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织云 程立海
近日,作家毕飞宇的微博被一群中学生的提问给“攻陷”了:“毕飞宇老师,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作者坦言:“体会厚重感需要生活的歷练与积累,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教师的差距是巨大的,不能以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
目前,就语文基础教育来说,类似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命题甚至让学生和大众哭笑不得。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语文命题的问题依然如故?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答案的“不确定性”,即语文考题的答案,是带着镣铐跳舞。
一方面,语文试题特别是阅读题,与理科有巨大差异,没有“约定俗成”的唯一答案,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是,答案自然是“百花齐放”,不可能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另一方面,考试需要有基本的衡量标准与尺度,否则,只要写出文字即给分,就会有失公平与公正。因此,命题者必须要给出参考答案,尽管参考答案绝非“标准答案”,但阅卷者只得以参考答案作为评卷的依据。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阅读理解中对文章的感受应该是更多元化、个人化的,目前语文考试命题中用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的命题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所以就目前语文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加以破解。
譬如,在选择阅读材料上,尽可能地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实际,包括兼顾到农村与城市学生的实际和差异;在命题与答案方面,要考虑周全,避免利弊争议与模糊不清的现象出现;在考试的题型与考点方面,应探索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素养培养、检测的考试模式,为语文的教学与考试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有更好、更大、更快的提升;阅卷人在评卷时既要参考所给答案,又不能拘泥于所给的答案,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智慧,给出客观、科学、灵活、适当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