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睿
摘 要:五当召是一座独具藏式佛教建筑色彩的寺院,它的地理位置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五当沟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目前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纯藏式喇嘛寺院。这种建筑风格起源于西藏格鲁派藏传佛教建筑,装饰建筑的彩画沿袭了这种风格,但是地方性特征依然十分显著。蒙古族历来属于文化开放的民族,能够将外来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具有多样性特点。研究五当召的建筑彩画艺术特色,不难发现这是蒙古族与汉、藏文化之间的融合。彩画的构图形式通常都是呈中心对称的,纹饰色彩突出,图案中融入蒙古族装饰特征,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带有宗教特征、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传承载体。
关键词:五当召;建筑彩画;交融;地域文化;载体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科学基金资助]
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形成不一样的历史建筑,因而在不同的时期,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那个时期的生活状态,也包含了其发展情况,更融入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建筑彩画这一文化载体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民族的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五当召的建筑彩画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蒙古族的审美习惯,更突出了与汉、藏文化的融合。在当前这个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当中,它是文化交融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当中灿烂的瑰宝。
五当召,在蒙古语当中,它所表达的意义是“柳树召”,汉名称其为“广觉寺”,藏名是“巴达嘎勒”,其含义是白莲花,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忽伦图乡境内五当沟。五当召是蒙、汉、藏文化交融的体现,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当时是由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措所建。作为目前内蒙古境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纯藏式佛教建筑,它的建筑布局非常完整,八大经堂全部包含在内,但是现存只有六座,分别是苏古沁独宫、却依独林宫、洞阔尔独宫、日木伦独宫、阿会独宫、当圪希德独宫,另外,还有三处活佛寺,分别是甘珠尔府、章嘉府、洞阔尔府,一处苏波尔盖陵园以及九十四栋禅房。经堂在建造时,层次清晰,依山而建,其建筑结构为传统的藏式平顶,外观洁白雅致。[1]在内蒙古现存的召庙古建筑当中五当召是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纯藏式建筑群,装饰其上的建筑彩画遗存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召庙是蒙、藏文化交融的外在体现,又因为内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毗邻,汉族文化也是其一大影响因素。虽然建筑形式上是纯藏式建筑,但在召庙建筑彩画的表现形式上则是将汉、藏文化与自身文化加以融合,形成多元文化相融合的统一体,是承载着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
一、五当召建筑木构架体系
五当召的建筑结构特点保留了传统藏式建筑的平顶方形风格,由上至下呈现逐渐缩小的状态。支撑建筑整体的是地面上的立柱,它是主要承重的部分(图1),其特点是在四方柱的表面粘贴数片缩进的长方形木料,形成多棱柱的样式,区别于汉式大木结构中普通圆或方的立柱样式。绘制于五当召建筑物上的彩画,主要存在于木质结构的柱身、梁、枋等位置,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木质结构不受潮,不被虫蛀,而且又能实现点缀装饰的目的。
二、五当召建筑彩画的规律
五当召的彩画构图形式是呈中心对称的,建筑内、外檐下的弓木彩画构图就是这种中心对称的方式(图2)。
梁、枋作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托木与弓木共同支撑的,多层雕花木枋层一般为奇数,从整体来看为海墁式构图[2],若将单位纹饰作为研究对象,则还是中心对称的构图形式。例如,莲花坊是在正方形区域内绘制图案,花牙坊(也称蜂窝枋)是由上下镜像的两个等边直角三角形进行组合绘制,这样左右也会延伸出对称的三角形图案。
蒙古族把圆形图案统称为普斯贺,认为其是个上通天、下通地的长寿符号。圆形一般是太阳和阳性符号,反映了北方民族太阳崇拜的观念和阳性内涵,有着生命永生的含义。[3]藏传佛教中太阳被表达为佛祖身后的佛光,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圆地方。由此可见,无论是蒙古族文化还是汉、藏文化圆形都代表着吉祥、神圣的含义,因而天花上的彩画大多是轴线对称构图的圆形图案(图3,4)。
可以看出五当召建筑彩画大多是以对称的方式进行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不仅可以将建筑装饰得更加庄严、尊贵,而且也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绘制1/2或1/4的谱子即可将整幅图案拍拓到相应的构件之上进行绘制。
三、五当召建筑彩画的图案纹饰特征
藏族佛教是将教义与人们的美好愿望赋予艺术形象,直观地去感化芸芸众生。因此彩画图案多源于藏传佛教当中的佛祖、度母、法器、十相自在、梵语经文等,例如花牙枋上叠加的小方块象征着佛教经文卷起的样子。
花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当中也有着深远影响,称花为“华”,《妙法莲华经》即为佛说。能体现出这一点的还有献于佛香案上七种上师供养之一的就是花,许多佛经中的用语及典故都与“花”相关联,而莲花在佛教当中有着化生、洁白无瑕的含义。所以,五当召建筑彩畫中常绘制具有清净、圣洁、吉祥深刻寓意的莲花、西番莲、宝相花、牡丹等花卉图案。
蒙古族的民俗习惯是使用大量的连续纹样装饰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上,象征着连绵不断的美好寓意。这一点在五当召建筑彩画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像一些万字纹等特殊纹饰常常出现在细小的封椽板上。
自古以来,龙的形象在我国就有着不凡的象征,例如皇上就称之为真龙天子,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藏式佛教里龙也是代表着吉祥的守护佛法的神兽,在五当召建筑彩画中龙是最常出现的瑞兽。其造型虽千姿百态,也具有共同特征:龙身呈弯曲状,通常是三折波浪形,身上有形似鱼鳞状的鳞片。龙头向上抬起,口型微张,头顶有对角,具有长须,两鬓向四周伸展呈火焰状,龙爪弯曲,类似向前握住的状态。这一形象表现出朝气、活力、权力的气息,又因为周身通常伴有祥云,使龙的形象更为突出,赋予其神圣祥瑞的涵义。
