能可靠、工作稳定,有效地提高了潜标观测数据的时效性。
目前,我国南海潜标观测网同时在位观测潜标39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超过8年,形成了南海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长期连续观测能力。其获取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有力地支撑了南海环流、中尺度涡、内波、混合等多尺度动力过程科学研究的系统开展。在海洋环流方面,其精确刻画了南海北部环流时间变异特征,探明了南海与太平洋水体交换的时空结构,揭示了太平洋西传中尺度涡对南海北部环流的影响机制;在中尺度涡方面,首次发现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全水深三维倾斜结构”,剖析了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生成机制及环流在其中的作用,阐明了能量正级串至亚中尺度过程是中尺度涡消亡的主导机制。
(W.KX)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该项目突破了船用变频器系列化设计及推进电机的系列化设计、绝缘、冷却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低压、中压两个系列船用电力推进系统核心设备,并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产品型式认可证书,使我国首次具备了船用变频器、推进电机等电力推进系统关键设备的批量供货能力。该项目的研制成果现已在科考船、挖泥船、起重船、风电安装船等多种船型上取得近30套实船业绩,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继续开展基于低压船舶兆瓦级直流电网电力推进系统、5MW级高功率密度永磁电力推进系统、零排放船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船舶电力推进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