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2018-05-24 10:21银媛林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银媛林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四种策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化学实验、强化概念原理教学、拓展训练设计,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化学学习核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099-0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热词,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选择、设计时,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基本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新化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强化概念教学,拓宽训练设计范围,帮助学生理顺学习认知思路,促生课堂学习主动力。尤其是实验,化学课程包含大量的实验操作内容,而普遍的是,学校的教学实验条件大多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生活实践活动内容,以弥补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活学习思维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找到学生认知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情境具有适当性。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实验展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设问释疑、案例列举、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高中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学生生活认知解决化学问题,那么就可以成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组悬疑问题:(1)我们要用实验方法来测量一张报纸的厚度,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展开实验操作呢?(2)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一个原子或者分子的质量呢?(3)如果有一杯水,那么它含有多少个分子呢?你能够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进行测量?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有的学生会说:测量一张报纸的厚度可以用最为直观的直尺来完成,但只能给出一个约数,不能给出更为精确的数值。但要用实验方法来测量一个原子甚至是分子的质量,这就太难了,现有条件下,我们是做不到的。有的学生会说:测量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是难以做到的,但我们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将宏观和微观联系起来,给出一个科学的概念,并将它用来作为粒子的计量单位,比如科学界引入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这样便可以顺利解决相关问题了。

教师给学生设计一组悬疑问题,引发学生热议,自然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学习内容之中。以悬疑问题作为教学引导,就可以成功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这样的情境创设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具有极高的操作价值。

二、创新实验教学,创造操作机会

化学实验属于化学教学重点内容,教师要对化学教学设计展开多重优化调整,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尽量减少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亲自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从而在具体实验中形成学习认知。化学实验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这也成为制约化学实验正常展开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必要时要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和调整,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进行实验,这样做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学《离子反应》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探索性实验:如果给你提供这样几种物品,你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物质的导电性吗?实验器具有:直流电源、导线、烧杯、电灯泡、开关。实验物质有:铜片、石墨、无水酒精、氯化钠溶液、蔗糖固体、氢氧化钾溶液、硫酸溶液。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教师只需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大多都能顺利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实验得到的结果也呈现共性特征:铜片、石墨、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硫酸溶液都可以导电;无水酒精、蔗糖固体导电性能差。教师依据学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学习,这样,课堂教学过渡顺利,教学转化自然。

教师给学生提供验证实验操作机会,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很高,并能快速地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对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验有特殊的兴趣,他们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有助于激活教学。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验操作难度,适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验操作机会,以全面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主动性。

三、强化概念教学,理顺认知体系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解读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解读方式,梳理学生基础知识,确保教学过程能够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思维展开,用学生熟知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重难点突破,以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概念解读和原理推演具有强的专业性,教師需要对教法进行筛选、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比如,教授《物质的分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交叉分类法,图示如下。

从这个图示中可以看出,Na2CO3 属于钠盐,也属于碳酸盐;Na2SO4 属于硫酸盐,也属于钠盐;K2SO4 属于钾盐,也属于硫酸盐;K2CO3 属于钾盐,也属于碳酸盐。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这就是交叉分类方法的具体体现。

教师为学生列出具体图示展开相关概念解读,让学生看得清楚,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快。物质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分出的类别也呈现个性化,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掌握这个概念,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四、拓展训练设计,培养核心素养

设计化学课堂训练时,教师要从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探索。首先,精选训练内容。化学训练设计,需要教师借助一些信息搜索平台进行搜集、筛选,以选择到更加合适的内容,提升训练针对性。教师进行训练内容设计时,要考虑班级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适合度更高、训练更有效的内容。其次,创新设计训练形式。这是提升学生训练品质的重要方法,多给学生布设一些实践操作题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训练学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生活观察、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数据整合、实验操作等,设计出更高适合度、更有效的训练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训练设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从不同观点认识氧化还原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的本质、特征、判别依据,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转化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梳理,使学生经过学习、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设计中,要使学生从得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观点、电子得失观点展开。知道,氧化反应属于得到氧的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属于失去氧的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有得失氧的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得失或者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了升降的变化。教师围绕这些内容,给学生设计综合性训练任务。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梳理中形成清晰认知,而且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化学训练未必要追求高深,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就达到了训练目的。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展开多种实验操作活动,并在概念教学和原理解读等方面给出强力支持,帮助学生顺利构建化学认知体系。高中化学与学生生活也有诸多联系,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规律展开教学,进行引导和拓展,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 静.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浅析[J].成功,2011(4)

[2]张亚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3]于淑静.探索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J].才智,2014(7)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