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对于课堂上各种各样的 “意外”生成,许多教师常常不知所措,或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其实,非预设性教学正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意料不到的课堂 “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机智的时候,理应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把 “意外”及时纳入到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进行化解,而且还应保持一种教学敏感,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要想课堂上能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必须先做精心地预设。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教师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精心预设。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计算时,考虑到可能有部分学生在外面接受过奥数训练,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解法,笔者在课件中有所准备。笔者在课件设计中设置了四个按钮,对四种可能会生成的解法作了充分的预设,即根据教学时可能会出现的具体情况随时做演示。再如,学生在做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时,有不少学生会出现的结果,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把斜着的正方形旋转后错认为阴影部分占9格,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平移或旋转涂色部分三角形时发生偏差。笔者根据预设,通过课件演示向上平移然后进行对比,学生根据 “三角形斜边大于直角边”的原理轻松地消除疑惑,难点有效地得到突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预设不充分,对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情况没有准备,缺乏思考,当学生意外生成时教师就会心中无底,甚至慌乱无措。教学活动本身充满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实,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度,期待预设生成,追求动态生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周密的考虑,在主观上努力设想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把握教学契机,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动态的调整和基于学生的所得反思进行再设计,及时激活和运用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变单纯的“传递”与 “接受”为积极主动的 “发现”与 “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 “替换”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根据两幅天平图求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各有多少克”。笔者设计初衷是把天平1和天平2相减得到一个苹果比一个梨多100克,再和天平1或者天平2结合来计算。但课堂提问时,有一学生认为把天平1和天平2相加再除以2得到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一共300克,再和天平1或天平2联系,就能求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各多少克。这种方法更简捷更有创造性,笔者立即肯定这种解法,并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解法进行思考,对这一偶然生成的资源进行放大利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天平1
天平2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每一个情境、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信息乃至每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对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 “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 “合理成分”激活。
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用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盒子,装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装多少个?不少学生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或者先算出沿着长方体的长、宽、高各可以摆放多少个,再把它们相乘,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随后,笔者变换条件,改编成这样一道题:用长10厘米,宽8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盒子,装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装多少个?根据原来的解题思路大部分学生都用长方体体积除以正方体体积,只有少数学生持不同意见。多数派学生和少数派学生由此进行辩论,老师充当主持人,结果学生通过辩论、交流明白了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没有变,虽然高度增加1厘米,但是却不能多装正方体,如果高度增加2厘米,就可以多装一层正方体。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虽然充分肯定做错的学生思路的正确,但也指出数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还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在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情的基础上,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面对课堂中那极富变化、充满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时,教师应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小婷.创设课堂生成空间的“四个关注”[J].小学数学教育.2016,(5).
[3]周德行.把握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EB/OL].www.ruiwen.com/xs/news/33021.htm,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