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琳
(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西安 710065)
十六大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公共文化事业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西部地区仍发展迟缓。对比分析,东部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的最主要驱动力是政府主导下的雄厚的经济支撑,而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因而西部地区不能机械地照搬东部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发展道路。以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为例,探究西部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路径,希望抛砖引玉,交流探讨。
因地制宜,首先必须对环境有客观认识,客观认识省情市情及其决定的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与现实差距,以此为根据作为选择探索适当路径的认知基础。下面做一背景扫描: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安一直是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国家曾经在不同时期赋予西安不同的发展定位,近期的发展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远期愿景是“国际化大都市”[1]。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优势。所以,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出台后,学术领域以及媒体舆论就很自然地按照当前全国经济、政治发展格局进行未来展望:如果说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上海将发展为全国经济中心,那么西安的未来无疑应发展为全国文化中心,西安应建设为“世界城市之文化之都”。
对于“世界文化之都”“东方人文之都”“全国文化中心”等各种提法,目前存在很大争议。西安市委、市政府虽未正面表态,但在近十年间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中,已明确表达了倾向性立场,反复提出要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奋斗目标,要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历史文化、科教、旅游等方面起步,选好突破点,以点带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定位是“文化之都”,自然会有力地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之都”的本质特征是其文化属性,其发展路径是“文化型城市化”。“文化型城市化”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和发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两翼”,建设一个国际交流活跃、适宜人的生存居住和全面发展的“以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和动力,构成了文化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托起“文化之都”腾飞的翅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等固定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服务网络体系。公共图书馆事业从中央到区县,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的“主要骨干”。所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大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相应发展,但是西安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5年12月,西安市有市级馆1个即西安图书馆,区(县)图书馆13个,无论基础条件还是服务效能,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表1 西安图书馆事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比较
图1 西安图书馆事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直观比较
表1、图1中将2015年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指标与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有关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数据来源于西安市图书馆学会的相关业务统计。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数据源自2015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青岛市举办的“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讨班”上柯平教授所作题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讲报告。,从一些指标的简单对比中可明显看出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落后现状。基础条件的薄弱必然导致服务效能的低下,效能的低下急需研究对策、加速发展。
发达完善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西学东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理念与经验引入我国,并由此在图书馆业内掀起了“21世纪新公共图书馆运动”。“公共图书馆精神”被业内广为宣传,大力弘扬巴特勒的社会学视角研究、谢拉的“社会认识论”、宓浩的“知识交流论”以及欧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一时之间成了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指南。行业内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以之为目标,开展了“体系化”“数字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实现路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但是,正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在“2013西安市图书馆发展论坛”报告中所坦言,广东图书馆界创造的“岭南模式”需要雄厚的财力为支撑,不具有广泛的复制性,不适合西安等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当前国家文化政策中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似乎不是太高,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带给西安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也需辩证思考,这些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宜过分解读。[3]目前阶段,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不宜过于超前,而应“保守”地定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路径就是融入国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与均等化。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4]着重强调了标准化与均等化。同年10月,按照《意见》要求,陕西省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5]并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
据调查,目前除蓝田馆的建筑面积略高于最低标准外,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等硬件水平严重低于最低标准。相对于建筑面积、藏书量等硬件指标,工作人员的数量差距似乎略小些,但据统计,中级以上职称仅占39.35%,大学以上学历占51.68%,与专业人员占比75%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差距摆在面前,需要做的自然就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结合文化部“评估定级”工作,扎实做好“对标达标”,夯实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现代性”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数字化”,通过构建“公共数字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通过数字资源共享缩小区域间差距,通过资源与服务的统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一些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发展中保障不足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这些“文化惠民工程”在西安的实施,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差、文献资源量少的短板,带动了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了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共建共享,转型升级”。自2010年起,在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帮助下,西安地区7家区县图书馆借用省图书馆的SirsiDyx Symphony 3.3 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编目、借阅、参考咨询等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并依托共享工程VPN共享了省图数字资源,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服务到数字服务“质”的飞跃。2015年,由西安市文广新局申报、西安图书馆组织实施的“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16年底,已将长安、临潼、蓝田、户县等 9 个区(县)图书馆和 4 个村、社区、机关、学校图书馆纳入本馆图创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该项目拟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形成区域性的“图书馆群”,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和通借通还,实现西安区域图书馆事业的“跨越性”转型升级。借助“与科技融合”,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将会实现一次“再飞跃”。
当前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进而造成基础设施薄弱、文献资源保障率低、服务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宣传阵地”,是文化事业单位,有一套稳定的行政化保障机制。改革开放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政府职能由“大包大揽”的“全能型”向“有限责任”的“服务型”转型。原有的机制被打破,新型保障机制尚未成型,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服务“提供”与“需求”脱节、经费投入“不足”与“浪费”同在的矛盾现象非常突出。为解决以上突出矛盾,党和政府在文化领域开展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保障机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的主要目标。[4]2018年起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更是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新型保障机制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新型保障机制”,可从两个维度推进:一个维度是继续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另一个维度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的视野探索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来扩大供给规模、创新供给方式、提升供给效益。
西安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落后的表现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服务效能。长期以来,西安地区图书馆事业形成了“封闭”“保守”的发展模式,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惰性,缺乏“服务创新”“服务营销”意识,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效能低下,更没有机地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大西安建设”中。
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安地区各级图书馆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多元文化服务。比如,各级图书馆为配合“西安市读书月”所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西安图书馆“小荷读书会”、户县馆的“故事大王”讲堂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活跃了当地文化生活,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今后更应再接再厉,服务提升,追赶超越,有机地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大西安建设”。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在宏观的发展背景下探究西部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路径,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有机地融入“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嵌入”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提供多元服务并得到价值体现,方能实现跨越式的飞速发展。
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倡议,最高层面的战略部署要求西部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的阵地、知识的中心,其发展路径对于公共文化事业具有普遍意义,文中的思考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商榷,更希望能为西安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上官吉庆.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2月1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EB/OL].[2016-02-15].http:∥www.xa.gov.cn/ptl/def/def/index_1121_6774_ci_trid_1981581.html
[2] 方家忠.城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逻辑与路径[J].图书馆建设,2017,(1):21-25.
[3] 魏建琳,等.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跨越式发展若干命题的再思考——以国际大都市建设背景下的西安公共图书馆事业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7,(1):26-32.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1-1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_4.htm
[5] 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EB/OL].[2015-10-23].http:∥www.sxwht.gov.cn/20151023/10001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