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模式下池州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研究

2018-05-24 12:55张永兰徐洪武戴启培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池州市大道海绵

张永兰,徐洪武,戴启培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土地硬化过度的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进化、自然渗透和自然积存能力严重不足,种种问题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发展模式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快。

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排水系统模仿海绵结构建设,发挥城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技术结合起来,实现雨水渗透、存储、净化和再利用。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也能够有效降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对提升老城区改造效率,改善城区环境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绿色大道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大道的建设方案的设计强调绿色道路的科学规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市政管理成本的有效节约等。池州市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延续低影响开发设计原则,按照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城市特征制定道路建设方案,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同时,兼顾绿化审美功能。本文从人行道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边缘石护展带设计、城市水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海绵城市模式下的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为绿色道路的科学规划和海绵城市的顺利建设提供借鉴。

1 池州齐山大道绿色道路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背景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然而,由于地处亚热带北缘和地势等原因,这里极易形成秋旱,干旱年径流深为 300~500 毫米;同时,又极易形成内涝,丰水年径流深可达 900~1400 毫米。

齐山大道综合改造项目是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区域内良好生态条件,以植草沟、雨水湿地、湿塘等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为载体,将“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技术融合到传统的道路及周边环境建设中,造就了这条源头、末端、大排水综合海面景观大道。齐山大道全长4.5公里,南北双向六车道,不仅承担着池州市重要交通任务,同时也是展示池州市城市风貌的窗口。

图1 齐山大道项目平面示意图

齐山大道改造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下的雨水系统理念和绿色道路理念进行设计,尊重自然,将人文科学、生态技术、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可以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齐山大道共分为三区,一区全长800米,由石城大道至寄隐路交叉口;二区全长250米,为寄隐路交叉口至齐山南路交叉口路段;三区全长450米,为齐山南路交叉口到凌阳大道交叉口路段。

1.2 项目建设环境

池州市地处皖南,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城市周边水资源水质优良,污染较少。池州市为典型的丘陵地貌,生态环境敏感,水土流失风险大,在池州市推进海绵城市技术应用,能够将海绵城市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改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齐山大道是池州市的重要交通道路,两侧具有非常良好的自然环境,道路两侧绿地集中,同时有丰富的天然湖泊和水塘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对生态绿地雨水设施的建设非常有利,使污染控制更加简单。道路两旁自然存在横向坡度,基本满足道路排水条件。但是,齐山大道的自然条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首先是绿地两侧的坡度增加了设施建设难度,其次是丰富的隔离带景观植物必然增加建设成本。在雨水系统设计上,雨水的收集给项目设计带来难题,容易造成路段的积水等问题。

2 海绵城市概况

2.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利用。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来改造道路交通,首要原则就是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建成一条“海绵路”,解决马路积水的难题,改善城市面貌,为人民雨天顺畅出行和景观美化提供解决思路。

2.2 绿色道路理念

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公路行业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力抓手;是公路建设新理念的升级版,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跨越。“绿色道路”理念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公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绿色道路”的“绿”,它不仅停留在道路两边的植被的绿色等表面工作上,同时应该将绿色建设理念落实到“建设过程绿”、“建设措施绿”、“观众心情绿”三个层面。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公路行业不断提升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六个坚持、六个树立”公路建设理念在新时期的拓展,是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在新时期的继承,是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在新时期的应用。

2.3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应用

植物是海绵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能够收纳及净化雨水,是解决雨水面源污染和水体存储循环的关键一环,植物种植规划是否科学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植物能够净化水质,同时为地下水系提供补充,也能够有效净化控制、降低噪音和灰尘。

在海绵城市绿色大道的建设过程中,在保证生态需求、景观需求的同时,植被的选择还必须满足海绵城市的植物需求。植物的选择原则为:耐涝,确保植物在雨水充足的区域也能够正常生长;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良好的净化能力,保护土壤,净化雨水中的氮和磷等;因地制宜,根据池州市园林绿化树种种植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4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GIS技术措施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学结合的产物,采用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对地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为研究、规划、决策提供关键信息。GIS具有非常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基于GIS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交通规划、城市建设者更加直观掌握道路信息,建设方案的确定更加科学,定位更加便捷准确。

