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红
摘 要: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主渠道,各民族学校要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开发优质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民族学校
大山深处的湘西是片神奇的土地,它孕育了苗族、土家族文化这朵鲜艳的民族奇葩,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灵秀的奇山异水,别具魅力。湖南省花垣县花垣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湘西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校”, “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结合我校的民族传承实践,对民族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途径进行初探。
1.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目的,这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十一五”“十二五”的带动下,我校校紧扣契机,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了《苗族民间工艺》《苗族民间竞技》和《美在湘西》这几本校本教材。目前借助湖南省规划办资助课题“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全面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学校体育组收集了苗族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武术:棍术、苗拳等竞技项目,并聘请了苗拳第七代传人到校授课,把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精心编成校本教材。
语文组、美术组利用暑假,到湘西凤凰、永顺、古丈等地采风,群策群力创编了校本教材《美在湘西》,并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编排科学、内容丰富,从湘西美食、湘西童谣、苗族剪纸等多方面凸显湘西民族文化的魅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2.探究整合模式,传承民族文化
为了让校本教材真正走进学生,我校每周一课时的乡土活动课由语文、音乐、美术教师任教。在教学中,大家积极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初步构建了现代信息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科知识的“三整合教学模式”。
如美术组的苗族剪纸“三步教学法”: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实践、体验—佳作展示、欣赏。语文学科开创了“三整合习作模式”,建立起一种“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教材、媒体与学生实践三者动态互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了解,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民族传承实践活动。在乡土习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学生兴味盎然。教学过程突出“三结合”:课堂学习与媒体呈现、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相结合,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体验。
3.推出特色精品,打造乡土品牌
民族的是经典的。在各级赛课中,本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仍是最佳的選择,也让我校的学生在与高手角逐中脱颖而出。
我校作为省级培训基地,发挥了民族地区的特色。我校青年教师陈燕萍老师执教的《湘西童谣》,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原汁原味、多姿多彩、童趣盎然的案例课。民族特色浓郁的课例,成为广大学员此次花垣之行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湘西州梦想课堂教学大赛”中,苗族教师龙燕老师执教的《玛汝细蔓》,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苗族花带的来历。然后借助微课视频,指导学生花带“编”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编花带,最后小组展示,独具匠心,深受各位评委的青睐,并荣获一等奖。
4.开发优质课例,丰富课程资源
在使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结合每期的教研课,开发校本教材优质课例,进行录播。刘桂芝老师执教的《苗族赶秋节》也充分展示了民族节日的魅力。课堂上,师生齐唱清脆的苗歌,一起跳起欢快的接龙舞,十分开心。“蚩尤拳”第九代传人龙兴文老师执教的《苗拳》,一招一式展现了苗族武术的独特魅力。这些优质课,使学生学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师生好评。
5.开展传承活动,炫彩校园文化
学校民族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巩固和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同时还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我校把苗拳融合到大课间,并成立了苗歌队、苗舞队、苗拳队、苗族民间美术创作组等兴趣小组,进行集中训练。同时民族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也在校园内相继开展。
我校举办了民族文化活动月,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最炫民族风”实践活动,掀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热潮。我校先后开展了“最炫民族风”苗族绘画、剪纸、手抄报、湘西童谣创作、乡土作文等比赛活动,并通过兴趣小组、主题班会,文艺展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 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 桦.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研究[J].金田,2014(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