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数学探究学习“三基点”

2018-05-24 10:14王洪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4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王洪艳

[摘 要] 数学探究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基于思维冲突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基于动手操作优化学生的探究过程;基于学生差异提升学生的探究结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优化策略

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探究已经成为一种高效的主流学习方式。对于探究学习而言,不管是在发生还是发展的阶段,都有着起关键作用的“切入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些“切入点”,保障学生高效化的数学探究学习。

一、基于思维冲突,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缺少了问题就不能构成探究。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冲突点,为学生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全面激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冲突设计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学生创设如下的探究问题:首先给出一组数字:36、69、93,引导他们判定是否能够被3整除。由于会受到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必然会联系到之前所学习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而产生如下的想法:对于一个数字来说,如果个位上的数字能够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可以被3整除。当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时,我并没有直接判定对与错,而是继续向学生出示一组数字:26、49、73,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很快学生们便发现,这一组数字都不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对于那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字,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是对学生主动探究意愿的有效激发。

可见,当学生基于当前的认知结构产生认知冲突时,必然能够产生展开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出现了矛盾以及冲突,必然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基于动手操作,优化探究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基于此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暂时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知识却存在非常典型的抽象性。因此,如果可以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引入操作探究的方式,必然能够收获较好的教学成果。

1.借助动手操作,探究“数学公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会普遍认为与它的两条边的长度相关,当经过验证之后,学生自主对这一结论进行推翻。此时笔者引导学生以转化的思想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当前已经学习过的图形?于是有的学生采用了割补的方式将其转化为长方形,经过比对之后,成功地推导出了面积计算公式。

2.借助动手操作,探究“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学生便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相应的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绕绳法以及滚动法和公式法等。

三、基于学生差异,深化探究结论

在经历过数学探究活动之后,必然会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认知以及思维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当学生已经探究出相应的结论之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对问题和结论进行整合,由此而推导出更简化、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通过探究,学生获得以下两个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虽然从本质上看,这两个结论并无差别,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两者的相同點,由此而将其统一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因为对于这一结论来说,更具有简洁性的特征。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必然会对“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层面的认知。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数学探究有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力,并完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郝有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2]胡加良.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5).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优化策略小学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