3 海绵城市模式下绿色道路建设方案

3.1 人行道的设计

海绵城市下池州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的人行道设计,主要采用分割绿地的方案,确保行人安全,同时提升齐山大道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人行道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道路透水性和使用性。在使用上来说,人行道要具有良好的耐压性和强度。道路地下水资源的稳定性非常关键,同时也要在人行道两边建立渗透排水设施,同时设计生态蓄水的功能,保证在雨季能够做好防洪工作。人行道的设计结构包含透水雨层、透水基层和土基层等。透水雨层材料的选择和铺装方式主要分为五类:透水沥青材料、透水混凝土、拼贴铺装、可回收铺装、植草格铺装。设计方案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量,土基层的建设必须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雨水渗透到土基层时要通过地下铺设的管道或者是蓄水模块将水排出。

图2 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人行道设计示意图

3.2 绿化林带的设计

在池州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中,绿化景观的设计采用下沉式的设计方案,包括渗透塘、雨水湿地等。绿化林带的设计建造一定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和绿色道路设计理念的实践。首先,植物的选择要满足当地的生态条件。调查发现,池州市道路、公园以及住宅区多种植乔木和灌木,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植物为香樟、广玉兰、雪松、银杏等,这些植物在当地的种植面积较大。在绿色道路的林带设计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树种,初步确定植物风格与池州市现有绿化区相呼应,以高大的乔木类为主,以灌木类树种为辅,同时搭配部分引进的高级树种。根据池州市的特征,最终确定的树种为池州市优势树种香樟、广玉兰,适当搭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且适宜池州市环境的枫香、枫杨等地带性树种。其次,树池的设计要符合植物根系生长和土壤要求,根据地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土质,同时按照所选植被根系生长状态的不同,确定树池的大小等。再次,林带结构要满足透水性和稳固性要求。林带的设计最好是采用具有蓄水和排水功能的方案,排水型的树池林带可以选择土丘式的树池或者带有过滤井的树池,满足灌溉和蓄水的双重功效。

图3 齐山大道绿色道路设计示意图

3.3 路缘石护展带的设计

路缘石护展带的生态功能非常高,属于软质景观区域,主要是适当的扩展街道的路缘石,形成全新的景观街道,一般来说这种景观带都是沿街道而布置建设的,与此同时搭配各种丰富的景观植物,建议齐山大道绿色道路的路缘石护展带建设成为凹凸形,形成更加立体的空间,为行人带来全新的城市景观体验。建设过程中,其底部应该建设为坡面或者平面,以便更好的排水和蓄水。

图4 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方案-路缘石护展带示意图

3.4 海绵城市水系统的设计

齐山大道项目的水系统,主要利用下沉式绿地、种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展开。

下沉式绿地技术主要适用于道路的绿化带、停车场以及广场等区域的绿化中。采用下沉式绿地能够很好的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洪峰时期的雨水流量,降低对于地表径流污染。

雨水花园包括蓄水层、覆盖层、土壤层、砂石层等。雨水花园的渗透功能良好,通过土壤、砂石的作用净化雨水,最终渗入到土壤,涵养地下水系。同时,雨水花园的建设能够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改善局部生态和气候环境,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城市景观。

图5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效果图

植草沟适用于广场、道路两侧以及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及绿地区域。它不仅能够输送雨水,还能够利用植物降低水土流失,发挥雨水流量调峰、错峰的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环境、资源、生态等问题的产生,人类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水污染和雨洪灾害。绿化道路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共识。本文以池州市齐山大道绿色道路建设为例,研究海绵城市模式下的绿色道路建设方案,从人行道、绿化林带、路缘石护展带及水系统的设计等几个角度入手,分析了绿色大道建设方案,以期对齐山大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闻长虹,张永兰.池州市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调查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29(2):1-3.

[4]徐晰.探析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植物作用及其景观应用[J].防护工程,2017(15):22.

[5]文竹.绿色街道理论及其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池州市大道海绵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美乃大道
海绵是植物吗?
幸福大道145号
小小书画廊