从五当召弓木彩画图案可以看出其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交融,弓木上绘制的图案将格鲁派寺院弓木装饰繁复的彩画图案巧妙转化为不间断的哈木尔纹(云纹),并与弓木的结构外形有效契合。哈木尔纹作为备受蒙古族人民欢迎的图样,它的寓意也是非常好的,象征了万事吉祥。这在五当召建筑彩画中体现的是人们对佛法的尊重与敬意(图5)。
四、五当召建筑彩画的艺术特色与含义
在色彩运用上,首先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白、黄、红、绿、蓝等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大元素,白为地、黄为水、红为火、绿为风、蓝为空。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当中,又将五种颜色来代表五种神祇,其中白主如来佛、青主阿閦佛、红主阿弥陀佛、黄主宝生佛、绿主不空佛,这五种颜色蕴含了五色主的深意,即五方佛及五种智慧。”[4]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些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宗教意义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恰好又是备受欢迎的颜色。自古以来,蒙古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当中,就喜好将色彩明艳的纹饰图样用作装饰,这蕴含着高贵与自由的意义。例如,早期信仰的萨满教中巫师的神衣,通常都用五彩斑斓的布条进行装饰,这显示出他们代表神明至高无上的地位。蒙古民族自古崇尚自然,蓝天、白云、草原上的羊群以及对火的崇拜,自然环境中这些鲜亮的色彩广为蒙古族人喜爱。这几种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白色(蒙语为“查干”)就是代表了祥瑞,寓意着生活美满与吉祥如意;蓝色(蒙语为“呼和”)是蒙古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蒙古民族称其所居住的地方是“蓝色的蒙古高原”,这也体现出他们对永恒的一种向往;红色(蒙语为“乌兰”)是因为蒙古族人对火的尊崇与敬畏,他们认为火能够保护、温暖他们,代表着幸福。这些色彩运用在五当召建筑彩画当中,不仅是因为蒙古民族对这些颜色的偏好,也是因为这些色彩象征着平安吉祥。
总体来看,五当召建筑彩画的主要构图形式是中心对称式,主色调以红色为主,其它颜色通过跳色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大部分的纹饰所采用的图案都源自于藏传佛教,这些艺术形象都代表了至高无上、吉祥如意等含义。在纹饰绘制技法上,根据工艺特点划分为三类:平涂、攒退以及展色于浮雕。这些方式方法将五当召建筑彩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彩画的风格呈现出层次分明,蕴含蒙古族与汉、藏文化融合的丰富内涵,形成具有本土地域风格的一种艺术载体(图6)。
五、五当召建筑彩画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很多具有历史研究意义以及文化价值的艺术形象载体都逐渐消失。五当召的建筑彩画同样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建筑彩画是保护木结构绘制其上的油漆彩绘,历经长期的风吹日晒,极易风化、老化。另外,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召庙彩画绘制施工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成系统的彩画技师。后期需要维修或对已经毁损的古建筑进行重新修建时,就很可能会出现对本地召庙建筑彩画认识不到位,去除旧画之后不能按照1:1的图样进行重绘,这样的修复是没有意义的,并不能体现出原本表达的宗教及文化含义,甚至对整个建筑的艺术价值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
虽然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在修复残损的建筑彩画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不对残损的建筑彩画进行修复,只是将其原封不动地继续保存,虽然某种程度上,它的历史意义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化与老化后残损的建筑彩画极易导致木质结构的建筑整体强度下降,也会导致其装饰功能不明显,艺术价值下降,久而久之,它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所以,对建筑彩画进行保护修复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应该区别开来,不能统一对待,那些没有受到侵蚀,保存完好的建筑内部彩画,原样保存即可。而对残损较重的外檐彩画及复建的古建筑彩画应该进行科学的重绘,即新旧共存是比较可行的做法。对于那些破损程度小的彩画,根据其原有的颜色以及绘画技巧将其填补完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彩画的寿命延长,更能保留建筑彩画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如果残损得比较厉害,那么则需要观察其残存的部分,根据对称式构图的特点,参照对称部分进行重新绘制,这样可以使原本丢失的艺术形象重现,也能使建筑本身更加具有历史价值。藏传佛教召庙彩画的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致的观察,研究纹饰图案与绘制技巧更重要的是耐心,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比较、梳理、订正、选取材料、考证绘制工艺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的过程当中,传承这种工匠精神,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传承给下一代并延续下去。
因此對五当召建筑彩画相应施画规律的总结是必须的,这也是本课题对五当召建筑彩画进行梳理研究的初衷,希望能够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彩画重绘提供一些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伟明主编.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内蒙古卷[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8.
[2]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99.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工艺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396.
[4]丁昶,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探源[J].建筑学报,2009,(03):26.
作者单位:
内蒙古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